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它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实践性”,并且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技术观进行分析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它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这就是“实践性”。这是马克思认识世界、关注人的钥匙,也是他认识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其它文艺理论分野的关键点。当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实践性”,但他却在解读他人的思想中始终存在,属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出发,诠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存在论、技术观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内涵,而且把它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刻内涵,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深层意义。
  一、形而上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哲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实践哲学同样可以成为形而上学,即实践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提供了又一个参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特质。
  马克思以改变世界为宗旨,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开启了不同于意识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海德格尔通过前科学的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进行分析,确定实践对于理论活动的绝对优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点。存在的确是超越者,它不同于存在者,而存在之超越性只有在时间的视野下才能通达。正是如此,海氏解构了传统形而上学,并言明,“任何存在论,如果它不曾首先充分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总之,任何存在论必须以此在的生存论为基础。然而此在之存在的意义只能在实践性中敞开。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对以往一切存在论传统的批判,都主要是着眼于它们对存在和实践性问题的耽搁的原因。对形而上学解释原则的彰显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在实践的角度颠覆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但这种解构的同时也伴随着建构。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不断诞生的过程。马克思引入历史的视域,就意味着对人的历史性考察,包括对人——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形式以及建立在社会存在之上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考察。马克思把传统二元论的主客体关系在历史中转换成主体间性,即共时态的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和历时态的代际关系。每一代人的创造都是在上一代遗留下来的生产力、资金等基础上的创造,这种条件和前提是无法选择的,因此是历史决定论的; 而选择什么道路去创造又存在着多种可能空间,表现为历史选择论。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是辩证统一的,它构成历史的辩证法也是实践的辩证法。可见,在历史的视域下,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建立在科学之上的逻辑,在人们生存的境遇中整合了历史与实践,表现为“历史的实践与实践的历史” [2]的统一。因而,我们说他是历史生存论的实践哲学。马克思这样一些思想被后学的海德格尔所肯定,正如他在《面向思的事情》中洞见到的:“随着这一已经由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 [3]
  二、存在论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创造的。在马克思看来,他是历史的产物,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自然史的产物” [4]。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我创造只是就人的存在方式而言的。因为人已经存在,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将继续存在下去,这是对自然界和人的存在的抽象,是一个关于存在的意义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从人的存在来理解人,就要认识到人的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根源是自然,同时,人实现自身能力的活动也离不开自然。作为自然的一员,人既是能动的存在,又是被动的存在,他离不开自然,也只能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完善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实践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即人类利用自然的条件,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改变世界、完善自我的过程,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他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存在指的是存在物的涌现、显示,而非具体的、确定的存在者。海德格尔提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源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一切存在者必需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存在者。没有存在就没有存在者。但存在本身并不是存在者,不是一切存在者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也不是其他存在者之外的某种独立的东西,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否则它就成了确定性的、对象化的东西。海德格尔说:“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这就证明了重提存在的意义问题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任务是阐释存在的意义,那么此在不仅是首须问及的存在者;更进一步,此在还是在其存在中向来已经对这个问题之所问有所交涉的存在者。”可见,哲学对存在的研究不是去追问存在是什么,而是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也就是追问存在者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自然要拒绝对人的本质进行抽象的思辨,只有立足于人的存在,即人的实践活动,它才能获得丰富的内容。当前,我们对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探讨,从实践哲学的视角、立足于实践对人的生存进行分析,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包含的双重内容。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既是能动的,又是被动的,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人的实践活动要想顺利进行, (下转第175页)   (上接第173页) 就应该对限制实践活动充分发展的条件进行改造。这样,实践就应该包含自我解放的内涵。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自我完善的活动,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实践的目的是良好的实践。因此,实践更应该关注存在者的完善,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三、技术观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对人本质的理解也必须从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出发。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关系。代代相传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这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证明自己的类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中可以看到:人的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即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是人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依据,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与一定的社会选择和社会价值目标相联系,这一切不仅影响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而且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自我实现的成败。
  海德格尔认为新时代的人已被技术所异化了,人和存在的自身性的损坏、扭曲和丧失是技术时代的真正危险,根本不是对人不利的技术后果。当人成功地克服了技术的不利的后果,最高的危险还是存在着。“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危险首先表现在它使人昧于天命。” [5]其次,“现代技术把自然展现成对象性的持存物,因而损害了事物,使人远离了事物。”[6] 因此,作为一种天命展示的技术本质是一种拒斥人进入原初的展现并进而去体验更原初的存在的危险,这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危险。面对现代社会人类因技术滥用所致的种种危机,海德格尔积极寻求拯救的良方。他从本体论角度探讨技术,追问技术的本质,就是对“存在”的追问。他追问技术的本质,也就是在追问技术的“存在”,即技术作为一种现象,它是如何显现和出场的。海德格尔认为,以往的人们对技术的流行观念可称作工具性的和人类学的规定,这种规定把大自然视为加工制作的材料和被动的从属者,以期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技术,人和自然之间形成了主、客体的分化。在本质上带给人的最高危险是人和自然的自身性的损坏、扭曲和丧失。
  海德格尔认为,不是科学决定技术,而是技术决定科学。他认为,现代科学描述事物的方式,是把自然当作可计算的力的聚集体来追赶或捕获的,并使自然在这个方向上展现它自己。现代技术的本质不仅支配着人与自然的交往,支配着科学,而且支配着一切包括宗教、艺术、政治等等在内的文化创造或存在领域。现代科学不代表理论的阐释,而技术也不仅仅意味着实践,两者并不是相互关联的,科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不仅仅指技术,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科学和技术都可以各自成立,并且有他们独特的范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
  [2]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 上)[M].上海三联书店,1996.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5][6]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47,149.

推荐访问:德格 文艺理论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