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你想的更懂事]我们只想让孩子眼里的董事

  我真的不想扔  快7点时,儿子敲门“咚咚咚,咚咚咚”,急迫而不耐烦。  “怎么不多玩一会儿?”儿子没有回答,转身进卧室关起了门,我忙着炒菜顾不上管他。吃饭时,儿子却怎么也不出来,爱人不禁发起了火,我去敲门,儿子依然没有应答。
  推开门,屋里静悄悄的。知道儿子又躲进了自己的“窝”里,这个“窝”是儿子用换新油烟机时,留下的大纸箱子和三块泡沫板,组成的“城堡”。
  我把脑袋伸进去“嗨”了一声,却只看到一张布满泪花的小脸。这是怎么了,难道和小朋友玩得不愉快吗?
  儿子一个劲地摇头,抽噎着说:“妈妈,其实他们早就回家了,我一个人在下面站着呢。”
  “那你为什么不一起回家呢?”
  儿子“哇”地哭出了声:“妈妈,我扔那块泡沫板去了,妈妈,我还要玩,我不想扔。”
  那天大清扫,和他商量是不是可以扔掉一些占据空间的泡沫板,他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下楼时我让他拿上了最小的那块。
  不想扔再拿回来不就行了?为什么舍不得却最终还是扔掉了呢?儿子抽噎着答道:“可是妈妈,我都答应你了呀,不能反悔。”
  我的心都疼了,为了一个小小的承诺,七岁的小男孩儿独自站在楼下,内心苦苦地挣扎,最终还是决定扔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宝贝隐藏了情绪
  宝贝的悲伤,我懂。那是他懂得了承诺的意义,懂得了自我约束。他开始明白一些简单的人生信条,意识到很多事不能再由着自己的爱恶去做,得学会遵守约定。
  我擦擦他的泪水:“宝贝,别哭了,妈妈帮你捡回来。”飞奔下楼,它还在院子里静静地躺着,拿回家擦净重新安在儿子的“窝”门前,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儿子的隐藏情绪,去发现他不愿说或不知如何表达的“心事”。
  夏天儿子去北京玩,学会了做寿司。这让他特别得意,回家后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教我做,我也总是假装没学会,一次次满足他的小骄傲。
  周末准备晚饭前,我又问他:“晚饭吃寿司可以吗?”儿子说:“你喜欢就做呗。”
  寿司端上桌,却只有我和爱人吃,儿子一直没动嘴。我奇怪地催促了他两次,他才拿起一个慢慢地咬了两口:“妈妈,你再给我做点儿别的吧。”爱人抢过话:“做啥吃啥。”儿子没吭声,悄悄进屋去了。
  洗碗时,儿子走了出来,悄声说:“妈妈,我还是有点儿饿。”我压了压心头的火问:“刚才为什么不多吃点儿?”儿子无奈地说:“我不爱吃寿司。”我说:“以前不是很爱吃吗?”儿子叹口气:“妈妈,你连着让我吃了好几次,我就不爱吃了。”我抱怨道:“那你为什么不早说,净给我添麻烦。”儿子回答:“妈妈,我知道你爱吃,所以我想让你先吃饱,我是男人,我可以多饿一会儿的。”
  我呆了呆,想不到儿子会给我这样一个答案。
  你也有过委屈的时候
  民间有“七嫌八不爱”的谚语,七八岁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老做一些让父母头痛抱怨的事,沉默、倔强、叛逆、反常,越批评越不听。但做父母的又真的了解他们吗?
  每个人都有过被冤枉、委屈的童年,也曾希望得到父母的宽慰和理解。我也不例外。
  那时父母在工厂上班,外婆照顾我们兄妹四人。一次,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撞倒了身边的妹妹,正准备扶起时,被下班回来的母亲看见,母亲不由分说一顿指责:“做姐姐的,怎么欺负妹妹呢?平时妈妈怎么教你的……”还记得那时的我眼里蓄满泪水,呆立原地,满肚子委屈说不出口。虽然是件小事,却让我暗自发誓:以后绝不冤枉自己的孩子。
  可长大做了父母,这条誓言就被成人思维和生活的烦躁抛到脑后去了。
  而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故事,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缺少一种领悟孩子的能力,或者是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时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愤怒、固执、矛盾、沉默,在这些嶙峋的火山下面,或者隐藏的只是一股清泉,是我们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的甘甜。
  如果我们只是重复当年父母的那套做法,在孩子哭泣时大声责问甚至体罚他,他一定会就此锁闭心门,不再向大人敞开。
  我不想看电影了
  上个周末,一家人陪儿子去兴趣班,结束后我提议:“咱们一家人去看场电影吧。”儿子顿时来了兴致。
  电影院离家很远,吃过饭,爱人先带着孩子去看有没有合适的影片,我在下面等着。正等得心焦,爱人打来电话:“有个3D的动画片,你上来吧。等一下……什么,你到底看不看?”后面一句话却不是对着我说了,稍停,一股愤怒传来:“他又不看了,真是莫名其妙。”他们走下来,爱人脸挂寒霜:“这孩子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大老远把我叫上来,说不看就不看了。”扭头向汽车站走去,儿子怯怯地跟在我身边。
  我也有点生气,但更多的是不解:是什么让儿子突然没了看电影的兴致?
  上了车,我努力用平和的语气问他,是困了不想看了还是没有喜欢的电影?儿子一一否定,然后有些无奈又没好气地说:“妈妈,我现在不想说。我想安静一会儿。”然后转头望窗外,一声不吭。
  这是他心里有事,甚至是觉得委屈的举动。我找了个他感兴趣的话题,不再纠缠电影的事。
  一路欢声笑语回到家,进门时发现爱人还没回来,儿子沉默了一下,很明显还在担忧他爸的反应。十多分钟后爱人终于沉着脸进了门,儿子主动迎上去打招呼,热脸贴了他爸的冷屁股。他讪讪走到我身边扮个鬼脸:“我爸还生气呢。”
  也许是我一路不过问的态度让他觉得妈妈是支持自己的,当我压低声音再次问他“你到底为什么不看电影”时,他歪歪头,有点害羞又很理直气壮地答道:“电影票太贵了,要八十块钱一张。”
  我吃了一惊,有点儿不敢相信地问道:“贵就不看了?”他点点头:“嗯,爸爸天天上班那么辛苦,那么贵的价格,突然就不想看了。”
  我正要说看场电影对爸爸妈妈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忽然明白这种宝贵的品质在一个生活无忧的七岁孩子身上是多么不易,又何必破坏他心中的善意。
  我们总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孩子不符合成人标准的举动,但他们隐藏在心里的真实想法,一旦真相大白,会让每个成年人羞愧。

推荐访问:你想 懂事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