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诗群第一回行为艺术(特写) 行为艺术 不动

  诗人:被放置在城市各处,大声读诗   肉铺前,一群人自顾自地排起了长队,每人拿出一份诗刊,朗诵起来。这些“不速之客”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们不是来买肉的,对猪肉的新鲜程度和价钱也漠不关心。
  这是在曾厝�农贸市场里发生的一番奇异的景象。2006年12月23日上午9点40分,约有30人将过道挤得水泄不通。过道两边是一字排开的肉铺,摊主们正挥舞着菜刀,红肉翻飞。在朗诵诗歌的人群边上,一个木梯高高架起,厦门行为艺术家曾焕光爬到最顶端,当起了总指挥。木梯旁还有摄影师和摄像师,将全程记录下来。
  朗诵者是来厦门参加首届闽南诗群年会的厦、漳、泉地区的诗人。他们此前并不了解到菜市场要做什么,只是服从曾焕光的指挥。
  听说要在肉铺旁朗诵,诗人们起先有点尴尬,有人开玩笑地问:“卖肉的会不会拿肉块砸我们呀?”不过他们很快就释然了,甚至直接用手抓起一块鲜红的猪肉送到嘴边,张开大口,留影纪念。曾焕光一声令下,诗人们开始了集体朗诵,声音不大,在嘈杂的菜市场里更显微弱,壮观的队伍也没有产生多大的震撼力。挥舞菜刀的壮汉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只是不时面面相觑,就像家中闯入了陌生人那样,惊讶,不知所措;要买肉的老大爷被挡住过不去,在一旁干着急;附近卖菜的阿姨好奇地询问记者:“他们在干什么呢?”听说是朗诵诗歌,阿姨一脸的不屑:“笑死人了,哪有在菜市场朗诵诗歌的。他们这是扰乱秩序,影响我们做生意!”
  大约15分钟过后,诗人们结束了朗诵,准备前往下一个地点。
  这时菜市场的管理员被惊动了,匆忙赶过来想“维持秩序”。见大家要撤离了,他还一个劲儿地说,下次有这样的活动要事先通知他们,好做安排,免得造成混乱。
  10点10分,在轮渡邮局前的通道上,诗人们排成两列横排,开始了第二次诗歌朗诵。来来往往的行人好奇地停下脚步,却不明白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好热闹啊,在拍录像。”一位女学生以为是在拍什么宣传片。后来才明白过来是诗歌朗诵。”她大为不解:“这里人多事杂,不适合诗歌朗诵,随后诗人们又转移到中山路步行街上,排成两列纵队。
  在这里依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有人甚至嘲笑他们“吃太饱了”。倒是有位年长的阿姨产生了兴趣,带着弟媳妇和小孙女加入了队伍。阿姨说,她最初以为是特区建设25周年的庆典活动,后来才发现是在朗诵诗歌,便要了一份诗刊,跟着朗诵起来。阿姨平日里就喜欢诗歌,她觉得诗歌的意义广泛,内容丰富。最后一站是人民会堂前的草地上,那里不允许停车,诗人们为此还被“驱赶”了好几次。
  有关诗歌的行为艺术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所有内容都是由曾焕光一手策划的,可谓诗人与艺术家的一次“大联姻”。事实上,这不是一次纯粹的行为艺术,而是首届闽南诗群年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天下午,诗人们还在厦门市文联参加了首届闽南诗群会的研讨会。

  策划人:非常态在常态中的反映

  曾焕光阐述了他的创作意图:“把诗人放置到城市的一些地点中,并在这地方朗诵他们的诗歌。
  整个过程形成图片、声音、录像等影像文本,这些影像经整理后进行展示。他试图呈现出一种突兀的、不自然的、格格不入的形态。非常态在常态的反映,是对牛弹琴,还是牛在弹琴?
  几个地点是曾焕光在整个厦门“考察”了一圈之后才敲定的,他认为诗人在特定的空间里;能引起某种话题,让人联想到他们当下的文化状态。同时还要考虑到视觉上的冲击力,例如在菜市场里为何选择了肉铺而非菜铺,就是因为鲜红的猪肉更好玩,也更醒目。

  学者:应该赞扬诗歌的主动出击

  对于许多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艺术,文学教授、知名文学评论家和诗论学者陈仲义分析说,其实这也是当下诗歌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状态。
  陈仲义参与了这次行动,他尤其赞赏在菜市场朗诵的这一行为。
  诗人面对公众社会和城市发言,对象可以表现出欢迎、拒绝、倾听、无所谓、冷漠、排斥、一无所知等10多种态度,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态度,诗歌都必须介入其中。至于效果,以后再说。菜市场里的肉铺意味着公共场合里嘈杂的公众,他们大众化、物质化、充满肉欲。诗人要面对这么多的因素,强行介入,有活泼性,也有矛盾性。把高级的、复杂的精神形式强行切入市场化场景,介入物质化的生活和非常淡漠、排斥的社会风气中,构成一种不和谐,甚至是某种反讽意味。从某种角度,我们应该赞扬诗歌的主动出击,对诗歌、诗人给予肯定。
  陈仲义认为,现实社会中,诗歌要融入大众生活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主要的课题还是诗歌如何适应时代,不要过多指责社会、读者和大众,首先要从自身找到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责任编辑 朱鹭琦】

推荐访问:闽南 行为艺术 特写 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