信息时代不需要图书馆【中国人不需要图书馆?】

  我住的地方是北京东北部的望京“小区”,号称30万居民。据说还不是一般居民区:教师、艺术家、书人――作家、记者、编辑、书商,远远超出北京全市的比例。北京本来就多这三类人,在文化首都中,此处居民文化又是较高,那么望京更是往来无白丁。无怪乎规划者将要建造“望京好莱坞”电影院、望京宜家城、望京宠物乐园……
  但是没有一个规划者想到一所公共图书馆。整个望京,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
  北京800万人口,只有两家公共图书馆。整个北京,东半边的人,要看书报,到首都图书馆;西半边的人,到北京图书馆。当然,学校与文化单位有图书馆,但是不对公众开放,藏书也只顾专业。想当初我在北京,在一个国家最高级的文化研究单位工作,找一本超出本“专业”范围的书,就在同一个楼,打了三封介绍信过去,还是不让借。
  8年前在英国,我必须搬家,挑的地方,首先想靠地铁交通方便,还想离公共图书馆近一些,看书看报方便。伦敦有36个区,平均每个区有8个公共图书馆,因此有288家公共图书馆。至于大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都是供研究用的,居民看书报不会去那里。我就近挑个像样的公共图书馆,有四层楼,分别陈列书籍报刊、地方史资料、音响录像、电脑终端。
  住在北京,从望京到和平里,几十里绵延不断锦绣般光灿灿的商场大楼,就是没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公布了各国公共图书馆统计。这份统计一向延迟过久,最近的是1998年。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在公共图书馆数字上天差地别,我花了点工夫,用人口总数一平均,却看出规律井然。
  从我喜欢并且痛恨的英国图书馆谈起:英国上报,有公共图书馆5183所。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就有一家图书馆。这个水平看来是全世界中等。加拿大等许多英语国家,与此相仿。
  比较爱读书的,似乎是北欧、中欧国家:德国每6600人有一座;芬兰每5000人;奥地利每4000人;挪威每4000人;瑞士每3000人。看来瑞士最出色。
  拉丁民族好玩乐,果然每2.2万名法国人享用一所公共图书馆,每2.2万意大利人一座。他们都去看戏看歌剧了,文化生活也算丰富。
  其他地方就惨了。不过发展中国家,先要喂饱肚子,总不至于外援或贷款用来买书。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产业,是要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益事业。有的国家公共图书馆才个位数,堂堂中华不应当跟他们比。此文就不再引用此种悲观数字。
  图书馆不能收钱,相反,公共图书馆必须付借用费给作者。一般作家每年收到一笔不大但是也不很小的“图书借用费”。
  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经济繁荣,十多年GDP增长率保持世界第一。公共图书馆,报的数字是2600所(1998年),是世界中等水平英国的一半。但是用13亿人口来平均,50万人才分到一座公共图书馆。
  50万人,是一个县或大城市一个区的平均人口。一个县一个区以往往往保持一所图书馆,这个数字看来似乎准确得出奇。
  大部分人没觉得这是个问题,因为想读书的人,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然属于一个公家文化单位,那里总有个资料图书馆可供使用。这个简单的假设,已经非常不符合目前的社会情况。望京的知识分子,多的是“自由职业者”,靠的是自己的藏书。靠这种书籍“自力更生”的日子,总有过不下去的时候。
  政府凭什么要花钱满足居民中的书呆子?但是从我上面列举的数字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民众无处读书,无须读书,无书可读,似乎也不必读书,这样的国家,如何成为21世纪的主人?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我们的东邻日本,没有上报公共图书馆数字无法比较。但是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的主人公,一个逃离家庭的少年,在一个海边小城的图书馆找到藏身之地,两个图书管理员,一个是唯一能理解他的人,端庄的女图书馆长,爱上了他,最后竟然是他从小失散的母亲;而一个文盲白痴通灵者,在图书馆看到通往地狱或天堂的人口。
  发生在这个小城图书馆的这些事,我始终摸不着头脑。但是村上春树很懂得日本读者,或许日本人就是觉得图书馆怪怪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我认为800万北京人,至少有资格拥有十多座像样的公共图书馆,哪怕只让我们翻翻书报,幻想离家出走,遇到奇迹。
  
  (摘自《邯郸晚报》)

推荐访问:不需要 图书馆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