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使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获得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迫切愿望,这是数学教学的前提,也是数学教学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际问题;数学应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85-02
  数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逐步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以“问题”为主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将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奋异常,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教学活动参与的潜在动力。
  1.预设启发情境。只有将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的产生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象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地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景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捕捉启发时机。在授课过程中,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动,课堂气氛会不断活跃,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知识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笔者首先对这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小三角板,进行互相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告诉大家,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二、将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2.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三、将训练多样化,一题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1.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突破难点,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热情。如在学习多项式升降幂排列时,可事先将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写在一块硬纸板上,抽几名学生上讲台一人一张面向其余同学,再抽一名学生上来指挥,使他们手中的单项式组成这个多项式,按某字母升幂排列。然后再抽一组同学按此游戏方式完成降幂排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知识,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胆识和组织能力。
  2.变式训练,将知识延伸并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变式训练就是多角度、多思路地从不同的方面改变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则的应用情境,让学生理解其最本质的东西。它是基于学生熟悉问题的背景,是对问题的现象和本质的延伸与拓展,是师生共同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层次化、灵活化、巧妙化、多样化。因此变式训练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四、将数学应用化,适应社会,享受学习乐趣
  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因而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开展实践活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相似的例子,相似图形的性质在实际中应用也很多,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来解决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物体长度的问题(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解决,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应用在其它学科之中,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和其他各种文化是相互融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将其它学科与数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
  科学艺术课参与教学,使数学课堂更精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与黄金分割、黄金比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赞叹《蒙娜丽莎》之美的同时,深深感到这美来之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方差等知识决定射击选手谁参加比赛;用反比例函数等知识解决物理中的电功率、压力、压强、速度、密度和杠杆问题;化学中溶液配制问题也是数学问题。可以说,在数学教学中,科学身影无处不在。所以,学科综合不仅开辟了数学新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与其他学科综合是大势所趋,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访问:为主线 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