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责任意识的探究


  摘 要:随着志愿者服务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志愿者责任意识也就备受关注。本文以志愿者责任意识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责任意识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志愿者责任意识现状,影响志愿者责任意识的主观和客观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志愿者责任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志愿服务;志愿者;责任意识
  一、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责任意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扮演者一种或者好几种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责任。要想最大程度完成这些责任就需要具有责任意识。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意识?通俗地说,责任意识是一种每个人对于自身承担的、分内的某种社会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来服务别人和社会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有志愿精神在支撑着。那么,什么是志愿精神?按照联合国志愿者对于志愿精神的定义,志愿精神指的是一种在自愿、不计报酬或者收入的前提下,自觉参与推动人类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信念和精神[1]。它是普通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是一个人对于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志愿意识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够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并且认同它、接受它,将其内化为自身行动,那么必将推动志愿精神的传播,有利于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志愿者责任意识现状
  按照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人数已超过6720万人;覆盖各类志愿者超过1.3亿人,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有41万多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03万个,全国累计记录志愿服务时间约为8.1亿小时[2]。如此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我国志愿者服务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总体来看,社会志愿者的责任意识是积极向上的。志愿者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志愿者身份及应该履行的责任,对于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而不只是喊口号。他们觉得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激发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真实感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也十分渴望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更多的有益事情。但尽管如此,也并非所有志愿者都能够拥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有的志愿者对责任意识认知不足,不能够准确把握好志愿者这一特殊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有的只是希望参加志愿者活动,给自己的人生履历增加醒目的一笔,或者是以此来满足国外求学或入职的基本要求;有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时缺乏主动意识,偏颇地认为一些涉及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是虚无缥缈的,不需要真正去做些实事。诸如此類,都是责任意识不足、价值观错位等的表现。
  三、影响志愿者责任意识的因素
  责任意识既是个人意识的一种状态,又是受到某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因此,要分析志愿者责任意识的影响因素,必须综合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
  (一)主观层面因素
  志愿者精神的出发点是“自愿”,其实施的主体为“志愿者”[3]。那么,是何种因素影响志愿者“自愿”无偿去做哪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呢?答案自然是个人道德情感因素。对于志愿者来说,他们愿意参与志愿行为的初衷是因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内心自发的想为社会做奉献、互助友爱他人的道德想法引导他们去做善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凭良心做事”的出发点。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志愿者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同,完全融入到这一角色中而产生的志愿精神。志愿者们在充分认同自身角色情况下,他们在主观上也就愿意去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自愿去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长期且无偿去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二) 客观层面因素
  志愿者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其行为离不开外在的客观环境影响。当外界条件越支持志愿行为时,对于志愿者行为就越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也就越容易培育志愿者责任意识。物资条件为志愿者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前提,也是志愿者责任意识产生的必要保障。在我国,主要物资提供方式有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的慈善捐助以及商业交易行为这3种。政府拥有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而志愿服务又是一种非营利性行为,其目的是帮助解决民生及社会问题,因此,政府有条件及义务去拨付一定资金支持志愿服务行为。但是,单靠政府力量不足以完全支持,这个时候就需要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个人和企业的无偿慈善捐助[4]。
  四、提高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的方法
  (一)加强志愿者自我意识教育
  要想培育志愿者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加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教育。一要教育志愿者们养成独立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志愿服务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志愿行为。二要教育志愿者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培养出具有道德责任感的志愿者,将道德人格外化于他们的行为中,产生自觉自愿的志愿服务行为。三要教育志愿者们树立利他的观念,志愿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志愿者们要从内心具备利他主义观念,通过无私服务实现他人和社会的进步。四要教育志愿者们具备互助意识,志愿行为的出发点是帮助他人,因此,需要培养志愿者们的互助互爱意识。
  (二)构建合理的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训体系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大对志愿者们责任意识教育,创造一个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合理的志愿责任意识培训体系,为志愿服务培养出一批责任意识强、道德水平高、技术能力优,能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志愿者人才队伍。一要进行志愿者角色的有关意识培训,让志愿者在活动行为中承担责任感。二要结合志愿者思想动态,针对志愿者个体的现实情况进行有关培训。
  (三)完善志愿者责任意识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为志愿者行为提供了客观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始终缺少对志愿服务相关的约束。尽管近些年,中央和个别地区也出台了一些法律规章,但数量和使用范围仍很有限,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负面行为。因此,要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志愿者的行为。需要中央层面制定宏观的制度性政策措施,而后各地市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建立健全我国志愿者责任意识法律法规体系。
  (四)营造良好的志愿责任意识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舆论有利于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意识。第一,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平台,增强志愿者们的责任意识,如志愿者们可以参加“净美黄河口公益在行动”国际净滩日志愿服务活动、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第二,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宣传责任文化。如通过报纸、电视、微信、微博等多种载体,公开宣传优秀志愿者的事迹报道,发挥正面引导教育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宣传,让志愿者们感受责任氛围,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服务社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志愿者责任意识是影响志愿者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志愿者行为的思想根源,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培育志愿者责任意识,推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平.志愿服务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7.
  [2] 新华网.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超6720万[EB/OL]. http:////local/2017-12/18/c_1122127682.htm,2017-12-18.
  [3] 程莉,张南华,吴晓燕.挖掘志愿精神传统文化根源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38-39.
  [4] 王震国.人本志愿,城市公民责任的意识觉醒[J].上海城市管理,2010,19(06):2.

推荐访问:探究 志愿者 志愿服务 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