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教育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心灵之窗作文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人们感受、理解、记忆、思考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活动的参与。所以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饱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利用教材,以情传情
  1.挖掘教材,蓄积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的。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凝聚着独特的情感体验,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因此,教材所选编的文章,对于健全学生的情感世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诸葛孔明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无不让读者感怀落泪。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深切体会这些至情美文中的忠情、孝情、亲情、友情,让学生受到这些人类美好情感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融入教材,传达情感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怎样把作品中的理想、情感等通过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呢?笔者认为,教师的情感是把教材中的情感转化为学生情感的纽带。教师要把文章中负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时,首先受到感染,把自身融入作者的嬉笑怒骂中,将作者的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
  如教读《祭十二郎文》时,学生没有丧亲之痛的强烈体验,很难理解韩愈对其侄的深情以及边泣边诉,以血泪凝成的悲痛之情,而我的眼前却不断浮现出我祖母的影子,我怀着无限思念和几许歉疚和遗憾把回忆祖母的情感融入读课文中。当我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的抒情段落时,学生也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为我鼓起掌来。我觉得这是我传递亲情和孝情,打动学生的最佳时机,同时也让他们对韩愈的血泪之情多了几分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情感爆发出来,会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把教学情感氛围推向顶点。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能进一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的情感教学比空洞的说教要更有感染力。
  二、立足课堂,以情激情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激动情绪,善于带领学生置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使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通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气氛、感情、语言诸因素的渲染,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对所讲授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强烈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共鸣,用美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可以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从而深刻准确地理解课文,陶冶情操。
  2.借助载体,调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借助生活中的各种载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乐学。
  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优势辅助教学,来扩展视听,陶冶情操。当黄山著名的景点奇峰、怪石、古松、云海、日出等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时,有谁不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而惊叹?听着婉转悠扬、恍如天籁之音的配乐,有谁不为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而赞美?
  借助载体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的作用不仅在于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的熏陶和提高。教师要以自己综合的切身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入,以达到语言教学乃至于“人”的教育的全面丰收。
  3.通过实践,升华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科书设计了许多主题不一的语文实践活动,每一次活动我们都应认真准备,精心组织,深入挖掘活动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根据活动主题特点,确定激情点,以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情感与作品情感相碰撞而产生共鸣,力求活动取得实效,使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某种情音,语文课倘若“无情”,它就失去了语文的面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让我们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旧县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孩子们 之窗 打开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