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的气息 垂暮之年的蓬勃气息

  从1909年到1911年的三年时间里,清政府考选了三批庚款留美学生共180人。其中以第二批人数最多,为70人。他们到美后,怀着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奋发努力,终学有所成。学成后,70人全都回到了心中眷恋的祖国,耕耘在教育、科学、实业界,为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开疆拓土、倾注心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代栋梁。
  第二批庚款留美的学生中,有胡适、赵元任(语言学家)这样在学术界极负盛名的大师,也有竺可桢(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奠基人)、钱崇澍(植物学家)、周仁(冶金学和陶瓷学家)这样打开中国现代科学之门的学科奠基人(竺、钱、周三人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这些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一批理想远大、奋发有为的学子,因而能在很严格的留美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在国外深造的机会。三批庚款留学生的招考,是在大清王朝垂暮之年,出现在京城百姓面前洋溢着蓬勃青春气息的一道靓丽风景,它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选拔了一批大器之材。
  
  英杰满京华
  
  当时的清政府设置有专门机构负责庚款留美学生的考选事宜,这就是成立干宣统元年五月(即1909年7月)设在北京东城侯位胡同(后迁入史家胡同)的游美学务处。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招考了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赴美求学。翌年4月15日,清王朝学部颁发了《各省考选游美学生办法》,对考生的报考手续、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就学规则等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并准备进行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招考。
  1910年夏季的北京,又一次呈现出少有的盛况,一批英姿勃发、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云集京城。这次由外务部会同学部举行的游美学生考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只考中文和英文,也可称为初试,初试合格者再参加第二场考试,即参加复试。
  7月21日进行了第一场考试,考场设在地安门附近的政法学堂。430名考生,在早晨6点钟之前就来到考场外,等候应试,人海茫茫,甚为壮观。上午考中文,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下午考英文,题为“借外债筑路之利弊关系论”。原来告知英文考试只考作文,但在试题中突然又增加了5道文法题,所以一些未经准备者,不免心慌意乱,一时手足无措。
  这次考试的亲历者赵元任在自传中对当时的考试情形曾有过这样的记述:
  我在北京停留三个月的主要目的是准备参加留美考试。第一批利用美国退还多余庚子赔款的学生是于1909年放洋,我准备考试的是第二批。考试的项目颇多,那些天的日记和在南京学校时的日记所差无几,十几门功课,我准备好一门再看另一门。7月21日是考试的第一天,考试的题目是从《孟子》第四章来的‘无规矩即不能成方圆’,我写了五百多字。午饭给我们吃了几个馒头。下午考英文作文,时间三小时。要是国文和英文及格,五天后考其他科目。(赵元任对中文题目的记述个别字略有出入)
  另一位当事者胡适在他的《四十自述》中,对考试的情形也有过颇为生动的描述:
  留美考试分两场,第一场考国文、英文,及格者才许考第二场的各种科学。国文试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我想这个题目不容易发挥,又因我平日喜欢看杂书,就做了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开卷就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下文我说周髀算经作圃之法足证其时尚不知道用规作圆;又孔子说‘不逾矩’,而并不举规矩,至墨子孟子始以规矩并用,足证规之晚出。这完全是一时异想天开的考据,不料那时看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据癖,大赏识这篇短文,批了一百分。英文考了六十分,头场平均八十分,取了第十名。
  经过焦虑的5天等待,考生们迎来了初试发榜的日子。7月25日,在一条长长的榜文上,270名考生名列其上,凡第一场考试平均分数及格者皆被允许参加复试。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榜上有名,胡适列第10位,赵元任列第24位,竺可桢列第137位。
  接下来进行的第二场考试。赵元任有过比较详细的记述:
  五天后考其他科目。我的朋友们都及格了。然后考代数、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文或法文,我选择了德文。次一天考的是物理、植物、动物、生理、化学、三角。第三天凌晨两点钟我便起床温习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最后一项是选习的。天开始下雨,等到我乘坐骡子拉的轿车到达地安门附近的考场时,街道上积满了雨水,轿车的车轮几乎有一半没在水中,到了八时左右,四百三十考生中只有一百人左右到场。那时一个斋役手中拿着告示牌,写着考试因雨延期于明天举行。可是以后若干天我便未写日记,一直等我们到了上海才写。但我确记得考试后几天,录取名单公布,我在录取的七十人中名列第二。
  考试结束后,考官们加紧评卷,对400多位考生进行阅卷、评分、排名次等等,费时三四天。发榜时间大约在8月1日或2日,因为录取名单在8月3日见诸报端,1910年8月3日《北京日报》第二版以《游美学务处第二次考取赴美学生姓名单》为题,公布了一个69人的名单。实际被录取的学生是70名,经核对,漏掉的一位是考取第17名的考生陈天骥。复试后,赵元任排名提升到第2位,竺可桢从第137位大幅度提前到第28位,可见他们第二场考试考得更好些。胡适名次由第10位下降到第55位。他对此曾有过这样的说法:
  第二场考的各种科学如西洋史,如动物学,如物理学,都是我临时抱佛脚预备起来的,所以考得很不得意。幸亏头场的分数占了大便宜,所以第二场我还考了个第五十五名。取送出洋的共七十名,我很挨近榜尾了。
  这是一次要求很高的考试,科目多、范围广,数理化史地生,文理兼而有之,还要加之外文,同时历史、地理、数学、生物等科均要求考生用英文答卷,考生对试题不但要会答,而且要有用英文准确表述的能力,英文水平必须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就是在今天看来,这也是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庚款留美的学子们在那个年代,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着实出乎意料。
  考取的70名学子在与家人告别后陆续来到上海,首要的是到美国领事馆办理入境手续,还要制备西装、剪掉辫子、购置衣物与旅行装备。起程前,美国总领事专门举办了游园会,招待留学生们。陪同这些学子放洋赴美的是时任游美学务处英文副文案的唐孟伦等人。8月16日,这批优秀的学子怀着对未来无限的向往,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祖国,登上“中国”号轮船,驶向大洋彼岸。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看到波涛汹涌的海洋,第一次乘轮在天水相接的茫茫大海中航行,第一次经历长时间的旅途生活。一切是那么陌生,一切是那么新奇。一路上,他们逐渐地彼此熟悉起来,那段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旅途生活,是他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令他们回味终身的难忘时光。赵元任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们于8月16日启程,搭的船名为“中国”号,一万零二百吨,我们须坐小火轮到“中国”号停泊的地点。我在三号舱,和陆元昌、路敏行同舱;对面的舱有周仁和王预住。吃饭以敲锣为号,由于餐厅面积有限,必须分两次吃,先是中国旅客,第二批是西方人。我们发觉念菜单和学外国吃法,颇不容易,对我们来说,无异是上了一课。那天在海上航行时间不多,所以我们郝兴高采烈离开中国驶向美洲。
  “中国”号经过26天的海上颠簸,横跨茫茫的太平洋,终于在9月10日顺利抵达美国旧金山,初出国门的游子们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即将开始崭新的留学生活。

推荐访问:垂暮之年 蓬勃 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