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朴实无华,讲求真情实感】朴实无华

  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作文的理论有很多,但大多数一味追求立意、构思、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作文的根本。所以,笔者提倡当前的作文教学应回归到朴实无华、讲求真情实感上来,回归到我们伟大祖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上来,回归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来;要让学生贴近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写出“真我”。
  一、用真情荡起心灵的涟漪
  优秀的作者总是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塑造一个“真我”呢?
  一是可让学生写自己眼见的人和事,改掉胡编乱造、新瓶装陈酒的坏毛病。正是:“不难写成文,却难写成功。要想写成功,必须立意深。要想立意深,必须材料精。掏人家腰包,不如搜自身。人写我不写,防止犯雷同。”
  二是要纠正题大立意深的误解,从小处着眼,防止作文训练上的盲目性。正是:“题目内容有大小,只拣小题练。小题近实际,大题多茫选。小题好下笔,大题易空泛。小事含大理,立意很高远。精心写细节,贵在真情现。”
  三是应克服“学生腔”,少写大话、空话。正是:学习写文章,莫转“学生腔”,啥叫“学生腔”?用词堆文章,好词不厌多,美句不嫌长。无情强抒情,空话信口讲,无病也呻吟,一副假模样。要用平常心,自然诉衷肠。眼前人、事、物,全在心里装;笔下字、词、句,全是心里想。莫嫌语句白,只求表情当。白描细勾勒,渲染要适量。朴实不造作,实话能实讲。文学色彩浓,生动又形象。我笔写我心,老舍是榜样。
  二、古老中华,悠悠神韵
  近年来中考作文题,人文色彩越来越浓厚,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命题越来越多。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思想浅薄。很多同学只局限在对琐碎小事的记叙,极少从人文高度认识问题。二是情感苍白。有些同学缺乏写作激情,描写不够生动细腻,文章显得苍白,没有感情。三是知识错误。因积累不够,有些同学在引用或叙述中惹出了笑话,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本是王维的名句,却错误地说成是李白的诗句。
  那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底蕴丰厚呢?
  首先,要注重积累,特别要重视对课内名篇的消化、吸收,要尽可能多地背诵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其次,要优化思维,养成勤问的习惯,在分析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再次,要多读、多看,拓宽视野,尽可能多地寻找底蕴丰厚的素材。
  三、让传统美德走进作文
  作文教学在平时应加强对学生传统美德方面的训练。第一,可以定期举办“传统美德故事比赛”,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大脑。第二,让学生多了解历史,学习诸如苏武、文天祥、李时珍等人的爱国、勤奋等优秀品质。第三,学习《公民道德纲要》,使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孝顺等品质。
  总之,我们应该准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把作文教学工作做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丰厚底蕴的好作文来。
  作者单位 河北省青县马厂镇马厂学区
  (实习编辑 李华凯)

推荐访问:真情实感 朴实无华 讲求 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