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建设框架下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摘要]社区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文章分析了社区教育资源及其类型,探讨了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中的一些问题,针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文章提出三点策略:政府要强化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统筹领导;教育资源整合要以资源隶属主体为第一切入口,分类分层逐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要以较强整合能力的专业人员队伍为保障。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社区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李训贵(1958- ),女,湖南澧县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物理;韩娟(1970- ),女,陕西西安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社区教育。(广东 广州 5104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67-02
  自20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概念提出以来,学习型社会不仅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主流教育思想,构建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体系的学习型社会更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和目标。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也受到各国政府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社区教育也是如此。当前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强调对社区内“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共享。为了明确我国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对近几年公开发表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一、社区教育资源及其类型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学习型社区建设是推行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社区教育资源亦是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
  基于学习型社区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周期的全程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社区教育开展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当然应该在数量上是丰富的,在属性上是多元的,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在不同生命发展阶段的多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应该是一个庞大的基础工程,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关键。
  教育资源 也称教育条件,包括了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非物质因素或者精神资源,如教育的经验、传统、态度、精神风貌等。对教育资源的类别划分也存在多种标准。以资源的存在形态为标准,分为物质资源(或称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资源(或称无形资源);以资源的利用状态为标准,分为已利用的显性资源和尚未被利用的潜性或隐性资源;以资源的隶属主体为标准,分为教育机构的资源、非教育机构的资源和学习者个人的资源等。作为教育资源的下位概念,人们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类型划分也存在多种标准。
  现在,人们大多倾向于从资源的存在形态和利用状态这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考察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我们以为,从资源的隶属主体为切入点思考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更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资源隶属主体间缺乏协调力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强调社区内“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先明确,“现”存在于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是归谁所“有”。社区教育资源的隶属主体主要是组织机构和社区成员个体。社区内的各类组织机构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能够为社区教育提供场地、设施和师资。同时,社区内的名人、能人也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上述教育资源,或隶属单位,或隶属社区成员个体。这些资源主体对社区教育的参与程度有着显著差异,《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课题组对北京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内各单位动员不够,参与度不高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号召和协调下,虽然一些单位对社区教育活动有所参与,并向社区开放了单位的部分资源,但是这仅限于个别单位,如学校、部队、医院、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还有很多单位与所属社区联系较少。”
  社区教育资源隶属主体间缺乏协调力的原因何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社区人”,原有的社会资源投入方式并没有同步地完成转型。同时,政府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系统也存在投入部门间相互封闭而非整合、开放、共享的问题。如民政部门从社区建设需求切入社区教育;宣传部门从构建学习型城市来切入;劳动部门从职业技能培训切入;司法部门从法制教育切入……但各类教育资源在社区层面相互封闭,缺乏协调。因此,必须整合各类组织机构的教育资源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二)不同资源隶属主体参与社区教育的驱动力不足
  社区内的各类机构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有政治目标组织,如各级各类政府机关,以及像妇联这样的社团;有整合组织,如政党、法庭等;有模式维持组织,如学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博物馆等;以及经济生产组织。在我国,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以及模式维持组织中由政府举办的机构,它们的资源不仅具有特定部门的专属特征,更具有浓厚的社会公共性,驱动它们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要凭借政府的行政命令。对于经济生产组织,如社区内的企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其运作方式是市场化的,驱动它们向社区开放或投入教育资源,不仅要强调其在社区中应承担的非营利性的社会责任,还要遵循市场规律,以确保企业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长久性。社区成员个体,是社区教育兼职队伍的重要力量,主要由先进人物、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干部和学生家长等构成,他们对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有着很高的参与热情,乐意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与人分享,但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驱动社区成员个体参与,更多要依靠自我社会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心理需要。   三、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一)政府要强化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统筹领导
  当前,随着我国政府对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对社区教育从本部门职能出发予以领导、管理和监督。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政府对来自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整合”,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在社区层面形成“合力”。
  首先,在社区教育发展现阶段,一方面,社区教育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对教育资源建设提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区内的资源隶属主体整体上自主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而政府在社会资源统筹配置方面的优势权力和能力,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所以,需要政府出面,统筹领导和协调,组织、调动、协调社区内方方面面的分散力量,形成稳定的整体。
  其次,建立具有全面统筹权力和能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实践证明,“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很有效。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在“区”的层面,“建立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主任,牵头单位是区教委,参与单位为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具体运行机制为区教委协调区直工委、区文明办、区街工办等有关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有关资源整合工作。”这是当前有效实施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组织保障。
  最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资源整合的稳定性。在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完善的法规政策则是克服这些随机性、任意性,保障社区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要凭借法规政策手段,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途径、政府各部门应承担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各团体参与社区教育鼓励政策等予以规范,确保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长效和稳定。
  (二)教育资源整合要以资源隶属主体为第一切入口,分类分层逐步推进
  首先,社区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单位等)以及区内社团组织(如行业协会、学术性机构、专业性机构等)应该是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第一序列主体,因为其掌握的相关教育资源本身就具有社会公共性,再者其自身也拥有相对比较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此外也承担着很多社区教育的任务和工作。而且机构和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大力度参与会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这本身就会吸引其他资源主体如企业、社区成员个体更多地、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这是分类推进。
  其次,所谓的分层推进是从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来讲的,就是人力、财力、物力这些显性的、可量化的教育资源放在整合的第一层面。如此操作,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内学习者的主动性的调动要建立在学习资源、学习机会以及学习途径的现实可获得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首先为社区成员参加、体验、认同、参与社区教育乃至形成较高水平的社区认同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要实现隶属于不同资源主体的资源能够长期且稳定地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还要根据不同资源主体的目标追求和运行方式探索互利双赢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三)教育资源整合要以较强整合能力的专业人员队伍为保障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最终实施者主要是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工作者,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态度及其自身的工作水平与能力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水平和效果。
  要形成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和驻区学校及社会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要及时掌握社区成员的文化教育需求变化。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也是必需的。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职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来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
  [2]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0(5).
  [3]邱柏生.论社区资源类型及其整合方式[J].探索与争鸣,2006(6).
  [4]《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课题组.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9(4).
  [5]李传红.海淀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0(1).
  [6]李征.上海市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06(9)
  [7]高卫东.北京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EB/OL].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CN200911001014.htm,2011-11-03.
  [8]王云飞.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基于长春市现状的分析[DB/OL].http://www.doc88.com/p-192575090279.html,2009-09-21.
  [9]李洪蕾.宣武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9(1).

推荐访问:学习型 资源整合 框架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