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诗的奇趣:诗以奇趣为宗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引)又说:“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书唐氏六家书后》)“反常”,就是违反常规、常态。“合道”,从作诗的角度看,即是合乎情理。何为“趣”?明代竟陵派诗论家钟惺在《东坡文选序》中指出,“趣”便是“生机”。清代史震林也说:“趣者,生气与灵机也。”(《华阳散稿・序》)合而释之,所谓诗的奇趣,就是诗的意象和意境违反常态又合情合理,大胆新奇,充满生气与灵机的趣味。
  苏轼说陶渊明诗看似语言散淡、节奏缓慢,反复品味,就能认识到诗中奇趣,这是精辟的见解。例如陶渊明四言诗《时运》四章(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前四句意思很简单,用五言诗写两句“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也就够清楚了,但诗人却写了四句。“迈迈”、“穆穆”两个叠字词。分别描状时光行进的缓慢和春日的清明和煦,声调悠长,节奏平缓,正好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后四句写郊外所见景色:远山上的云雾已经消散。天空中仍轻笼着淡淡的云气。“涤”字,摹写山峦像被水洗沐过一样明净晴朗;“暖”字,形容云气淡薄,似有似无。这两句写远景,总体上是写意的,局部细节却用了工笔,又以动态反衬静态。最后两句“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从南边吹过来,广阔田野上的新苗便欢欣鼓舞,像无数鸟儿一齐掀动着翅膀。“翼”字,名词作使动词用,非常新奇、生动、美妙,它表现出和风与新苗的姿态、性情,也使诗人欣悦春天、喜爱田园的性情像鸟翼般从纸面上扑腾而起。这样的诗,堪称简易中蕴精妙,平淡里见奇趣。又如渊明五言诗《和郭主簿》,全篇九联十八句,仿佛是诗人漫不经心,信口吟出,但同样于闲远澹宕中有精警传神的笔墨,奇趣横生。开篇四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蔼蔼”描绘夏天林木葱茏茂密。不仅曲尽情态,而且透露出一种欣欣生意。“贮”字表现清荫的浓郁,仿佛林下贮存着一瓮清泉,凉意沁人,伸手可掬,而这是堂前林在盛夏里特意为诗人贮存的。因此这一个“贮”字,乃是诗人融情人物的妙笔!“凯风”两句,写清凉的南风及时吹来,掀开了诗人的衣襟。后来杜甫描写春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很可能就受到渊明这两句诗的启发。“回飚”也体现了诗人对景物环境真切、细致的体验。正因为堂前屋后。周围都是茂盛的树木,南风吹来,遇到这四面绿色屏障的阻遏,才会回旋荡漾。“开我衣襟”,表达出诗人心旷神怡,对南风格外欢喜感激。可见,这四句诗确是平淡而味醇厚,朴素而有奇趣。
  至于苏轼本人诗中的奇趣,却是出于这位天才诗人的奇思妙想,并多以清雄、飞动的笔墨、急促多变的节奏表现出来的。我们试读他的七律名篇《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全篇写他在杭州吴山最高处的有美堂上见到的一场夏日暴雨。前四句以拟人、夸张手法描绘暴雨欲来前惊雷震响、顽云浓重,暴雨到来时风吹海立、飞雨过江的奇景,气势磅礴,令人惊心动魄。后四句用比喻与典故,描绘江水浩大如酒满金樽,雨点骤急似羯鼓声催,继之写泉洒李白,鲛室倒倾,佳句如美玉倾泻,想象和幻想丰富奇特、雄放瑰丽,极富浪漫的情调色彩。整首诗笔势酣畅,节奏急促,声情谐和,历来备受推崇,视为苏诗风格清雄、富于奇趣的代表作。
  诗人必须好奇,对人生和自然满怀兴致与趣味,才有可能写出富于奇趣之作。苏轼性格率真,作风洒脱,思想旷达,襟怀开朗,又好奇爱动,幽默诙谐,所以他的诗歌常能把奇趣、谐趣与理趣融为一体。其《和子由渑池怀旧》前四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用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短暂无定却到处留痕。意象新颖、贴切,既有奇趣,又有理趣。其《新城道中》诗的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用平常事物做喻象,是以俗为雅的妙笔。“岭上晴云”。高远,诗人便用“披絮帽”的生活细节使之亲近:“树头初日”宏大,诗人故意用小小的“铜钲”来形容它,从而创造出新鲜奇特、生动活泼的意象。当代诗人兼诗论家流沙河对这联诗的对句作了妙评:“‘羲和敲日玻璃声。’……李贺明说太阳有声如敲玻璃,苏轼借去,在《新城道中》诗里,暗示太阳有声如敲铜锣。……铜钲就是铜锣。久雨乍晴,太阳金灿灿的如一面铜锣挂在树梢。比喻新鲜,暗示太阳有声如鸣锣,更妙。太阳巡天,鸣锣开道,比敲玻璃又好多了。”(《十二象・无理的幻听》)苏轼《汲江煎茶》诗云:“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大瓢里的水倒进缸里,诗人说是把水中的月亮同时贮藏在瓮中;小勺舀水,又被诗人想象为把江河分一部分刭瓶子里。这两句诗,以美妙的联想化平常为新奇,有一种天真的奇趣。又如《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中,“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一联,先把青山比拟为小伙子,再说这小伙子一夜间尽变青髭为白须,来形容青山积雪,意象新奇,多么诙谐有趣!《大风留金山两日》诗的首联:“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风吹塔上铜铃发出响声,被诗人想象为铜铃独言,警示行人。“颠风当断渡”五字又妙拟“叮铃当啷”的铃声,真是奇趣与谐趣并出。再读《泛颍》诗中的几句: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诗人泛舟颍水之上,与江水娱嬉。水生鳞甲,扰乱诗人须眉,打散诗人倒影,化为上百个东坡,顷刻之间,又凝合为一个,真是奇趣盎然,天真烂漫!
  在宋代诗坛上,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作诗刻意求新出奇,道前人所未道。其诗构思奇巧,出人意表,不落常格;造语奇特,用事富赡奥博,翻新出奇;格律奇拗,炼字警拔,故而清人方东树评其诗“奇思、奇句、奇气”(《昭昧詹言》卷十二)。试读其七律《云涛石》:
  造物成形妙化工,地形咫尺远连空。蛟鼍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宴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
  全篇围绕着“云涛石”三字落墨,大胆驰骋想象,把它写得恍如横无际涯的真山真水,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可谓构思新奇,运笔变幻莫测。方东树评此诗:“全是以实形虚,小题大作,极远大之势,可谓奇想高妙。”(《昭昧詹言》卷十二)黄庭坚擅长活用典故营构出新颖奇特的意象。例如《戏呈孔毅父》诗的首联:“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管城子”,指毛笔,典出韩愈《毛颖传》;“食肉相”,封侯之相,典出《后汉书・班超传》;“孔方 兄”,铜钱的别称,语出鲁褒《钱神论》;“绝交书”,取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靠着一支笔写诗作文,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但诗人不直接说,而是精心选择四个典故。并巧妙组合,形成新奇的联想:笔既然称“子”,当然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上名反用典故,下旬正用,一反一正。用得灵活,营构出拟人化的意象,表达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诗句洋溢着奇崛谐谑之趣。黄庭坚更善于以匪夷所思的想象和“远取譬”的手法创造奇趣横生的意象。例如:“客愁非一种,历乱如蜜房”(《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用密集纷乱的蜂房形容客愁的杂乱无绪;“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已作小儿拳”(《观化十五首》其十一),用小黄牛刚露出的尖角儿比喻初生竹笋,又用小孩子的拳头形容蜷曲的蕨芽;“西风鏖残暑,如用霍去病”(《又和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其一),用汉代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来比喻西风驱逐残暑,这都是极富奇趣的佳句。黄庭坚还精心锤炼动词诗眼来创造有奇趣的意象,例如他的“�娥携青女,一笑粲万瓦”(《秘书省冬夜宿直寄怀李德素》),将雪月交辉照亮万片屋瓦想象是嫦娥携着青女嫣然一笑。诗人把形容词“粲”字用作动词,使清冷的冬夜景象化为光华璀璨、瑰丽神奇的画面。这两句诗融裁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但“粲”字以媚写美,比李诗精炼,更生动传神,富于奇趣。
  南宋诗人杨万里和陆游,也不乏奇趣佳作。杨万里的《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诗云:“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诗人将中秋明月想象为“一团冰”,洁白、清亮、透着凉意,又衬之以“鸦青”色的天幕,更显得幽雅、冷清,感受十分新奇。三、四句忽而觉察月亮本来是“不粘天”而“独自行”的,可谓灵心妙想,出人意表,高境奇趣,跃现纸上。再看陆游的。《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灵石山在今浙江江山县南,上有三峰,为三巨石,高数十丈,俗呼江郎三片石。诗人以奇思写奇峰,让“拔地青苍五千仞”的大山高峰自动屈身缩小到一首小诗之中,于是山有灵气,诗饶奇趣,显出诗人高广的胸襟气度,令人拍案叫绝!

推荐访问:漫谈 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