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化工 [更新观念,德美并重]

  摘 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观念;美育;德育;审美情趣;丰富知;联系实际,传统美德;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71-02
  当今社会,对于基础教育来讲,紧迫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体育上的懒惰、美育上的肤浅等消极状况,反映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陈旧化、形式比和教条化的倾向。因此,树立大教育观,立足于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和培养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形成崭新的、宽阔的教育氛围和思路,是深化教育改革,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
  我认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学习美术可以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在美术欣赏课上,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富于情趣;开拓思路,寓美于德;遵循重在育人,强化参与的教学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制定教学计划,提出具体而富有可行性的教学要求,大胆探索教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美育的德育功能。
  第一,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让学生了解达芬奇的不凡一生,学习艺术家勤奋钻研的努力探索精神和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兴趣;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浪漫主义的古典油画表现手法,讲述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世界历史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第二,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讲解摄影知识、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取校园内外美与丑、善与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报社的记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讲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时,重点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及它们适用的场合,讲解各种常见色彩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异发型,做到仪表美。仪表之美首先是属于年轻人的。青春与美结伴而行,生命之春最为烂漫,青春魅力最为动人,青春岁月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追求美,仪表讲究一些,打扮漂亮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个人内在修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仪表是心灵的写照。人的仪表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层次文化和精神面貌,也是我们一个班级班风、班貌的体现。学生仪表的基本要求是:朴素、大方、得体,符合中学生身份,不追求新潮、时尚、名牌。
  第四,注重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在介绍油画艺术时,指出,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靳尚谊的《新疆少女》,罗中立的《父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尤其是《父亲》对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民精心的刻画,体现了我们民族尊重普通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同学们也不会再因为农民身上表面的“脏”而歧视他们,反而认识到农民的可敬之处,也会体会到自己父母的辛苦,我觉得这是一张很有教育意义的现代油画作品,对于每届学生我都会着重介绍这张油画,我觉得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典范作品。
  第五,注重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学习中国画时,讲解与西方绘画的不同点,它的散点透视,它的留白形式,给人的无限遐想空间,它的独具一格的绘画技法,它的“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让多少西方艺术家叹为观止,它是国人的骄傲,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我们不能仅仅引以为豪,我们应该努力把它继承,发扬。
  第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第16册的《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课的讲解使学生认识了我国石窟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通过对藏经洞被掠夺历史的叙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民族紧迫感,认识到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既要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骄傲自豪,又要努力奋发,使自己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已经证实了中国的飞速发展。
  第七,宏扬民族传统文化
  新教材第14册的《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通过挂饰、玩具、风筝、剪纸、刺绣、织锦等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认识到勤劳智慧的民间百姓们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创造了古拙、大气与灵秀的造型,热烈、质朴与纯真的色彩,呈现了异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作品,非但不“土”而且美丽,而这些体现的永久不变的生活主题,带有一方特色的表现形式,祈盼吉祥美好的朴素情怀,早已凝结成深挚的民族情结,融化成恢弘的民族气派。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把了解、学习民间艺术,发扬、传承民族文化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中华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更加灿烂辉煌,人的素质涉及诸多方面,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等。前三种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文化的素养又是文化素质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民族不可能在一片荒漠上建立自己的新文化,一个人也不能脱离自身成长的文化土壤来完善自己。所以,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因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通过教学我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方面有了提高。在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寓美于德,为人师表,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通过板报评比、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推荐访问:并重 更新观念 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