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弗莱雷对话思想研究_保罗利科的思想

  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年),巴西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以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的“对话式”解放教育理论。研究并尝试他的对话思想,对我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弗莱雷对话的含义、条件与特征

  (一)对话的含义与实质
  弗莱雷所说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它由世界作中介,其目的是对世界的命名,即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过程。弗莱雷认为人们说话是对世界“发表意见”,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行为,对话的实质是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作为人类现象的对话,具有一定的构成要素,其中行动和思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话要求有行动和进行思维,但行动和思维不能截然分开。如果在行动和思维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就不是真正的对话,也就不会去实践,因而,可以说真正的对话是一种对世界的改造。但是,不真实的对话,会有损于行动和思维,成为连篇空话或咬文嚼字。空洞的对话是不会揭示世界的,因而也不可能去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如果仅强调行动而忽视思维,那么这是为行动而行动,是一种行动主义,它否定了真正的实践,也阻碍了对话。弗莱雷指出,人的存在不会是无声的、沉默的。说话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权利。因此,任何人不应只对其他人说话而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
  (二)对话的条件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对话。
  1、对话要求平等地进行交流
  对话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种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更不是那些既不投身于命名世界,也不追求真理,但却把自己的真理强加于人之间的一场充满敌意的论战。因为对话是命名世界的人之间的接触,所以对话不应出现一些人代表另一些人命名世界的情况。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1]在弗莱雷看来,对话双方是平等的,他们都有说话的权利,否则就不可能有对话。
  2、对话要有爱的情感
  弗莱雷认为:“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存在。……爱同时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对话因此就一定是负责的主体要担负的任务,而在控制关系中,对话不能存在……如果我不爱这个世界―如果我不爱生活―如果我不爱人民―我就不能进入对话”,[2]所以,对话的另一个条件就是爱。
  3、对话的进行需要谦虚的态度
  谦虚的态度是对话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如果对话一方(或双方)缺乏谦逊和傲慢自大,对话就会破裂。
  4、对话的进行需要对话双方的互相信任
  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要求。如果不相信他人:不相信他人有做事的能力,不相信他人有创造力,不相信他人有发展力,不相信这些能力并非仅某些精英特有,也不会有对话。相信他人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它先于面对面的对话。“如果对话没有实现,肯定会是因为缺少了先决条件”。[3]弗莱雷指出,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行的关系。如果缺少爱、缺少谦恭、不相信人,就不会产生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信任会使对话双方更加感到在讨论世界的问题中他们是同伴。
  5、只有抱有希望才可能进行对话
  “离开了希望,对话也同样不能存在……绝望是沉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否定世界、逃避世界的形式。由不公正秩序造成的非人性化,不是产生绝望的根源,而是产生希望的根源,它导致对被不公正否定了的人性的不断追求”。[4]作为追求更完全人性的人的接触,对话不能在绝望的氛围中进行。如果对话者对他们努力的结果不抱任何希望,他们的接触将会单调乏味,毫无意义。
  6、真正的对话要进行批判性思维
  “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5]弗莱雷的这种批判性思维认为人与世界是一致的;现实是暂时的;思维与行动是分不开的;只有进行批判性思维,求同存异,才能使对话主体双方获得最大的视界融合。
  (三)对话的特征
  1、相互性
  弗莱雷认为,交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人类生来就需要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有两个前提很重要:一是要真实地表达思想,不要说假话、虚话;二是要积极地参与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如果在交流中尽说假话,或者尽管讲的也许是真话,但却是空话,远离实际,不愿参与社会实践,那么这种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他提出了师生间的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
  2、激励性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他认为,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分析。为此,他对教师的提问也提出了以下一些要求:――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3、合作性
  弗莱雷认为,在对话中为了改造世界,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在非对话的教学中,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一个主体要使对方成为客体。而在对话式教学中,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因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
  4、解放性
  弗莱雷认为,实施对话式教学反映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在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储蓄”法完全不同。根据弗莱雷的“解放教育观”,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人觉悟,要具有批判的意识,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获得“解放”。他对教学就是讲授,就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一人唱独角戏的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极为不满。他认为,“储蓄式教育观”就是灌输式教育,是不民主的,削弱了学生大胆向权威提问的勇气和能力。而“对话式教学”则是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把学生看作主体,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意识。因此,弗莱雷主张在教学中应要进行对话,因为这是人们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

  二、弗莱雷对话思想的精髓

  人文关怀是弗莱雷对话思想的精髓,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关怀人性、关注生命,这样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本质。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诠释着教育的人文关怀底蕴。
  (一)把平等、爱、谦逊和信任作为对话的条件
  弗莱雷认为,传统的灌输教育抵制对话,而解放教育则把对话看作是揭示现实的认知行为所不可缺少的。为此,他提出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而且对话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上,对话双方才能成为合作的伙伴。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这充分体现出弗莱雷教育思想中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二)把从奴化的教育走向自主的教育作为对话教育的目的
  弗莱雷的对话思想主张自主教育反对奴化教育。因为自主教育立足于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领悟、抉择、践行,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责任性于一体。自主教育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正如美国后现代教育家多尔所言:“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并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的情况。这种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about‘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A’with‘B’),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这个世界给甲、乙双方留下了印象并提出了挑战,产生各种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或想法”。[6]
[ 2 ]   (三)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对话教育的核心
  正因为“对话式教学”是在“解放教育观”的指导下,旨在通过创造性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既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又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是人文关怀。弗莱雷认为,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学生储蓄的知识越多,其批判的意识就越弱;学生被灌输的越多,其创造力也就越低。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力、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终将被社会淘汰。“对话式教学”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是相信学生有创造力,并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
  (四)把关注生命作为对话的落脚点
  弗莱雷认为“灌输式教育的出发点是把人误解为客体,因此它不能培育弗罗姆(Fromm)所说的‘嗜命癖’,反而却酿就了其对立面‘恋死癖’”。[7]所以,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弗莱雷看来,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对象,还应该以存在的眼光来打量教育的对象,不仅要帮助教育对象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帮助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其次,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灌输式”教育中的教师把学生看作是“需要帮助的客体”,把自己看成是肩负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功能的人,而没有注意到教师也是“人”,并作为“人”而存在着。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教师本人必需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最后,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就必须重构师生关系。要由过去“功利性”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存在性”师生关系。在这个关系层次上,师生之间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对话。

  三、弗莱雷对话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弗莱雷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与他人共处的存在,通过与他人的共处,个人也在重新创造着自己。对于教师与学生这一矛盾的存在,弗莱雷强调要调解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一起努力,通过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虽然弗莱雷对传统的教师权威进行了否定,但他并没有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反他更强调了作为解放教育者的教师的重要性。他建议教师要敢于面对自我角色的变化,正视“知识权威”的丧失和重新学习的尴尬,克服与学生的语言差异,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成为一名解放教育者。
  (二)倡导“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是与“讲授式”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观(弗莱雷称之为银行存储式教育)下讲授式教学的反动。它不同于旧教育的根本之处在于:肯定了学习者的主体权利。 “没人会(单独)说出一个真实的词――他也不可能为别人说出这样的词”。[9]任何隐含控制意图的命名行为都不能称之为对话,展开对话的双方必须是追求真理,而不是想把自己的真理强加于他人的人。若对话中一定存在控制那就是“对话双方对世界的控制,对话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征服世界”,[9]教师、学生都是 “命名世界”发现真理的教育主体。他们以客观内容为中介,互为师生。简单的可用这一模式来描述:教师学生←→主题←→学生教师。
  (三)采取悦纳的对话态度:理解、接受与宽容。
  “悦纳”是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必须采取的积极反应,它体现在对学生理解、接受与宽容的态度。在“我―你”关系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视学生为发展的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现有的状态,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当听到“对话”话语时,“我”将会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对方话语的内涵,力图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这一过程也是对对方的一个理解过程和对话者:即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并感受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点,区分出双方之间的差别。作为教师,要真心地去理解学生的“理解”,而不是“耍话语霸权”,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或者要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解。在对话中,教师也必然有教师的看法,学生也要去理解,在这种包容的理解活动中,去发展自我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往往犯一些错误,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果如何,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有宽容学生的心态。

  注释:
  [1][2][3][4][5] [6] [7] [8] [9]、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第38页、39页、40页、40-41页、41页、42页、29页、38页、38页。
  (李丽芳,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爱华,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丽敏,石家庄师慧女子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 1 ]

推荐访问:保罗 弗莱 对话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