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俄罗斯日记】 俄罗斯套娃的含义

  设宴饯行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晴。   今天下午4时,在作协会议室召开中国作家赴俄罗斯访问代表团全体会议,会上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刘宪平同志讲了这次组织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的目的、任务及有关事项,然后介绍了俄罗斯目前政治、经济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俄罗斯文学界的情况。他说:“现在俄罗斯有七八个作家协会,但主要有两个,一是独联体国家作家协会,也就是前苏联作家协会;二是俄罗斯作家协会,也就是前苏联的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同这两个作家协会,我们都有关系。这次我们去,主要由俄罗斯作家协会接待。”刘宪平同志介绍情况后,大家谈了各自的情况和想法。
  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同志宴请大家,他说:“中俄两国关系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多年来,中俄两国各领域互利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去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今年是俄罗斯中国年。这两年,中俄两国各领域互利合作,特别是我们文学界的互利合作取得的成果更是显著。今年7月,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过,你们是今年赴俄罗斯访问的第二个中国作家代表团。我们赴俄罗斯访问的目的,就是增加中俄两国作家之间的来往,互利合作,加强友谊。这次代表团由十个人组成,团长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同志,副团长是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同志,团员有黑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冯建福,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吕汝伦,蒙古族作家、文学史家特・赛音巴雅尔,湖北省老诗人谢克强,武警部队青年诗人王久辛,还有我们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副秘书长李小蕙、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刘宪平,工作人员白雪等。
  “你们都是新中国诞生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前苏联文学,也就是俄罗斯文学,对你们影响很大,对俄罗斯的普希金、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驰名世界的作家,对他们的著作你们都很熟悉。这次去俄罗斯访问,亲眼看看他们的故居,亲自走走他们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亲身感受一下,这对你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你们是大有裨益的。”他还讲了一些到俄罗斯之后的注意事项。
  蒋子龙同志代表大家对金炳华同志的设宴饯行表示感谢,他说:“俄罗斯文学对我们确实影响很大。这次去俄罗斯访问,我们都很高兴。俄罗斯的大地,俄罗斯的人民,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肯定给我们新的影响、感受和启发。”
  
  飞往莫斯科
  
   2007年11月29日,星期四,晴。
  今天,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阳光照耀着高楼大厦,照耀着大街小巷,照耀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闪闪烁烁,使人觉得充满生机,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景象。
  下午3点10分,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0人,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09航班飞往莫斯科。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向往莫斯科,向往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世界革命圣地――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认为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也是最强盛的国家,她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旗帜,是我们中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反复看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斯大林格勒大决战》、《夏伯阳》、《幸福的生活》、《玛丽娜的命运》;如饥似渴地阅读苏联的诗歌和小说,如普希金的《自由颂》、高尔基的《海燕》、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有时还与同学们一起唱苏联的抒情歌曲或电影插曲,如《祖国进行曲》、《小路》、《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那时候我觉得那里的太阳最红,那里的天空最蓝,那里的大地最辽阔,那里的人民最幸福。那时候中苏两国是友好国家,建立过中苏友好同盟,中国人民把苏联叫“老大哥”,说“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当时,在我国广泛传唱着这么一首歌曲,我至今还会唱:
  伟大的友谊兄弟般的心
  山不能阻挡海不能分
  反对战争保卫和平
  七万万人团结成铁的长城
  强大的力量和平的堡垒
  自由人民永远的同盟
  万岁万岁毛泽东
  万岁万岁斯大林
  ……
  不久,斯大林去世了;又不久,说苏联变修了;到1991年,苏联轰然解体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缔造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就这么消失了,各加盟共和国都变成了独立国家,莫斯科也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变成俄罗斯首都了。那么,我将要去的莫斯科,是不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曾经向往过的莫斯科,还是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用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不过,无论怎么样,我们乘坐的CA909航班,仍然带着我们朝莫斯科方向继续飞行着。
  飞机上的电视机里播放着俄罗斯的古老民歌《伏尔加河船夫曲》:
  哎哟嗬 哎哟嗬
  齐心协力把纤拉
  哎哟嗬哎哟嗬
  拉完一把又一把
  穿过茂密的白桦林
  踏开世界的不平路
  哎嗒嗒哎嗒 哎嗒嗒哎嗒
  穿过茂密的白桦林
  踏开世界的不平路
  哎哟嗬哎哟嗬
  齐心协力把纤拉
  我们沿着伏尔加河
  对着太阳唱起歌
  ……
  23时15分,飞机抵达莫斯科,再过45分钟就30日了。但是,现在莫斯科时间是18时15分。看来,29日这一天,对我们来说,不是24小时,而是29小时了,因为时差5个小时。
  高尔基是人,不是神!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小雪。
  莫斯科的冬季较长,每年9月末到第二年3月末为冬季。平均温度为-10―-15℃。
  早晨9时(北京时间14时)起床,我从玻璃窗向外一看,天刚刚放亮(莫斯科冬季白天短夜间长),还下着小雪。楼顶上、马路上都铺上了一层白雪,在灯光照射下,闪着白光,特别是马路两旁的树枝上,落下白雪之后,好像含苞待放的雪莲,显得十分圣洁、鲜艳和美丽。
  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十人,吃完早餐后,在俄罗斯作家协会外联局负责人奥列格尔的陪同下,决定去克里姆林宫、红场参观,拜谒列宁墓。奥列格尔五十多岁,细高个儿,白脸,黄头发,蓝眼睛,说话幽默,爱开玩笑,但有分寸,据说他在前苏联时期当过外交官。我们的车一出宾馆,奥列格尔说:“去克里姆林宫的路堵车了,不能去了。”我们只好改变路线,先去高尔基故居参观。
  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家的最杰出代表。
  高尔基出生在俄罗斯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格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穷苦木工家庭,4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他从小受过苦,只念过两年书,10岁就走向社会,当过学徒、饭馆跑堂、搬运工人,受尽了人间的苦难。1884年,他从家乡来到喀山,接触了很多贫民和知识分子,同时也读了一些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1888年后,他由于生活的逼迫,走南闯北,过了较长时间的流浪生活,更广泛地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阶层各式各样的人物,这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了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我年轻时读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小说《人间》、《我的大学》、《母亲》以及他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些用带血的歌喉为生他养他的前苏联大地的美好前景和前苏联人民的壮丽事业呼喊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是前苏联文学宝库里的经典著作,我都喜欢,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散文诗《海燕》,文章虽然不长,但意义很深,有激情,有意境,生动鲜明地塑造了一位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海燕的形象,他不仅告诉人们革命风暴即将到来,而且还鼓舞人们去迎接,去战斗,去取得胜利。它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是一只胜利的号角,是一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歌。高尔基的作品,确实哺育了一代人,不仅哺育了前苏联读者,也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读者。那时候,高尔基也说过一些错话,做过一些错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权者政治斗争的需要,对高尔基不是实事求是,不是一分为二,特别是前苏联时期,把他奉为神,只说他的好处,不说他的错误,甚至把他反对过列宁,反对过十月革命的一些文章作为“禁书”不让与读者见面,只说:“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社会活动家,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前苏联末期,由于历史的变化和人们思想上的解放,对高尔基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认为他是“双头海燕”,有人还指责他是斯大林暴政的“帮凶”,特别是他多年被视为“禁书”的十月革命前后撰写的反对列宁、反对十月革命的政论文章《不合时宜的思想》在《文学评论》杂志上重新发表之后,使本来扑朔迷离的高尔基评价问题,更加复杂起来。关于这个复杂问题,我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的专著《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①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答复。陈寿朋教授说:“《不合时宜的思想》真实地反映了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后一段时期的思想和立场。作家对当时俄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对各个阶段的分析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错误看法,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这组文章中有许多闪光的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②他还说:“作家怀着对革命的前途,对人民命运忧虑的心情,敢于对当权者,包括对革命领袖提出直率的、有时也许是过分尖刻刺耳的批评,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尽管高尔基的这些批评多半是错误的,但这比那些明知当权者犯有错误,仍然阿谀逢迎、一味讨好的政治小人要高出百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热爱人民的艺术家的一颗真诚的心灵和无私无畏的勇气。”③我认为陈寿朋教授的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是实事求是的,是一分为二的。但是,我这次来俄罗斯时,特别是今天要到高尔基故居参观时,这个已经弄清了的复杂问题,在我的脑子里又冒了出来,心里想:高尔基还是原来的高尔基吗?俄罗斯人对他还是那样崇敬和爱戴吗……
  高尔基故居,在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号,是一座灰色的两层楼房,门前钉着一块牌子,上面用俄文写着“阿・马・高尔基于1931――1936年曾在这里居住过。”据说这座楼是斯大林出面给他解决的。高尔基的工作室、卧室和书房安排在一层。工作室的一切都摆放得十分整齐,放着一张铺着绿呢的写字台。我看见高尔基的手稿清晰、工整,这反映了高尔基对写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故居解说员是一位70多岁的俄罗斯老太太,但看起来,比她实际年龄小得多,衣着整洁高雅,态度和蔼可亲。她得知我们是中国作家代表团之后,更是高兴,解说得更加全面、具体和细致,还带着感情。在高尔基的工作室,她说:“高尔基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2时在这里从事写作。午饭后,略休息一会儿,然后到花园里干点浇水、锄草、松土等体力劳动。下午5时又来到这里,编辑稿件,给作家或朋友写信或回信。”在高尔基的书房,她告诉我们:“这里保存着高尔基收藏的12000多册书,大约在3000多本书上都有他做的眉批或记号,这说明高尔基不仅藏书多,而且看书也多。”在高尔基的会客室,她说:“在这间屋里,高尔基曾经接待过斯大林等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过法捷耶夫、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作家、文学家。”她说到这儿,停了片刻,然后笑着说:“如果高尔基现在还活着,得知你们是中国作家代表团时,他肯定非常高兴,会在这间屋里,请你们喝茶、喝伏特加,热情招待你们。”她边说着边用手指着会客室一侧的玻璃柜里陈列着的艺术品,接着说:“这是高尔基搜集的部分东方艺术品,其中有你们中国的牙雕等工艺品。”高尔基的卧室不大,墙上挂着一幅风景画,中间摆放着单人床,床头左上方的墙壁上装着一个小型书架,书架上放着一本书,解说员告诉我们:“这是高尔基生前看过的最后一本书。是塔尔列写的《拿破仑传》,可惜他没有看完,只看了一半就去世了。”
  “现在俄罗斯人对高尔基的看法有没有变化?”我们提出了问题。
  解说员很自然地回答:“你们来参观高尔基的故居,了解高尔基,研究高尔基,一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了解,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一个真正的高尔基,一个完整的高尔基,一个活生生的高尔基,知道他的伟大,知道他的探索,知道他的迷误和不足。”她还笑着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少年到成年的长大过程,从幼稚到成熟的进步过程,不是一生下来就十全十美,高尔基也一样,他是人,不是神!”
  我发现来高尔基故居参观学习的人很多,有老的,也有年轻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机关干部,也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我还看见几位非洲或拉丁美洲来的黑人。我从高尔基故居出来时,又看见一位俄罗斯少妇领着一个小女孩(可能是她的女儿),每人手拿一束鲜花进来,把鲜花轻轻地放在高尔基塑像前,表达她们对高尔基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陈寿朋教授说:“高尔基这位来自底层的作家是伟大的,但又是不幸的。几十年来,全世界有多少人倾慕他、景仰他、歌颂他,但又有多少人在贬损他,污蔑他。声名显赫,毁誉参半,这也许是许多名人共同的遭遇吧!然而,人民自有是非标准,历史总会给出裁决。”④
  回宾馆的路上,“高尔基是人,不是神!”这句话,依然回响在我的耳边。
  
  托尔斯泰的阳光
  
  2007年12月1日,星期六,多云。
  今天上午10时,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0人,在奥列格尔陪同下,乘车去图拉州,参观那里的19世纪末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的地方――托尔斯泰庄园,也叫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
  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在莫斯科市南,有200公里远,走4个小时。车驶出莫斯科市区后,便进入一片放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路两旁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城镇、村庄,而更多的是树林,特别是那些白桦林,一片连着一片,一片比一片好看,棵棵都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树枝都盖上了一层白雪,仿佛俄罗斯姑娘们,不,白雪公主们,在头上披上了白纱巾,显得更加纯洁、美丽和高雅。此时,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蒙古族著名画家官布,他爱画白桦林,不论是画油画还是画国画,甚至是刻版画,其中都有白桦林。他对我说:“白桦树是树林中的美女。”还说:“在你创建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的花园里,一定要栽几棵白桦树,肯定增添一个分外好看的美的景色和亮点。”
  下午2时我们到达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名不虚传,这个地方真美,是个风水宝地,因为下过雪,这里一片白,白得一眼望不到边,白地、白草、白树、白房子,银装素裹,令人心旷神怡。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里,共三栋楼,一栋是托尔斯泰及家人居住的地方,一栋是托尔斯泰工作和接待来访的国内外作家或亲戚朋友的地方,一栋是托尔斯泰家雇用的工人或农民住的地方。现在这三栋楼都成为珍藏、展示、交流、研究托尔斯泰的著作、手稿、书信、照片、实物以及有关资料的博物馆。博物馆解说员是一位十八九岁的俄罗斯姑娘,白脸,蓝眼睛,黄头发,身材苗条,娇小玲珑,在长长的睫毛下流动着柔和的目光。她言谈举止娴静优雅,一看就是一位十分美丽纯洁的好姑娘。在我的想象里,她的长相,与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塑造的美丽纯洁的少女玛丝洛娃一模一样。所以,我在这篇日记里就称呼她“小玛丝洛娃”吧。
  小玛丝洛娃开始介绍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她动情地说:“这是我们俄罗斯人民的骄傲――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俄罗斯人对托尔斯泰非常崇敬,从不直呼其姓,任何时候都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多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我首先代表我们庄园全体职工,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来我们庄园参观访问。”她接着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1828年8月26日在这里出生,他父母是我们这个地区很有名望的大地主大贵族。但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不到10岁时,他的父母先后去世。虽然父母去世了,但因家资厚富,他还是在无忧无虑和富裕舒适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他的早期小说《童年・少年・青年》里所描写的那座风景优美的大地主大贵族的庄园就是这座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那位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但不怎么漂亮又能自我分析、羞怯,还好梦想的小主人公,正是这座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小主人、作者本人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的真实写照。”小玛丝洛娃说到这儿,停了片刻,然后接着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一开始写作,就写他最了解最熟悉的生活,写他家,写他自己。所以,读他老人家的作品,就觉得非常亲切、感人和真实。后来,他为了熟悉生活,研究社会,尝试改革,追求进步,放弃自己无忧无虑和富裕舒适的生活条件,去偏僻遥远的高加索地区当兵,在沙皇军队中当一名军官。此后,他又两次出国旅行,到欧洲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回来后,在家乡办学校,进行实践,对农民子弟进行普及教育,维护农民利益,如果地主和农民之间发生矛盾时,他亲自出面调解,当义务调解员。”
  我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我想,如果他没到高加索地区当兵,没有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及故事,特别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就不会如此真实和生动的。
  小玛丝洛娃说:“《战争与和平》中的库图佐夫等很多人物,都有原型,而且都是他家里的人或亲戚。《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是从他最了解最熟悉的生活中来的,以亲切、感人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俄罗斯人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社会的本质。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他老人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深入生活的一生、调查民情的一生、研究社会的一生、尝试改革的一生、忘我工作(创作)的一生。1910年10月28日,他老人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后决定摆脱自己的大地主大贵族生活,把房子和一切财产交给他的妻子,然后离家出走,以此达到他所追求的改革目的,实现他所希望的‘平民化’夙愿。可惜,没过10天,因他年老体弱,再加患肺炎,死在离他家不太远的一个小小火车站。”
  小玛丝洛娃领我们去拜谒托尔斯泰墓。
  从博物馆后门出去,我看见一条小路伸向前方,路两旁没有建筑,没有草原,没有田野,全是又高又粗的参天大树,把小路变成了树的小胡同。我们跟着小玛丝洛娃向前走,谁也不说话,默默地向前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走到小路的尽头,看见有一块小平地,中间有一块突起,二米多长,一米多宽,是一个长方形的多面体,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雪,和周围白茫茫的雪地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我们专程来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拜谒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任何特殊的标记,一座普普通通的坟墓。
  “真是伟大,真是伟大!”我们代表团副团长张炜在我耳旁小声说:“特老师,托尔斯泰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是不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呀?”
  我点头,然后补充说:“还有我国的满族作家曹雪芹。”
  “这三位最伟大的作家,对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巨大贡献。”张炜说。
  “对!”我接着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18世纪人文主义的顶峰;托尔斯泰的作品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顶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不仅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顶峰,而且也成为世界古典小说的最顶峰,对以后的小说家们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时,太阳从云隙里露了出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银白的大地,照耀着古老神奇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给我们一种如释重负和增添活力的感觉。因为,我们来到俄罗斯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不是阴天就是雨夹雪天,总是阴沉沉的,给人一种压抑感或沉重感。此时此地,我们突然见到了太阳,得到了阳光的温暖,大家激动地喊:“啊,阳光!”
  看来,托尔斯泰的在天之灵,可能知道了中国作家们的到来,他很欣慰而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这是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阳光!
  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阳光!
  是托尔斯泰的阳光!
  
  拜谒列宁墓
  
   2007年12月2日,星期日,小雪。
  今天虽然下着小雪,很冷,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克里姆林宫,去红场,拜谒列宁墓。
  “据说,为了迎接新年,红场上正在浇水,变滑冰场,至于列宁墓,今天不一定对外开放,就是对外开放了,如果红场真的变成滑冰场了,那你们去也进不去。”奥列格尔说。
  “来莫斯科,不去看克里姆林宫,不去看红场,等于没来莫斯科,等于没来俄罗斯。”大家说。
  “今天一定要去克里姆林宫,去红场。”我边说边想:如果不去拜谒列宁墓,对我们这些共产党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实信徒们来说,实在说不过去。我对奥列格尔说:“就是进不去,从远处看也行呀!”
  路上没有堵车,我们的车经过玛理什广场时,刘宪平从车窗看后,对大家说:“今天我们真幸运,你们看,拜谒列宁墓、瞻仰列宁遗容的人们正在排队。”
  我们兴高采烈地急忙下了车。
  刘宪平又说:“你们赶快去排队。”
  我边排队边观察。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前面。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自己的伟大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用花岗岩和大理石给他建造了陵墓,其中安放着保存列宁遗体的水晶棺。陵墓墓室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采用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岩建成。墓前面的广场的一侧有一个大石碑,上面用俄文刻着“列宁”二字,据说这块碑石重达60吨。列宁墓后面和宫墙之间立着12块墓碑,其中有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物。我们沿着黑色大理石台阶走进去,便是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打着蝴蝶领结的列宁安详地躺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里。我看见,虽然外面的世界变了,苏联被解体了,但列宁那十五的月亮般光芒四射的前额没有变,那张充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笑容没有变。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杰出的蒙古族诗人布赫同志写过《天仙子――谒列宁墓》一诗:
  二十世纪一巨星,
  开天辟地创奇功。
  环球人民同崇敬,
  主义真,
  策略精,
  力拨乌云率工农。
  今日静卧晶椁中
  双目微闭似思冥。
  共产主义操胜券,
  顶恶风,
  斩棘荆,
  后俊擎天志竟成!
  这首诗,能够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拜谒列宁墓之后,我们在红场上,在克里姆林宫旁,照相留念。
  我特意戴着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戴过的红军帽,照相留念。
  
  母亲对儿子的嘱咐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有云。
  在莫斯科市历史名人很多。所以,故居也多,博物馆也多,我们必须抓住重点,抓紧时间参观访问。
  上午参观了普希金博物馆,陀斯妥耶夫斯基博物馆,阿赫马托娃故居。我们吃完午饭后,没有休息,直接去卫国战争博物馆参观。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向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苏联军队经过“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决战”,转败为胜,展开了全面反攻,1945年春苏联军队攻入德国,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希特勒自杀。这就是伟大的卫国战争。
  卫国战争博物馆在胜利公园内,胜利公园在莫斯科市来说,是一座少有的非常美丽的大花园,总面积445000平方米。卫国战争博物馆面积15000平方米,比克里姆林宫还大两倍,它是前苏联政府为了纪念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保卫苏维埃社会主义祖国的战争胜利而建的。
  卫国战争博物馆门前,有120米高的胜利仙女碑,碑下是神奇勇士格奥尔基手持长矛刺杀毒蛇的雕像,这是前苏联人民最终战胜了凶恶敌人的象征。我们先在仙女碑下照相留念,然后买票进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由光荣厅、纪念厅、近卫军厅和反映卫国战争各种场面的各种画廊组成。
  前苏联人民,为了取得反对侵略,保卫祖国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牺牲几千万人。战后,他们建这么一座博物馆,目的就是让国人和世人记住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永远反对战争,永远保卫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读过前苏联反映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很多诗歌和小说,如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写的诗歌,作家法捷耶夫、西蒙诺夫写的小说。这些诗歌和小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领导的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德国希特勒法西斯极端残忍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苏联人民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我感受很深,受益不少,对我的文学创作起过借鉴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伊萨柯夫斯基的诗歌,我不仅读过,喜欢过,而且还翻译(译成蒙古文)过《母亲对儿子的嘱咐》等诗歌:
  我亲爱的儿子,快把头贴近土地,
  你听一听,这浸满了眼泪的言语。
  我亲爱的儿子,现在你的母亲
  没有粮,没有地,无处安息。
  
  敌人像黑色的瘟疫来到这里,
  来吸吮我们的鲜血;
  他们烧毁房屋,赶走牲畜
  侮辱老人和孩子。
  
  不管白天和黑夜,我一个人,
  流落在被烧毁的树林里……
  亲爱的儿子,你的妻子在何处?
  亲爱的儿子,哪儿有我的儿媳?
  
  敌人用暴徒血腥的手,
  从院里把你的妻子拉走;
  戏弄了她一个通宵,
  而后,又用刺刀把她杀掉!
  
  你的可怜的妻子,
  在被残酷的蹂躏之后死去……
  我把她安葬在坟里,
  让她面向东方――向着你。
  
  贴近土地,通过生死的战斗,
  你年轻的灵魂会听出,
  她的爱情怎样向你啜泣倾诉,
  那无辜者的血怎样哀号痛哭。
  
  听着,我的儿子,去粉碎侵略者,
  为我们全体,为祖国报仇;
  为无言坟墓复仇,
  你要第一个投入战斗!
  
  消灭那肮脏的野兽,
  烧死和用坦克碾碎法西斯;
  这就是我的嘱咐
  这嘱咐永远长存!
  
  我认为这不只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嘱咐,而是千千万万俄罗斯人民(前苏联人民)对下一代的嘱咐。
  下午5时我们乘火车去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国家艺术博物馆
  
  2007年12月4日,星期三,有云。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的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它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三角洲建立了彼得保罗要塞,后扩建为城,称圣彼得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从此这座城市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
  今天, 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0人,去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国家艺术博物馆参观。它位于市中心宫殿广场上,是俄罗斯文化与艺术的最大博物馆,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齐名。我们首先到冬宫,它原是俄国历代沙皇的宫廷,现为艾尔米塔什国家艺术博物馆的主馆,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四周有两排柱廊,雄伟壮观。艾尔米塔什国家艺术博物馆的解说员是一位身材魁梧满脸笑容的俄罗斯美男子,约五十多岁。
  “你们好!”美男子先用汉语问好后,接着说,“今天我有幸接待中国作家代表团很高兴,因为我出生在中国的大连,在满洲里上过小学。所以,见到你们后觉得非常亲切。”他用手指着宫廷广场上巍峨壮观气势雄伟的建筑群,十分自豪地说:“这片建筑群,不仅因为风格多样的建筑经典闻名于世,而且以人类文化艺术广博而稀有的收藏和展示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名的博物馆之一。这里收藏和展示的珍贵物品多达300万件,在350多个展厅和储藏库里珍藏着16000幅油画、60万幅线条画、12000尊雕塑和25万件实用艺术品以及60万件考古文物和100万枚古钱币。你们如果从第一个展品处开始走,一直走到最后一个展品处,那你们就得走24公里;如果你们在每一个展品前停留三分钟,看完全部展品,那你们需要16年时间。”他说到这儿,看看我们,耸了耸肩,笑着说:“所以,今天我只能带领你们走走冬宫内的几个重点展厅,看一些其中最最珍贵的收藏品和展品。”
  冬宫内部的装饰更是豪华,绿色的宫墙,雪白的立柱,华丽的吊灯,精美的壁画,还有那些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和金碧辉煌的展示品,使我们眼花缭乱,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我被这美的大殿堂和艺术的大世界震撼了。
  前几年,有一位蒙古族歌唱家到俄罗斯访问演出,顺便参观游览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一些旅游景点。他回来后对我说:“特老师,我看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皇宫,回来后看我们的故宫,觉得像个农村,差距太大。”我听了他的这话后,觉得这老兄有点崇洋媚外,虽然当面没有说过,但我心里确实这么想过。现在看来,他说这话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真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道,确实有一些差距。但是,这个差距绝对不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而是欧洲建筑风格和亚洲建筑风格的差距,是俄罗斯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风格的差距,是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人的文化需求和美学观念上的差距。我国的故宫建得比俄罗斯皇宫要早,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特点。但是,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农耕文化的影响,可能建得不那么巍峨壮观和气势雄伟。
  
  彼得大帝・圣彼得堡大学・红莓花儿开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中雪
  今天的主要活动是下午4时到圣彼得堡大学参观,然后与圣彼得堡大学的汉学家们一起座谈中俄两国作家今后如何增加来往、互利合作、加深友谊等问题。
  上午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0人,在奥列格尔的陪同下,冒着中雪,走马观花地参观了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圣彼得保罗要塞、彼得大帝小舍、彼得大帝骑马铜像。
  彼得大帝骑马铜像(也叫青铜骑士),在涅瓦河河岸的十二月党人广场上,底座是一块40吨重的花岗岩,彼得大帝骑一匹高头大马,两只前蹄腾空而起,好像脱了弦的箭一样,但彼得大帝稳坐在马背上,两眼直视前方,炯炯有神,象征着他是一位所向无敌举世无双的大汗大帝。彼得大帝的骑马铜像后面,几百米处是伊萨基辅大教堂,在教堂那边的广场上,还有一位勇士骑着马向前飞奔的铜像。我在彼得大帝骑马的铜像前照相留念时,问刘宪平:
  “那位骑马向前飞奔的铜像是谁?”
  “是彼得大帝的孙子。”刘宪平告诉我。
  “为什么不建在一起而建在后面呢?”我又问。
  “象征他追赶爷爷。”
  “能追上吗?”
  “永远追不上。”
  “为什么?”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大帝国的缔造者。”
  “他呢?”
  “他只是继位者。”
  ……
  下午4时,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0人,准时到达圣彼得堡大学。接待我们的是圣彼得堡大学汉语教研室副主任、汉学家罗季奥诺夫先生。他在中国留过学,会说流利的汉语。参加座谈会的除了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外,还有圣彼得堡大学的其他汉学家,也有从我国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杭州大学来圣彼得堡大学讲学的教授或红楼梦研究专家,共20多人。座谈会在一间教室里进行,每人一杯茶,一杯红酒,没有水果,更没有吃的点心。罗季奥诺夫先生说:“我代表圣彼得堡大学汉学家们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到来,你们来我校访问,是我们向你们学习的好机会。今年是俄罗斯中国年,我校汉学家们与你们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合作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选》,分一、二、三册,其中编入铁凝、王蒙、李国文、汪曾祺、张承志等38位作家的38篇作品,约100多万字,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市阿斯特尔出版社和三源出版社分别出版,这对俄中两国作家之间互相了解互利合作加深友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们圣彼得堡大学的汉学家们决心今后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他还说:“我爱中国,爱中国文学,我和你们代表团的成员虽然没有见过面,不认识,但我读过你们的作品,如蒋子龙先生写的《乔厂长上任记》、《机电局长的一天》,都是反映改革的小说,觉得很好,读这些小说,虽然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但小说中塑造的那些真实生动的鲜明艺术形象,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还没有忘掉。”
  蒋子龙谈了俄罗斯文学(前苏联文学)对他的影响,他还说:“我们这次来俄罗斯访问,目的就是互相了解加深友谊。”他说完后,还向罗季奥诺夫先生赠送了他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
  我们从北京出发的头一天,刘宪平特意来电话提醒我说:“老特,别忘了带书,特别是你主编的三部系列文学史,即《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在俄罗斯想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汉学家比较多,特别是我们要去的圣彼得堡大学汉学家更多,把你的文学史送给他们,他们肯定会高兴的。”我遵照刘宪平的提议,把这些书都带去了,而且当场送给罗季奥诺夫先生和其他俄罗斯汉学家,他们确实很高兴。
  张炜、谢克强、王久辛也赠送了各自的著作。
  座谈会结束后,罗季奥诺夫先生陪同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参观了圣彼得堡大学,特别是重点参观了我国帮助他们新建的孔子学院,中俄两国作家和学者还在孔子塑像前集体合影留念。
  这时,罗季奥诺夫先生不知为什么,突然对我们说: “你们知道吗,我参加过共青团,曾经是个优秀的共青团员,但现在不是了!”
  “为什么?”我们问。
  “我虽然存在,但共青团不存在了,轰然没有了,消失了!”他向着我们摊开双手,耸了耸肩,现出一副茫然和不可理解的心情。
  ……
  晚7时,我们又乘火车回莫斯科。
  列车开出圣彼得堡火车站之后,朝着莫斯科方向风驰电掣般疾驰着。
  冯建福笑着对我说:“老特,你回头看看,奥列格尔已经见到‘老相好’了,既喝酒又唱歌呢!”
  我回头一看,在我的后厢双人座位上,奥列格尔正和一位中年俄罗斯妇女边喝酒边小声唱着歌。俄语我虽然不全听懂,但从曲子上我已经知道他唱的是前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的插曲《红莓花儿开》: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
  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
  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
  ……
  那位中年俄罗斯妇女虽然脸蛋不太漂亮,但身材比较丰满。她接过奥列格尔递给她的酒瓶喝了一口,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片红云,兴奋地闭起眼睛,晃着身子,和着奥列格尔唱起歌来:
  他对这桩事情一点儿不知道
  少女为他的思恋天天在心焦
  河边的红莓花儿是自己凋谢了
  少女的思恋心情一点儿也没减少
  ……
  冯建福笑着又说:“我们哈尔滨市俄罗斯人很多,在生活上他们非常随意、乐观和浪漫。”
  他们俩继续喝酒继续唱着歌:
  少女的思恋天天在生长
  我是一个姑娘怎么对他讲
  没有勇气诉说我正在彷徨
  我的心上人儿你自己去猜想
  ……
  库兹涅佐夫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有云。
  上午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0人,先到观景台观看莫斯科景色,然后到俄罗斯艺术馆参观。
  下午2时,我们到独联体国家作家协会与他们举行座谈,交流情况。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各独联体国家的作家有十多位,其中也有几位女作家。
  主持这次座谈会的是独联体国家作家协会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库兹涅佐夫先生,他70多岁,中等个儿,稍胖,满脸胡子,长相像马克思。他的翻译是莫斯科大学汉学家扎哈茹娃教授,是一位口齿伶俐性格开朗的女士。
  库兹涅佐夫说:“我首先代表独联体国家作家协会,欢迎你们中国作家代表团来俄罗斯访问。”他说到这儿,站了起来,“我为什么站起来说话,目的是想表达我对你们中国作家的尊重。”
  看来,他激动了,动情了。
  库兹涅佐夫接着说:“你们知道这栋楼的历史吗?我们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俄罗斯人对托尔斯泰非常崇敬,从不直呼其姓,任何时候都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写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描写的主人公之一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博尔康斯基公爵的庄园,就是以这栋楼为原型描写的。所以,这栋楼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每个房间,每个角落,甚至楼梯的每个台阶,都被他老人家描写过。”他说到这儿,挺起胸,背起手,接着说:“十月革命前,在这栋楼里,无产阶级革命家斯大林同志住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这栋楼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作家协会的办公楼,历届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如高尔基、法捷耶夫、西蒙诺夫、费定等人都在这里办公,他们在这间会客室里多次接待过很多外国作家。今天,我在这间会客室里,见到你们这么多中国作家,非常高兴,非常自豪。”他说到这儿,停了片刻,然后又接着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中苏两国作家之间的来往是比较多的,友谊是很深的,互相影响也是很大的。后来,中苏两国两党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中苏两国两党的友好关系,而且也影响了中苏两国作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再后来,苏联解体了,各加盟共和国都变成独立国家了。这些过程,这些是非曲直,我现在用简单几句话是讲不清楚的,也没有必要去讲。我今天只讲今后怎么办。我认为我们俄中两国作家应当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增加来往,互利合作,加深了解和理解,为我们神圣的文学事业做出各自的贡献。”
  一位哈萨克斯坦女作家也站起来说:“今天我很激动,觉得你们中国作家很幸福,因为你们的五星红旗仍然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只有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古巴,古巴是小国,中国是大国,你们中国应当帮助我们恢复社会主义。”
  我们代表团团长蒋子龙同志介绍了中国作家和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增加中俄两国作家之间的来往,互利合作,加深友谊的问题。
  我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和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情况的同时,也提出了问题,问:“俄罗斯民族是个大民族,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但是,在俄罗斯还有人口比较少、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130多个少数民族。那么,这些少数民族作家和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情况是怎么样呢?”
  王久辛也提出了问题,问:“俄罗斯的青年作家和他们生活、工作和创作情况怎么样?”
  库兹涅佐夫站起来,详细回答这些问题之后,又动情地说:“过去你们中国叫我们‘苏联老大哥’,向我们学习,现在应该倒过来,我们应当叫你们‘中国老大哥’,应当向你们学习了。”他还心情十分沉重地接着说:“普京总统上台之后纠正了叶利钦的一些错误,采取了很多强盛国家的有力措施,我十分赞成,但这次议会选举时我还是投了共产党的票,我相信社会主义一定能回来,但不能流血。”
  库兹涅佐夫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他性格豪爽,声音洪亮,有风度,有魅力。我给他赠送了有关我的《研究专集》和我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他很高兴。
  这次座谈会开得很成功,,也可以说这是我们这次访问俄罗斯的整个活动当中的一个高潮吧!
  
  长梦
  
  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有云。
  今天上午观光莫斯科市容,到阿尔巴特街购买俄罗斯的土特产,以便回国后送亲朋好友做纪念。
  晚上8时(北京时间8日凌晨1时)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0人,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10航班回国。
  当飞机从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起飞飞上夜空时,我透过舷窗俯瞰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默默地向它告别:“再见,莫斯科!再见,俄罗斯!”
  人飞行在万米高空的苍天上时,思绪却回到前些天的俄罗斯之行时所见所闻的人和事上。我想,在这里虽然镰刀铁锤的红旗降落了,世界上最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了,但俄罗斯人民还在,俄罗斯大地还在,俄罗斯的高山峻岭还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顿河、莫斯科河、涅瓦河还在,因为现在是冬天,都封冻了,都像一条巨大的银龙般躺在那里,不过,到了春天,到了夏天和秋天,它们都会解冻,然后滚着层层浪花,响着哗哗涛声,滋润两岸,灌溉大地,奔腾向前,流向远方。
  一位名人说过:“既然现在是冬天,春天就不会遥远。”那么到了春天,夏天和秋天也肯定不会太远。
  俄罗斯的春天和夏天是美丽的,特别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春天和夏天格外美丽,白天长,夜间短,每天都红日高照,阳光灿烂,绿草如茵,鲜花怒放。
  仲夏季节,我又来到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和他的翻译扎哈茹娃女士,还有奥列格尔,还有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解说员――美丽纯洁的小玛丝洛娃等四人陪同我在莫斯科的红场上,在阿尔巴特大街上,郊外花园里,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里,在涅瓦河岸上,散步聊天。库兹涅佐夫虽然老了点,但还是那样,性格豪爽,声音洪亮,有风度,有魅力,有时背起手,有时打着手势,给我讲俄罗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给我讲中俄两国作家的来往、合作和友谊。奥列格尔有时候插话,或说一两句笑话。美丽纯洁的小玛丝洛娃不吱声,默默地走在我们中间,但满脸笑容,在长长睫毛下的一双动人的蓝眼睛里,流动着十分喜悦和自豪的光芒。扎哈茹娃仍给我们当翻译,她还是那样吐字清楚,译句准确。
  在莫斯科郊外。
  在库兹涅佐夫的别墅花园里,我们边喝酒边唱歌:
  深夜花园里四周静悄悄
  只有风儿在轻轻唱
  夜色多美好心儿多爽朗
  多么幽静的晚上
  小河轻轻流微微泛波浪
  水面映照银色月光
  一阵轻风一阵歌声
  多么迷人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
  默默看着我不声响
  我想对你讲但又难为情
  多少话儿留在我心上
  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
  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他们用俄语唱,我用汉语唱,他们用英语唱,我用蒙语唱,欢快、和谐而美妙的歌声传到很远的天边……
  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一天晚上,在圣彼得堡涅瓦河岸上散步时,我看见落日的余晖映照西边天际,短暂的黄昏后接着又出现晨曦朝霞,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出暗红、暗绿、暗黄的晨曦――朝霞――阳光。
  库兹涅佐夫告诉我:“这是白夜景象。”
  “什么叫白夜景象?”我问。
  库兹涅佐夫说:“仲夏季节,这里白天长,约20多个小时,夜间短,只有4个来小时,太阳在西边刚刚落下,东方就很快看到晨曦了,看到朝霞了,看到阳光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白夜景象。”
  “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吧!”我问。
  “对!”库兹涅佐夫说,“每年6月21日至29日,圣彼得堡都要举行‘白夜艺术节’,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的人愿意来这里欣赏白夜美景,并参加白夜艺术节。你这次来很幸运,不仅欣赏到了白夜美景,而且也可以参加白夜艺术节,能观看一些俄罗斯传统的文艺节目。”
  “太好了!太好了!”我高兴得不禁喊了起来,但被自己的喊声吵醒了。
  原来我做了个长梦。
  CA910航班还在俄罗斯的上空飞行着,空姐走过来小声问我:“喝茶水还是喝咖啡?”
  “喝咖啡。”
  
  责任编辑 陈 冲

推荐访问:俄罗斯 日记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