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用地面机器人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下)


  

俄罗斯军用地面机器人系统落后原因分析


  俄罗斯军用地面机器人系统的主要使用领域包括:侦察;突破敌人防御;用配备的自动武器和反坦克武器压制敌方的火力对抗;排除危险弹药爆炸物;进行应急修复工作;冒着炮火从战场上后送人员和技术装备;工程侦察、布雷和排雷,为士兵越过障碍提供保障;向火力打击区域输送弹药和燃油、润滑油等油料;承担区域、部队驻地、设施、渡口和路口的巡逻、警卫及防御任务。
地面机器人系统的发展要朝着人工智能、自主控制的方向逐步发展

  可以看出,地面机器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其潜在使用范围的扩大决定了对相应控制系统功能的要求更高。就配备火箭齐射系统的机器人机动指挥所的整个运行流程来说,机动指挥所的操纵员从雷达和光电侦察系统获得目标坐标,从“格洛纳斯”卫星系统接收导航数据,向加装火箭齐射系统的机器人机动指挥所传输数据,并向机动指挥所的中心控制与导航组件自动输入数据(路线、目标坐标、气象等),保存识别资料和战斗行动区域的电子导航地图,在战斗过程中组织配备火箭齐射系统的机器人进行火力打击。
  在作战对抗条件下,要求军用机器人的装置还要能够在原始信息部分缺乏或完全缺乏的实际战斗环境中工作。因此目前发达国家的重点是研制高自主性地面机器人装备。
  根据美国军事专家的分析,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现有试验型遥控自动化车辆的行动自主性指标不符合目前作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它们在充满人造障碍和江河障碍的剧烈起伏的地形以及城市条件下不具备足够的机动性;其电源不能保证车辆运行的预定时长,并且不适于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在固定和移动目标的自动搜索、探测和识别方面亦存在严重不足。
  全自主车辆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包括:根据情况变化作出调整;协调编队行动。要充分考虑就武器的使用独立作出决策,包括以自卫为目的。但由于人工智能手段不完善,目前各国研发全自主车辆都还是一项艰难的科技任务。
  美国国防部已经决定分阶段提高遥控车辆的能力,逐步取消操纵员的控制和监控职能,确保机器人在共同任务框架内具有部分自主性。为此美军正在进行各项科研工作,以增加作用距离,提高地面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性、控制和通信通道的抗干扰能力,完善技术视觉系统,解决目标自动识别、情况和形势分析、敌我识别以及地面机器人编队使用(包括与制式有人驾驶装备联合使用)问题。一些出版物上公布的时间路线图说明了美国专家对地面机器人逐步自主化的观点。
  美国陆军研究试验室(Army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专家认为,未来的机器人环境感受技术的基础方法应是使机器人能够自主、“理智”地在各种地形条件下以所需的速度和机动性运动。
  目前,智能控制方法聚焦于保障机器人与有人驾驶系统的高效协同。
  俄罗斯军用地面机器人系统发展工作的主要方向与国外基本吻合。俄罗斯地面机器人系统的研发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为现有军用武器装备外挂或内置模块化设备,以保证它们可以遥控使用,一种是研发专业化遥控、半自主和自主机器人系统,以完成战斗、侦察和保障任务。
俄罗斯“天王星9”无人战车,具有侦察与火力打击能力,主要用于情报与反恐支援。装备的武器包括2A72 30mm机炮、7.62mm机枪、“攻击”式反坦克导弹

  但俄罗斯目前在研的军用机器人系统的品种明显不如国外多。在质量大于200kg的自行式机器人系统的研发方面落后特别明显。目前北约主要国家在完善现有便携式、便携一车载式机器人系统的同时,还在大规模研发500kg至12吨的军用机器人系统。而俄罗斯这一领域的研发还比较空白,这更加剧了俄罗斯的落后局面。
  俄罗斯地面机器人研发落后于美国和北约发达国家的主要表现有:地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低,实质上是遥控机器人,需要与操纵员保持稳定的无线电和电视通信。
“网络中心战”构想一般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军用机器人装备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拨款少,作战机器人系统的研制启动大大晚于美国和北约发达国家。
  此外,俄罗斯陆军导弹部队和炮兵军官不了解地面机器人系统的某些技术性能,而这些技术性能是導弹部队和炮兵分队完成战斗任务所必需的,结果导致无法给俄罗斯军工企业提出技术任务。这也是俄罗斯军用地面机器人研发落后的一大原因。

俄罗斯军用地面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预测


  军用地面机器人装备的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提供新技术能力的科技进步成就,还取决于全球的社会政治变化。近年来,全球社会政治日新月异,对国家安全构想和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21世纪初叶,恐怖主义问题成为国家安全保障的首要问题;信息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要求不仅要思考其物理防护,还要重视终端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社交的发展催生了复杂的内部社会构成并使社会安全概念多样化……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国防技术和国防研究的概念。

推荐访问:俄罗斯 发展趋势 机器人 地面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