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技术实践哲学思想精要]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摘要〕 技术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实践哲学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技术实践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引起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的首要因素,技术实践关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技术实践,物质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43-04
  马克思对技术的哲学认识或对技术的理论关注,构成了他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关切点。在他看来,技术是满足人类一切物质生活最为根本的实践活动,技术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展现。法国哲学家库塔·阿克斯劳斯在其《卡尔·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一书中指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惟有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对技术之意义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之意义的理解,才能有一种清晰的哲学认识。〔1 〕 (P1 )为了阐明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始终都在关注着技术的进步。“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2 〕 (P602 )
  一、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
  马克思认为,劳动在人类历史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作为有生命的物种,一方面通过劳动生产寻求不断满足自身生命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在劳动过程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以此来展现人的整体性活动。“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是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人,并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着人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活动的历史首先是满足物质生活的历史,“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3 〕 (P531)可以说,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成为了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最直接的手段,技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因此得以展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即技术实践活动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根本区别,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实践活动,它暗含于人类的劳动之中,在人类存在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技术的本质做了详尽的考察,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也第一次得以确立。“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 〔4 〕 (P88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正是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着能量的互换,换言之,只有在技术或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的本质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4 〕 ( P89 )
  技术活动是人的技术活动,马克思对于技术的哲学认识与技术活动本身是一致的。在谈到物质生产时,马克思指出,作为实践活动基本形式的技术是技巧与方式的有机结合;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人创造出来的劳动手段。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正是借助于劳动手段(特别是劳动工具)来完成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从来不会主动向人们提供劳动工具,机床、电报、铁路、走锭精纺机等并非是自然直接赋予给我们的,而是人类长期从事技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5 〕 (P26 )技术这一中介手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了技术是一种生产力的思想,强调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方式的技术,内含于人类的一切劳动活动之中,是植根于生产劳动的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技术活动对人的自我产生、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本质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即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考察社会历史进步的依据和标准。
  二、技术实践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
  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将社会生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到实践的范畴中进行考量。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技术也不例外。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技术的创造者,又是技术活动的主体。因此,对技术的关注其实质是对现实的、实际活动的人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关注。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现实和现实的人的过程中得出:技术活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6 〕 (P23 )现实的、实践的人并非是超自然的,而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发展的实践过程;考察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都应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开始。物质条件的状况、生产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变革自然的能力,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则是以机器为代表的大工业生产。马克思从人类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出发,将人类社会活动划分为三种,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以及对生产者的生产。
  马克思认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最基本的技术活动,是人类生命延续和人类历史进步的第一个前提,是满足一切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动因,而人多种多样的需要又刺激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的不断替换,加速着社会的分工与交换,继而实现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对生产者的生产是每天每时都在进行的,人口的繁衍使技术得以传承与保留,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者,新的使用技术与创造技术的社会成员不断涌现。这种世代更替的技术主体,表现为人类自身发展的结果。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正是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三种关系中充分表现出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7 〕 (P410 )首先,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是促使技术产生和进步的首要条件,社会条件的成熟、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扩大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与新领域的开拓,无不与人们的生产需要息息相关。同理,技术的每一次提高又反过来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生产需要与发展。其次,马克思也看到了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8 〕 (P142)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技术活动表现为双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肯定了“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7 〕 (P80 )在此,社会生产方式与其工业阶段相一致。
  三、技术实践是引起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的首要因素
  如前所述,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引起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的首要因素。马克思曾经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视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标志,而机器的应用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即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马克思特别关注和研究机器大工业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把机器系统的形成看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进步,看成是生产力的最重大的变革,它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进而引起上层建筑方面的革命。” 〔5 〕 (P94 )
  工业革命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现代大规模机械工厂的建立,“如果我们现在再回过来考察机器,就会发现,与机器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在自动工厂中获得最纯粹最典型的表现。在这类工厂中,机器的应用表现为相互连接的机器体系的应用,表现为形成各种阶段的各种机械过程的总体,并且所有机器都以借助自然力用机械方法推动的原动机作为共同的发动机。” 〔9 〕 (P518 )机器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则在加速自动化进程的同时,使劳动力再一次贬值,使工人丧失了劳动的主动权,完全依附于机械,按照机械的需要和要求操控。于是,机器反倒成了左右人劳动的主体。然而,这恰恰是机器劳动的特点。这样“机器对以工厂手工业中的分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以及对建立在这种分工基础上的劳动力的各种专业化发生否定作用。” 〔9 〕 (P518 )技术的进步如果对原有的生产方式不起否定作用,那么技术的革命性力量将不会得到有效的发挥,技术进步更是无从谈起。以往以手工业为基础的传统企业逐渐被现代机器所替代,在生产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转换,并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样,技术所具有的哲学意蕴也将展示出来。
  同时,技术的进步还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的进步,机器的广泛使用,仅仅是缩短了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反,却延长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进而劳动者创造的更多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机器大工业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人的绝对劳动时间不仅没有缩短反而增加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即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在大力发展机器工业的同时必然要投入较大的资本;对工人而言,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工人工资待遇的不变就成为相应的事实。这样,剥削关系就成立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也就成为必然;这种对立使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导致罢工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工人罢工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相应的待遇或是为了维持必要的生活条件;而为了进行对抗,资本家就会进一步提高机器的效率来应对工人的罢工,“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动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在这里,机器就它本身的使命来说,也成了与劳动相敌对的资本形式。” 〔9 〕 (P385 )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组织——工人联合会。当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能达成一致或资本家无限度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无法生存下去时,工会就会组织全国性的工人大罢工以此来反对这种不平等,要求提高相应的待遇。马克思认为,工人破坏机器和普遍反对采用机器,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所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的首次宣战。总之,资本主义社会对机器的广泛应用,表征着生产方式变革的开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继而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
  四、技术实践关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旨趣,就在于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最基本实践活动方式的技术,一方面体现着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动力。人作为劳动或技术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从劳动即技术活动出发,必须把人类的历史与工业、交换的历史相联系来加以分析考察。从根本上讲,人对自身自由的追求也就是对劳动自由的追求,技术的本质则体现着人类自由的本质。建立在技术活动基础之上的对人的理解与关怀,才是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如前所述,马克思强调要通过对工艺学的研究来揭示出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类的社会生活关系以及人的精神观念的生产过程。这里的工艺学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活动。因此,技术便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把钥匙。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方式,技术为人类不断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着必要的条件,保障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的进步,大规模工业体系的建立,不但没有将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反而加深了劳动异化的程度,“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4 〕 (P52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技术“所导引的人类文明中,人的进步和发展是以其自身的多样性的异化得到表现的:社会分工必然带来生产力、社会状况和社会意识三者之间的矛盾,带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享受与劳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对立;分工带来分配尤其是劳动及其产品不平等的分配以及人对人的奴役和支配,表明人的社会劳动的固定化;私有制意味着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分裂,意味着分工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国家则意味着阶级斗争,以一种虚幻体的形式实施了人对人、阶级对阶级的统治与压迫。” 〔10 〕 (P60 )此时,人远离了人的本质,技术成为一种异己力量而支配着人的自由;但是同时,人的异化又必然具有技术或工业进步的影子,是技术或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异化的克服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必然以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基础、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扬弃了异化,劳动真正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彻底解放了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着自身全面发展的本质。
  参考文献:
  〔1〕Kostas·Axelos. Alienation, Praxis and Techn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M〕. Translation copyright 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6.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实践论思想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苏玉娟

推荐访问:马克思 哲学思想 精要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