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路【初向阳:斩开一条生命之路】

  初识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初向阳是在今年6月份,在第八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上,他获得了“中国医师奖”荣誉称号。据了解,“中国医师奖”是2003年经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师协会设立的行业协会最高奖项。
  可能更多的人了解到初向阳,还是源于他精湛的胸外科手术。经过他的手术患者无不对此称奇,创伤小,恢复快。在业内,初向阳的微创手术也早已是很有名气,每年都有大量的三甲医院医生慕名到解放军总医院来学习,初向阳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更多地医生学会这门技术,才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初向阳如是说。
  他是一名技术超凡的医生,那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呢?无疑是要做到德艺双馨。
  人民军医,迈向神圣理想
  初向阳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他刻苦、认真、坚毅、果断的品格。中学时代他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那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同时也想成为一名悬壶济世外科医生。1980年,他以山东莱钢一中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5年的大学生涯他如鱼得水,在医学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自己坚毅、果敢的性格,将成为一代名医、解除患者的病痛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是所有医学生向往的神圣医学殿堂。大学毕业后因品学兼优,初向阳幸运地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军医。初向阳教授非常幸运,两个理想同时都实现了,前途一片光明,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从一名住院医师做起,从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病例、每一个病人,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每一个夜晚、每一个周末,他要么在病房仔细观察病人、要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撰写文章。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在医疗教学、科研、保健方面崭露头角,经过公开打擂台,在年仅43岁时被上级任命为胸外科主任,成为胸外科的“当家人”,这也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更重、面临的风险更大。如今,经过6年的时间,在初向阳的带领下,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以建设“一流现代化研究型科室”为目标,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使科室发展进入快速轨道。胸外科现有3个病区,开展床位102张,年手术量1900余例,在肺癌微创治疗、肺癌扩大手术切除术、肺癌的综合治疗、食管癌管状吻合器的应用、纵隔巨大肿瘤切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鲜明的特色技术。2010年获总后勤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2011年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2011年获全军基层先进党支部。加强学术交流,每年都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大批学者前来参观学习。
  现在初向阳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医师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北京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全国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胸腔镜学组委员,全国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食管疾病学组委员,北京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战创伤专业委员会胸腹战伤学组委员。
  其实一切头衔背后,都是初向阳当年的那个理想:拿着手术刀的外科医生,神圣地为病人斩开生命之路。
  1992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开展了国内首例电视胸腔镜手术。这在当时绝对是新生事物,正如所有新生事物总是在质疑中成长一样,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当时引来了诸多的质疑,病人安全吗?手术的效果如何?但当时年仅30岁的初向阳敏锐的感觉到这个新事物有前途,从此不断潜心研究、积累每个病例、紧密跟踪国际最新发展,1998年至1999年,初向阳在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重点学习胸腔镜技术。正是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才有了后来在腔镜手术的“跨越”式发展。
  全国首例在微创中精益求精
  “外科手术是早中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方案,传统的肺癌手术切口会长达30厘米,甚至经常需要去掉一根肋骨。而运用胸腔镜技术,只需要通过一个1至1.5厘米的小孔插入胸腔镜,让医生能在电视屏幕上看清楚胸内的情况。”初向阳说,再通过两三个3至5厘米的操作口,把专用的手术器械插入胸腔内,使医生看着电视屏幕就能完成手术操作。这种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让许多因身体情况不适合手术的病人也能够接受手术,挽回生命。
  2009年9月2日,由初向阳主刀,完成了全国首例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为一位山东的76岁肺癌患者成功切除了整个右肺中叶。这次手术仅在患者胸壁上打了一个4厘米长的操作孔和一个1厘米长的观察孔。
  通过观察孔置入胸腔镜,使胸腔内的画面显示到电视屏幕上,初向阳再通过操作孔操作特殊手术器械,5个小时完成了手术。这标志着我国的胸部微创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肺叶切除是胸外科操作复杂,风险很大的手术,这能用单孔操作完成,标志着单孔手术是可行的。”初向阳说,因为这位老人比较胖,去掉一个肺叶后让其它肺叶负担这么大的体重比较困难,担心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就想在最小创伤下完成手术。
  手术的最大难题是缺少了后背的一个操作孔,手术中的部分步骤很难操作。初向阳创造性地在特殊情况下把胸腔镜挪到操作孔,从观察孔中探入专用手术器械操作。手术完成后,老人的身体很快恢复,几天时间便可以下地行走。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当时初向阳在做这项手术时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肺部手术紧靠心脏旁边,手术风险极高。“作为一个医生,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容易创造一些东西。”初向阳认为。
  喜欢挑战高风险的初向阳,还有着一颗无私的心。每年都有一批学员来到解放军总医院观摩学习他的微创手法,他并制作光盘向医生展示,让更多医生掌握这门手艺。“只有让更多患者受益,我也就知足了”,初向阳并不担心于更多人学会,只有更多人学会了,学科也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才是埋藏于他内心深处的更大心愿。
  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是初向阳永无止境的追求。在最近一次手术演示会上,他用5个多小时完成了近3台手术,技术又有了很大想的提高。担任科主任6年来,胸外科每年的手术量从700多台上升到1900多台,受到了社会和患者的广发好评。   攻克难关切除胸腔巨型肿瘤
  2007年,47岁的天津人杨先生辗转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他的胸腔内慢慢长出了一个罕见的大肿瘤,被称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肿瘤已经占据了整个左侧胸腔,把心脏等器官都从胸腔左侧压迫到了右侧。本已有些脊柱侧弯的杨先生在巨大肿瘤的压迫下,整个人都偏向一边。
  杨先生和家属已经跑了全国许多家医院,但面对这个巨型肿瘤,所有医院都摇头叹息——没有办法切除。初向阳看到杨先生那让人震惊的胸片时,也陷入深思,肿瘤实在太大,太难拿出体外,即使去掉一根肋骨,所空出的距离也远远不够全部取出它。然而这个肿瘤是良性的,也不是完全没有切除的可能。看着杨先生和他家属眼光中被一次次浇灭希望后还剩下的渴望,虽微薄却如此强烈,初向阳不愿就此放弃。
  初向阳考虑了很长时间,病人已经带着肿瘤活了很多年,如果做手术,病人可能会在手术台上出危险,甚至死亡,如果不做手术,病人可能还会活很长时间。然而选择不做手术,这个持续长大的肿瘤最终还是会将病人逼入绝路,到那时再做手术更不可能了。
  初向阳缜密再缜密,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大量查阅医学文献,充分想好各个环节后,最终决定做这个手术。
  手术之前,医院介入科用血管栓塞技术,把大肿瘤里面所有的血管都栓塞住,让它不能流血。手术时,初向阳先把能看到的大血管都结扎掉,以保证在接下来的步骤中,病人不会失血过多。然后把大肿瘤切成小块,一块块取出。
  5个小时之后,手术成功了,切出的肿瘤竟有8斤重。
  看到那个困扰他家多年的肿瘤近在眼前,比想象的还要大,杨先生的家属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半晌才抓住医生护士的手不停地说谢谢。
  现在,初向阳已经做了10多例这样的巨型肿瘤手术,尽管每一例都艰难,稍有不慎就会出危险,但初向阳依然接纳承担。他说,这是医生的职责,既然选择了做医生也就选择了责任。
  心系患者 人民拥戴的好医生
  诚如,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在“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所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一名医生的前提”。初向阳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提起手术和病人,初向阳会滔滔不绝,然而提起自己,初向阳说两句便会陷入沉默,然后略带尴尬地笑笑说:“我不是很善于说这些,把病人治好了才是关键,这才是我的主业,真是这样的。”
  可能正因为如此,在互联网上查询初向阳,几年前就已经是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的他,在许多网站上的资料依然是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每年要主刀400多例手术的他实在无暇顾及这些。每天早7点到晚7点,是初向阳的正常工作时间。然而加班是家常便饭,最长一次,初向阳连续工作了22个小时,做了四台手术。
  一位内蒙古病人还记得,初向阳每天早早来到医院穿起白大褂去病房了解病情。“他对我说:
  ‘看见你精神好,我一天心情都好。’这说明他的心时刻牵挂着病人,这么高医术的大夫,这么有名的大夫,一点架子都没有。佩服!敬仰!”
  初向阳有一个习惯,就是病人在手术之前的,哪怕再忙,再累,他都要反复地看患者的资料。他注重片子的细枝末节的变化,从而使许多患者免于手术的痛苦。
  大家知道,CT作为诊断肺癌的手段之一,但不能作为确诊肺癌的手段。而在“中国医师奖”颁奖的前一天晚上,初向阳还在仔细地观察已经排好的手术患者的片子,通过仔细对比两个星期之间的两个CT片子发现,有一点微小的变化,他判断该患者可能并不是肿瘤,暂停了手术,最后证实为肺部炎症,病人非常感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推荐访问:向阳 之路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