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形式有哪些 [真实:文学艺术的当下缺失]

  从受众的角度,观照当下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有一种缺失格外刺目,让人看了心痛且担忧,那就是关于――真实。   1、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这话看似说滥了,却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对文艺“反映论”有多少争议,作为负责任的文学艺术家,总要在作品中记录和传达一个历史时代的风云潮汐、春暖秋寒,展现生活其中的人们的纠葛命运、忧喜悲欢。�
  遗憾的是当下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虽然媒体上常常能够看到“强烈反响”、“巨大震撼”等言过其实的推崇与赞誉,却掩盖不住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文学艺术的现状与人们需求、期望相去甚远。无庸讳言,文学艺术的失真失实失准,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文艺作品追求的是艺术真实,它所表现的社会图景起码应具有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可信性、可感性。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对生活入乎其内,体味灵魂;创作时出乎其外,鸟瞰全景,这内外的交融才是文艺家的功力和作品的魅力。
  失真的作品虚假的艺术,不仅是对生活本身的欺瞒、敷衍,也是在伤害受众,迷惑人心。�
  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文艺家对生活疏远、冷落、回避、不负责任,有时却用所谓的潇洒、超越、从容甚或别样风采的外表表现着。�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态度――对生活求真,首先需要文艺家的真诚。�
  忠实于生活,就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读解生活,从中获得独到的发现。现在不是读者疏远了文学,而是文艺家远离了生活。与生活产生了距离感、隔膜感,艺术作品的形象与画面自然朦胧、模糊甚至虚假,如水中月雾里花,如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失真、失实、失准或者说虚假、空洞、粗糙的作品,揭示不出生活的底蕴,只能制造热热闹闹的虚幻景象。�
  社会的责任、历史的使命是一个文艺家首要的修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真实地反映时代波澜壮阔、充满悬念的生活场景,揭示多样复杂、色彩纷繁的人生境遇,特别是变革时期人的精神困惑、情感波折及其丰富的世界。�
  2、拟态现实不是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在实际生活中深入探寻、开掘,从而获得真实的创作素材、艺术感觉和审美直觉,弥足珍贵,它促使文艺家产生创作欲望与冲动,这样前提下生成的艺术形象、艺术细节才可能是真实、独特、鲜活的,显现个性的光泽。而当今许多文艺家创作所凭借的只是一种“拟态现实”,不是原始状态、原生态的现实生活,更不用说生命的体验了,连对所反映的生活状态亲身“体察”都已是难得的奢望。创作的素材主要来自媒体:电视、网络以及报刊等等,“嚼别人嚼过的馍”。这是他人生活目光的折射,是生活二次乃至于N次的传递。充其量那只是社会生活的影子,不是生活本身,不是文艺家的自我发现。如此,创作中不可避免就会出现模仿、克隆、因袭、复制甚至复印的现象。难怪文坛上总是涌起一阵风又一阵风。“风行”乃众人之力,是艺术上的趋之若鹜、相互效法的结果,而文艺是个人化的活动,是自我独特视角与目光的发现、思考与表现。跟风跟不出真的艺术,有作为的文艺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自我生活和创作领域的坚执的守护。
  连观看体育比赛都讲究“现场感”、“环境氛围”,我们的文艺家还有什么理由脱离生活、远离创作的源泉?�
  假作真时真亦假,受众的脸别过去,不看就是了。而受众的疏离,必然让文艺无疾而终。�
  有必要对文艺的原创力大声呼唤,有必要对文艺家深入生活大声呼唤。�
  3、迎合:迎合市场,迎合受众,在迎合中丢失了文艺作品的真实,也同时丢失文艺家的真诚。
  为满足发行量、收视率诉求,“好看”成了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于是许多作品剑走偏锋、旁门左道,感官刺激、视觉愉悦,俊男靓女大展览等等。面对受众苛刻的选择,为吸引眼球,不惜艺术品位低下,片面追逐娱乐化、快餐化。�
  当前最为活跃的最受青睐的文艺样式电视剧,几乎成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主餐,也正是这样旺盛的需求致使电视剧创作出现许多不正常的状况,特别是存在“五浮”现象:�
  一是浮躁,创作情绪与反映的生活的浮躁、不扎实;二是浮浅,迎合受众心理,故事淹没人物,叙述大于情节,表面化、浅层次、甚至浅薄地表现现实;三是浮华,场景、人物、生存活动环境过于铺排奢华,进出则名店酒楼、歌厅、高尔夫球场,乘坐则高级轿车,居住则华厦别墅;四是浮滑,话语的轻浮、油滑,故作高深的调侃,不着边际的戏谑;五是浮肿,情节“注水”,节奏缓慢,篇幅人为拉长,空洞浮泛。�
  这种违背生活真实的“五浮”状况又岂止存在于电视剧之中?�
  “文艺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它的直接后果是扭曲文艺,使之成为受众的附庸。市场运作下,有的文艺不过是一些人谋利的工具。因为一切都为了娱乐,吸引目光,便可以不顾事实,便可以“大话”、“戏说”、“水煮”,无所不用其极。文艺的真实被利益阉割了。�
  一个常识是: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文学艺术绝不应只是迎合、娱乐、取媚于受众,重要的是弘扬真善美,以其神圣、典雅、美好的力量,去导引、提升、净化、陶冶、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4、时尚,成为一只无形的手,牵拽、扭曲着文艺作品的真实。�
  循媒体渲染出来的时尚反映现实,即使那是真实的,也只是局部的真实,不是全部的真实。�
  抛离时代发展的宏阔、生动背景,脱离社会变迁的矛盾、冲突,无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意愿、情感,文艺作品无论如何花样繁多、色彩纷呈,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影响力。�
  如今文学创作的数量煞是可观。据中国作协报道,2005年全国仅长篇小说发表就有一千部以上,加上网络上的长篇小说,一共大约有三千部左右。遗憾的是创作不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数量惊人却少有惊世之作,更遑论传世了。大都是自生自灭,“还没有激起涟漪就沉入水底了”。�
  因为时尚本身就是速生速朽的。时尚能制造流行,流行使模仿疯狂,模仿令时尚死亡。�
  对时尚的追逐说到底是源于名利。今天的一些所谓创作,不过是时尚元素的简单调度、拼凑,什么题材热,就制造什么,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有争有斗、有仇有爱、有打有闹、有吵有笑,所以作品那么容易归类,因为实在也没什么明显的差异。官场、反腐、警匪、商战、情爱等等,不是以个性化的作品识别,而是以题材的类别区分。�
  尽管艺术上超越他人、超越自我是艰难的,但不超越就不能创新,就不能进步。趋时应景、争名逐利的人不知晓,苦心经营到手的每一道炫目的光环,都可能成为枷锁,一点点束勒掉人性真实的自由,自我创造的才能。
  5、有时观看艺术作品会产生一种怀疑:这就是当下真实的民族艺术语言吗?�
  以小说为例。小说的语言运用是作家的基本功,否则为什么把作家称为语言艺术家?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作家通过富于审美意蕴、诗性特征而又生动逼真的语言塑造人物、叙述情节,营造语言形象的陌生化效果。小说打动人的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那些丰富多彩、无穷变化的属于作家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那些或优美、或典雅、或质朴的饱含生活汁液的传神描绘,展示出艺术作品复杂、丰饶的内涵,使人物、情节活灵活现,呈现出让人情感激动的独特的文本气质与韵味。�
  然而相当多的作家越来越轻视、怠慢语言的作用与价值,语言艺术家不再致力于语言艺术。
  许多小说语言“素面朝天”,日常化、口语化甚或“口水化”现象屡见不鲜;语言表达粗糙、粗俗、粗鄙,少见精致与典雅,甚至连准确都谈不上;流行化、戏谑化语言的滥用,话语轻佻、浮飘、装嫩,缺少艺术语言应有的凝重、坚实与沉稳;以及不加节制、不讲规则地夹杂方言、英语、网络符号等等,有时非但让人感受不到阅读快感,甚至令人难以卒读。特别应指出的是伴着“电视剧同期声”出版的小说,常常是电视剧拍摄脚本的原封不动的印刷。作者根本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粗疏毛糙,停留在情节的一般性叙述、场景交代或人物话语陈述,描绘性、刻画性语言少,对环境、人物形象也只是提示性表达。由于电视剧是编剧、导演、演员及其他人员集体合力打造的艺术形式,作家之外的二度、三度创作作用很大,单纯的剧本只能算是“残缺的小说”,这样的作品以小说形式与电视剧“联袂”推出,市场效应有了,却不可避免地破坏、伤害和误导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的语言品质。
  6、真情最美,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作品。�
  情感是人性的流淌,是生命润泽的养料,大千世界,风雨波澜,人们会有多少感触、感动、感激?只要不掺假,不伪饰,不刻意强求,这情感自然会融消人心底的冷寂与荒芜,成为生活迷人的依凭和附丽。�
  文艺作品正是以情感人,情动于中,引起受众心底的情感共鸣,艺术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
  创作激情来自哪里?热爱与感动是激情的源头: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家在生活里体味、浸润真挚、丰富的情感,高尚的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才能饱含激情地在作品中传递、表达出去。在讲实利化、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费力地记住许多冰冷的电话号码,却常常轻易忘掉温暖的人间真情。那些注重功利、膨胀自我的文艺作品,最让人失望的也是缺少真情,无动于衷,冷漠世故,不过是把创作视为一种换钱的行当,谋利的手段。�
  相反,文艺作品太多温情、矫情、虚情、滥情、煽情,那些变味了的“情感”;或者是靠情节、情绪、情调支撑,一本正经地编织着虚拟的故事,云里雾里,虚无飘渺;当然也有一味地言“情”的:情―色,情―欲,情―仇,情―杀,情入色渊,人堕欲海,热衷于描绘下半身的风光,动物性的本能。这一切根本谈不上对生活真实、真情的反映。有时真为中华民族文艺建设忧虑,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到底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个时代?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推荐访问:文学艺术 缺失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