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之十五:弗雷德里克·基尔 海德哲基尔和我

  大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名,除了知识的广博、见解的超群、技能的高妙之外,总还有些别的因素吧,比如能说会道、精明能干、雄心勃勃、八面玲珑,等等。就现代社会来说,长得清秀俊丽、口齿伶俐,或者上得了台面、入得了镜头,可能也是能够成名的重要资本;甚至有点怪癖,比如喜欢与狼生活在一起、敢于梳“朋克”头、戴叮叮当当的饰物、穿皮牛仔裤上台,或者干脆是个买菜烧饭的大妈,也能成为让经纪人大肆吹捧的好资料。记得二十年前看过一本杂志,说美国一位哲学家说过:“到了二十一世纪,每个人都能‘红’十五分钟。”我想,这个预言正在我们的世纪实现 —— 谁还耐烦天天去听与狼共舞的美女弹琴或者买菜煮饭的大妈唱歌?明天,经纪人就非得想方设法去找出一位与狮同眠的俊男来拉小提琴,以满足听众的好奇心不可了!
  所以,要是有人虽然有真才实学、超人见解,但是不善于出头露面,不喜欢应酬媒体,没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更缺乏去当个公众人物的兴趣,只想埋头于研究学问,那么,要让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出名,大概就很难了。
  音乐界也难以逃出这个规律。比如古斯达夫·杰纳,他安心于在马尔堡大学任职,连柏林更有名的大学来聘请他,他都不动心。虽然杰纳的作品并不比他同时期更有名的作曲家逊色,但是他一去世,就很少再有人提起他,更不用说演奏他的作品了。在音乐史上,这样甘心寂寞的作曲家远远不止杰纳一位,德国的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基尔(Friedrich Kiel,1821-1885),就是另一位这样的作曲家。
  
  弗雷德里克·基尔,德国作曲家和钢琴教师,1821年10月8日在德国的普特巴哈(Puderbach)出生。他父亲是学校校长,有五个孩子,弗雷德里克是第二个。他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最早的钢琴课程都是他父亲教的,以后,他基本上就靠自学成才了,所以可以说是个“天才”。他音乐方面的记忆力特别强,常常听到了一个旋律就能在钢琴上摸索着弹奏。到了十三岁,他已经写下了不少曲子。
  基尔的天赋引起了一位王子的注意,因为王子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十分赞赏基尔的音乐才华,就让基尔加入他的宫廷乐队,向首席小提琴家学习。加入乐队之后仅八个月,基尔就独奏了意大利小提琴家维奥蒂(Giovanni Viotti,1755-1824)的小提琴协奏曲。基尔十八岁时就成了王子宫廷乐团的首席,同时还兼任王子几个孩子的音乐老师。他的钢琴演奏技巧也很好,特别擅长于演奏胡梅尔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但是,基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意识到自己理论知识的薄弱,希望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就像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那时,由于得到王子的特别宠爱,作为一名十八岁的少年,我过了一个时期天真无忧的生活。我写的任何作品,马上就能得到演奏。我可以做各种音乐尝试,也可以观察其他音乐家如何演奏。但是,我缺少扎实的训练,尤其是缺少对位法的理论。当我想写大型作品时,我现有的作曲技巧就显得不够用了。尤其当我看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时,我的这个弱点就更加凸显出来。”
  1842年,基尔二十一岁,音乐家路易·施波尔(Louis Spohr,1787-1859)听到了基尔的演奏,帮助他得到了国王威廉四世颁发的一个三年奖学金,让他能够到柏林跟随音乐理论家齐格弗里德·邓(Siegfried Dehn)学习。就是在柏林,基尔成为了一位有名的音乐老师,教授钢琴和和声,学生中包括克拉拉·舒曼的一个女儿。在李斯特的推荐下,基尔出版了他的钢琴作品。
  1862年,基尔的《安魂曲》在柏林首演,获得极大的成功。于是,基尔的名声就在音乐界传了开来。
  1866年,基尔在著名的斯特恩音乐学院(Stern Conservatory)得到了一个教职,教授作曲。三年后,他升为教授。1870年,他转到当时新成立的“音乐高等学校”(Hochschule für Musik),校长是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1831-1907)。基尔的学生中有好几位后来都成了有名的音乐家,其中包括英国的斯坦福(Charles Stanford,1852-1924)和波兰的帕德列夫斯基(Ignacy Paderewski,1860-1941)等等。
  基尔的业余爱好是登山。他六十岁时还攀登过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欧洲第二高峰罗萨峰(Monte Rosa)。可惜一年之后,他在柏林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受到的创伤一直没有痊愈,于1885年9月13日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基尔一生写过一百部左右的作品。除了《安魂曲》和一些大型的宗教音乐作品之外,有三十多部钢琴曲,包括一部钢琴协奏曲。但是,基尔最主要的作品却是室内乐,也有三十多部,占他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作品包括两部钢琴五重奏、三部钢琴四重奏、四部弦乐四重奏、八部钢琴三重奏、三部大提琴奏鸣曲,以及不少小提琴曲、中提琴曲、钢琴曲和一部单簧管与大管二重奏,等等。在十九世纪,写过那么多室内乐的作曲家并不多。
  虽然基尔一生创作了那么多部音乐作品,可是他去世之后,这些作品就很少有人提起,更不用说公开演奏了。所以,很可惜,现在已经录成唱片的基尔作品并不多。
  作为一名作曲家,基尔不能成名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生前不积极在公众之前“推销”自己。他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十多岁时已经能演奏协奏曲,但是到了柏林以后,只在早期开过一场音乐会,后来就热衷于做个默默无闻的教师了。基尔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中不少后来都成了有名的音乐家,而基尔的名字往往就是在这些音乐家的传记中才出现的。1870年基尔在约阿希姆的音乐学院任教后,名声极佳,有很多协会打算授予他各种荣誉称号,还有其他学院和机构请他去工作,包括名声很响的莱比锡合唱团也来请他去担任团长之职,但全部被基尔婉言谢绝了。
  我一共买到五张基尔音乐作品的唱片。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张和第二张是一套,德国MDG公司出品的《大提琴和钢琴作品全集》。由赞特格拉夫(Hans Zentgraf)演奏大提琴,乌尔里希(Christoph Ullrich)演奏钢琴。
  第一张,1997年出品:
  1)A小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作品5 2号)
  2)三首大提琴与钢琴曲(作品1 2号)
  3)旅行图片(作品1 号)
  其中后两首都是基尔比较早期的作品。《旅行图片》共有九段,每段都有个标题,如“打猎的场景”“阿尔卑斯山的牧场”“瀑布边的暴雨”等。基尔喜欢登山运动,这些音乐作品的灵感一定来自他攀登阿尔卑斯山时的所见所感。尤其是第六首,描写瀑布边暴雨的那段,钢琴部分就像打在水面的雨点似的,粒粒晶亮透明,时急时缓,钢琴和大提琴反复演奏的主旋律歌唱性很强,精彩极了。之后的第七首则是一首浪漫曲,像雨过天晴、傍晚来临时唱的一首牧歌。
  作品52号的《大提琴奏鸣曲》是基尔为大提琴和钢琴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旋律悦耳,情绪欢快,写得相当成功。
  第二张,2003年出品:
  1)D大调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2)大提琴和钢琴小组曲(作品77号)
  3)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作品67号)
  这三首曲子中,只有第一首《D大调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是原来就为这两种乐器而作的,其余两首原来的配器形式并非如此:小组曲原来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而作品67号则是为中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
  第三张:德国cpo公司2007年出品的三首钢琴四重奏:
  1)A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4 3号)
  2)E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作品4 4号)
  3)G大调第三钢琴四重奏(作品5 0号)
  这是基尔生平所写的全部钢琴四重奏。第一首和第二首出版于1867年,第三首出版于1868年。我发现基尔很喜欢先让钢琴奏出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往往在提琴的背景上,忽然飘飘欲仙地出现了一段钢琴的旋律,让人感到一种高贵、雅致的美。这一特点在《第一钢琴四重奏》中尤为明显。
  第四张:德国Marco Polo公司1990年出品的两首钢琴五重奏。由普朗伊(Ilona Prunyi)演奏钢琴,新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团合奏:
  1)A大调第一钢琴五重奏(作品7 5号)
  2)C小调第二钢琴五重奏(作品7 6号)
  在基尔生活的时代,欧洲音乐正在酝酿着一次大变革。当时的音乐界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阵营:一个是以门德尔松、舒曼和勃拉姆斯为首的,继承巴赫、贝多芬、舒伯特传统的“保守派”,另一个是以李斯特和瓦格纳为首的“激进派”。基尔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虽然他得到属于激进阵营的李斯特和彪罗的大力支持,但是基尔却表示,自己的音乐更倾向于勃拉姆斯。我想基尔说的是对的,只要从这首《第一钢琴五重奏》第一乐章一开始出现的主旋律,就能明确无误地想到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作品第38号)中那个犹如江水滔滔、奔流入海般的旋律。
  第五张:英国Hyperion公司2003年出品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其中一首是基尔的,由罗斯科(Martin Roscoe)钢琴独奏,BBC苏格兰交响乐团协奏,布拉宾斯(Martyn Brabbins)指挥:
  这首钢琴协奏曲十分精彩,尤其是第二乐章“稍快的柔板”,相当宁静、流畅、优美,很有肖邦的风格。其余两个乐章则气势宏大,很有勃拉姆斯的气派。这首协奏曲写成于1864年,次年出版,是献给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彪罗的。
  德国的Koch公司还出过一张基尔的《三首钢琴三重奏》唱片,可惜我还没有。

推荐访问:基尔 展品 里克 弗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