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本义考 伯夷考

  光绪廿一年(1895年)5月2日,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这一事件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前奏曲,史称“公车上书”。
  那么,“公车上书”的本义是什么?“公车”一词究竟指什么?史学界有下列说法:(一)“公车”,官车。汉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会试的代称。(见《辞海》)(二)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见《中国近代史辞典》)
  然而,细心查阅历史资料,结果却并非如此。汉代的“公车”不是官车,更不是公家派的车,应是官署名称。
  “公车上书”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东方朔传》:“武帝时,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起书。”这里的公车,应该是官府衙门。《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卫尉,奏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后汉书・百官志》云:
  “公车司马令一人,秩六百石”。司马彪注曰:“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
  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向汉元帝上奏中指出:“章交公车,人满北军”
  (《汉书・刘向传》)。三国人如淳注云:“章交公车,有如不法者,以付北军尉,北军尉以法治之。
  汉元帝末年,外戚官擅权自专,迫害知识分子。大宦官石显等人“诬谮光禄大夫,给事中张猛,令自杀于公车”。这里的公车应指官府,不能解释成公家派车给张猛自杀,或令张猛自杀于官车。
  人们要问在汉代有没有公家派车之例呢?我们说,有。然而,这种车不叫“公车”,称做“安车”。就是封建国家对社会上德高望重的年老学者给予特殊的待遇。用安车蒲轮(即用蒲草裹着车轮的车子,行走时震动较小,故称“安车”。)迎进朝廷,委以政事,有助教化。
  那么,一般被征用之士又是如何来到京师授以官职的呢?我们从两汉的仕途方面来考察,这些人至京师有二种交通工具:
  一种是自备车马赴朝廷供职。据《汉书・贡禹传》载:“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禹上书曰:‘陛下过意微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至,拜为谏大夫”。
  《汉书・龚胜传》说的更明确,“哀帝……征胜为谏大夫。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邪?’胜曰:‘唯唯’”。
  另一种是乘轺传(轺传,古代驿站车子的一种,驾两匹马。)免费至京师任职。《七国考》卷八言“秦昭王使以传车召范睢。”《史记・蒙恬列传》载:“胡亥遣使曲宫乘传之代。”因此,轺传,秦已有之。汉承秦制,轺传之制也完整地保留下来。
  “公车”何时成为举人的代称?清人梁章巨在《称谓录》里作了回答。《称谓录》卷二十四云:
  “案今以举人为公车,其以副车称副榜,固其所也”。《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俞正燮久困公车》条:
  “黔俞君,正燮。嘉道间一通儒,公车久不遇”。可见,公车成为举人的代称从清朝嘉道间开始。因此,才有称康有为等举人上书为“公车上书”的说法。
  (晓草摘自《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

推荐访问:本义 上书 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