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早期诊断中的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R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01
  肝脏占位性病变指的是人体正常肝脏B超均匀回声或者CT中的均匀密度处,肝脏实质内存在异常回声区或者密度区[1]。而形成异常回声区或者密度区的干扰因素较多,也许是肝脏恶性肿瘤,也许是良性肿瘤,也有可能是肿瘤样病变[2]。现阶段,临床中常用影像学检查来鉴别和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具体疾病类型,本文选出进入我院就诊的9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病人,按照其检查方式的差异分别列入实验组、参照组,两组以双排螺旋CT平扫、双排螺旋CT 增强型扫描两种方法对病人实施检查,继而对照两组病情诊断的正确率,现汇报内容为下: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出2015年8月-2017年10月进入我院就诊的9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病人,上述病人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均是肝脏占位性病变者;不含对CT检查造影剂过敏者、CT检查禁忌证者,且在参与此次评估活动前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病例对象检查方式的差异将其列入实验组、参照组,各组有47例,实验组: 21例女性,26例男性;年龄位于26-79岁,中位年龄(54.1±5.49)岁;具体疾病类型:原发性肝癌8例,肝脓肿14例,肝血管瘤11例,肝囊肿7例,肝脏转移癌7例。参照组: 22例女性,25例男性;年龄位于27-79岁,中位年龄(54.7±5.53)岁;具体疾病类型:原发性肝癌7例,肝脓肿13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8例,肝脏转移癌7例。将两组一般性临床信息以及资料展开对照,并无突出差异性(P>0.05)。
  1.2 方法
  选择荷兰飞利浦双排螺旋CT向两组病人实施临床检查,将参数调节为:电流200mA,管电压120kV,层间距、层厚是5mm,螺距是1;以病人膈顶到肝脏下缘作为扫描范围。参照组实施双排螺旋CT平扫,病人处于空腹状态,检查前半小时以内服用800-1000mL的泛影葡胺(浓度为2%-3%),以减少伪影干扰;然后仰卧于操作台上,从膈顶开始平扫,扫描直至病人肝脏下缘位置,操作时间设置在12-15s之间。实验组实施双排螺旋CT 增强型扫描检查,病人处于空腹状态,向病人的肘静脉注射碘海醇(剂量是2mL/kg)作为检查对比剂,注射对比剂的速率在3.0-5.0mL/s;32s-40s延迟时间;仰卧于操作台上,运用双排CT设备从病人的膈顶开始扫描,扫描至肝脏下缘部,操作时间在20s以内。
  1.3 评估指标
  以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病人的确诊标准,对照两种扫描方式的诊断正确率。
  1.4 数据统计、处理 对病人各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计数数据表达为 (n/%),使用SPSS22.0软件予以计学处理,计数数据的对比经过 2检测,当对比差异有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 结果
  实验组病人经过双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后,诊断总正确率是89.36%(42/47),漏检率是10.64%(5/47);参照组病人经过双排螺旋CT 平扫后,诊断总正确率是53.19%(25/47),漏检率是46.81%(22/47);将两组病变诊断情况进行对照,实验组诊断总正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病人病变检查情况数据记于表1:
  3 讨论
  目前检查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是影像学检查,但选择CT平扫进行检查具有相应的局限性,比如,直径未达到1cm的病灶进行CT平扫就很容易出现漏诊现象。另外,利用CT平扫对早期病变或者密度偏低病灶实施检查,其诊断的难度相对较大,若病灶位于肝脏边缘部位则鉴别难度更大[3]。通过双排CT增强扫描后,病人肝脏肿瘤容受肝动脉血供的实际占比较大,动脉期时CT值呈现明显升高趋势,且高出肝实质。肝病灶峰值的持续时间短,其下降速度较快,肝脏实质的CT值升高,和肿瘤的CT 值相近,进而表现出初次等密度交叉的现象,实现交叉后肝病灶的CT值逐步降低,而肝实质CT值随之升高,之后,病灶的密度逐步低于肝脏实质[4]。本次调查研究中,参照组病人经过双排CT平扫可见肝脏内出现小结节状的较低密度影,CT值在34-47Hu之間,边缘处的显影较为模糊,一些病灶显影不够清晰,故平扫诊断中的漏诊现象较为突出。实验组病人经过双排CT增强扫描,其动脉期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表现出显著的增强改变,特别是病灶的边界位置和结节部分出现了强化结果,同时病变部分的CT 值出现增高现象,其位置及轮廓都较为清晰。门脉期的肝病灶密度下降速度较快,并且下降幅度大,呈现出“速升速降”特征。延迟期时肝脏的强化显影均匀,而病灶的密度相对偏低[5]。
  此研究结果中:实验组诊断总正确率高于参照组(P<0.05),代表CT增强扫描使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早期诊断的正确率更高。
  综合阐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断过程中运用双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取得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林栋.CT、MR功能成像在肝脏病变的应用进展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7):35-37.
  周浩亮,沈远望,李新胜,等.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7):5319-5322+5347.
  万林凰,谢晔.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1):70-72.
  朱彦军,石少华,唐钧.探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5):5-6.
  林伟添,原志光,黄健威,等.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6):54-55.

推荐访问:占位 肝脏 螺旋 扫描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