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 颜师古汉书注

  摘 要:声训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训诂方法。本文试从探求语源和破假借两方面分析《汉书注》中的声训现象。  关键词:颜师古 《汉书注》 声训
  声训,即因声求义,就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来探求语义的训诂方法。这种训诂方法要求解释词和被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在语言产生之初,音义的结合具有偶然性。《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音义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之后,便具有了严格的规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词汇也需要不断地丰富。本着语言的经济原则,新的词语往往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和派生发展而来的,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意义具有可溯性。“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纽带的。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或一组词组成的词族,都由语音联系着,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岀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由来、所属词族等;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意义又往往相通,这就是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1]
  颜师古在训诂实践中已能摆脱字形的束缚,看到字音和字义之间的联系,从语音上来着手解释语义。颜师古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以声音通训诂。
  一、探求语源
  探求语源,主要是指探求同源词。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语源派生,因而在音义两方面都互相关联的词。同源词之间有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关系。因此,可以以声音为线索,利用它们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探求它们意义上的联系,然后训释词义。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1.直接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训释。例如:
  《汉书·礼乐志》:“令问在旧,孔容翼翼。”师古注:“旧,久也。”
  “久”字上古属之部见母;“旧”字上古属之部群母。二字旁纽。
  《汉书·郊祀志》:“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师古注:“狩,守也。诸侯为天子守土,故巡行。”
  “狩”字上古属幽部審母;“守”字上古属幽部審母。二字音同。
  2.使用专门术语训释
  (1)某之言某。这是典型的声训术语,用于探求事物命名的道理。
  《汉书·郊祀志》:“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师古注:“泮之言半也。制度半于天子之辟雍也。”
  “泮”字上古属文部滂母;“半”字上古属文部帮母。二字音近。
  《汉书·张陈王周传》:“击章邯车骑殿。”师古注:“殿之言填也,谓镇军后以扦敌。勃击破章邯之殿兵也。”
  “殿”字上古属文部定母;“填”字上古属真部定母。二字具有通转关系。
  (2)用“音义同”来训释
  《汉书·文帝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师古注:“酺之为言布也,王德布于天下而合聚饮食为酺。字或作脯,音义同。”
  (3)用“声相近”来训释
  《汉书·陈胜项籍传》:“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师古注:“谯门,谓门上为高楼以望者耳。楼一名谯,故谓美丽之楼丽谯。谯亦呼为巢。所谓巢车者,亦于后车之上为楼以望敌也。谯、巢声相近,本一物也。”
  (4)用“声之转”来训释
  “声之转”阐发了语转现象,语转是指由于历史或地域的变迁,词语发生了音变,但它们与某种意义仍保持着紧密的关系。语转关系的字词,实际也是同源关系。
  《汉书·景十三王传》:“去为望卿作歌曰:‘背尊章,嫖以忽,谋屈奇,起自绝。’”师古注:“尊章犹言舅姑也。今关中俗妇呼舅姑为钟。钟者,章声之转也。”
  古代关中地区妻子称舅姑,“尊章”和“钟”都指妻子。
  二、破假借
  古时,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常存在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情况。本字和借字音同或音近。因此,可以以声音为线索,利用它们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去发现本字,然后用本字来训释借字。这种训释汉字的方式就是“破假借”。破假借对阅读古籍有重要的作用。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使用多种方式注释假借字。
  1.直接指明假借关系
  《汉书·文帝纪》:“今吾闻祀官祝釐,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师古注:“釐,本字作禧,假借用耳,同音僖。”
  《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师古注:“轑读曰燎。假借用字。”
  2.用“古通用字”或“古字通用”来指明假借关系
  《汉书·陈胜项籍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师古注:“后与後同,古通用字也。”
  《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师古注:“蛾与俄同,古字通用。”
  3.用“某读曰某”、“某与某同”、“某读与某同”等形式来指明假借关系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今虏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马不能冬。”师古注:“能读曰耐。”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所居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蜂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师古注:“蜂与峰同,言锋锐之气。”
  《汉书·沟血志》:“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忧兮柏冬日。”师古注:“柏读与迫同。”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总体上是准确的,他已经初步具有了因声求义的观念,并且对清代“因声求义”理论的提出有巨大影响。他朴素的因声求义的训诂理论和实践,对训诂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 任国俊.颜师古《汉书注》研究[D].宁夏大学,2005.
  [2]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 立.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王 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5] 张金霞.颜师古语言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作者简介:元玉杰(1987-),女,河北邢台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推荐访问:汉书 颜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