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31份数,有效率91.6%。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8-25岁,男、女生分别占46.9%和53.1%。专业涉及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儿科学、英语、公共卫生管理等。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AIDS防治相关知信行状况;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调查形式,包括网络问卷以及深入访谈。采用匿名的方式独立答卷,并及时收回。调查组选择有效问卷,建立SPSS数据库,用SPSS19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
  据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普遍不高,531名被调查者中,只有16.4%认为自己对艾滋病很了解,18.8%认为自己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很低。在大学生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仍存在盲区,29.6%认为蚊虫叮咬和汗液传播亦是AIDS的传播途径。
  2.大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待性行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46.7%支持婚前性行为,40.5%能接受同性性行为,76.04%表示性行为时不会使用安全套。41.4%的男生表示在性行为中会拒绝对方提出的安全措施,还有28.0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性行为中采取哪些行为可以保护自己。
  3.學习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与大学生喜欢的形式
  调查显示,29.4%表示没有接受过任何性教育,43.1%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去学习性知识,56.9%表示如果学校开展网上性教育课程他们会主动去学习,75.5%表示直接或间接与朋友聊过性话题,72.7%希望学校或教育机构通过网络(如QQ、微信、微博)来传播性知识,72.1%希望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和课程来传播性知识。
  三、讨论
  张毅的调查显示艾滋病在大学生中的基础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1.3%[1],尚未达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青年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的目标,说明“蜻蜓点水”式肤浅的性健康教育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朱蓓蕾研究的实验结果“性教育干预组知晓率(72.31±12.43)%高于对照组(68.57±12.29)%”[2],也证实性教育对提高艾滋病知晓率有明显作用。王元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业压力不是很大,专业多样化,信息多样化,性文化相对活跃些,性观念相对开放,性行为相对明显,医科学生学业压力大,专业单一,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也比较谨慎保守[3],因此性教育模式不应生搬硬套。
  结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同时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研究组认为,在今后的教育中要密切结合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性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防治知识、选择健康的性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来预防艾滋病的感染。王雪岩的研究也指出与寻求艾滋病的治疗药物和开发预防疫苗相比,性健康教育投入小,但其影响却是长远的和有效的,而且是最根本的,因而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目前预防和抑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4]。
  在现实背景调查分析以及文献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艾滋病预防工作中新型的性教育模式,为提升新生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水平,预防和减少艾滋病的发生。
  普通教育与针对教育并用。首先,普通性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加强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性知识、性健康知识、预防性疾病的知识等,帮助大学生掌握性健康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爱观、婚姻观,增强大学生的性道德和性法理意识。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性教育;调查显示男生在性观念、性行为方面比女生更开放、更自由,因此也可以鉴于男女本身存不同生理构造,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或心理辅导。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材施教,予以指导或帮助,从而使性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举。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更青睐于讲座、网络课程等非正式性教育教学模式,所以在性教育中应该注重课内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性教育普及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有效提升。首先,高校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制定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性教育相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积极开设性教育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专题讲授“大学生与性健康”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人格教育”等课程中选择有关大学生爱情与友情、性行为与性道德、婚姻与家庭等方面的案例进行评述或讨论,切实构建以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理为教育内容的系统化的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之外,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教育,比如: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心理咨询和健康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利用微信平台各大教育公众号上加强对性教育知识与对艾滋病预防的知识的普及;杂质书刊的健康宣传以及各种性教育影像资料。
  同伴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在接受调查的人中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与朋友交流过性话题,同伴之间交流、沟通更快捷、方便。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宣传科学的性知识,组织有关活动或组织主题讨论会分析案例,讨论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爱情与友情、婚姻与家庭、情爱与学业的关系;要求大学生在同伴、寝室、班级当中积极宣传正确的性科学与性知识。号召同学们组织班团活动与主题讨论会,引发同学在探讨中自我思考,自我成长,自我探索,从而引导大学生自主形成积极向上的性健康观。
  参考文献
  张毅.重庆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与需求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25):3527-3533.
  朱蓓蕾.健康教育及其形式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246):5-6.
  王元.大学生性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3):6-8.
  王雪岩. 某高校大学新生艾滋病认知水平和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效果比较研究[J].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9

推荐访问:生性 健康教育 探索 模式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