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香格里拉,无数个庞杂的昼夜:香格里拉昼夜温差

  人们给了香格里拉无数优美的赞誉,而我怀念的是那些庞杂的坚实的昼与夜。      把美好的写在开始   起初的香格里拉,也许只是《消失的地平线》作者笔下的乌托邦。
  香格里拉(Shangri-La),意为心中的日月,据说,“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其含义与中甸县古城藏语地名“尼旺宗”相一致。希尔顿的乌托邦里描写的香格里拉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一个神秘祥和的山谷,当地的居民信奉藏传佛教。在西方文化中香格里拉通常意指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祥和的理想国度。
  后来,人们发现这座圣山,它坐落在中国的西南部,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在漫长岁月的雕琢之下,形成了神秘而虔诚的圣地。山脚下,绵延着迷人的美景。生活着淳朴热情的信众,这里的人们尊重自然,视雪山为自己的保护神,这便是云南中甸的香格里拉。
  上述的语句,你只要在网络上键入相关词条,便可搜索到更优美的形容,在此我就不用更多的笔墨,中国人,有时候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有些迟钝,或者不太珍视自己的美,总是要经过别人的指引,才发现自己的美不胜收。
  后来许多地方的美景都可媲美中甸,于是出现了一些最后的香格里拉。譬如香城(有人说,当时申请更名为香格里拉时,这个地方没有竞争过中甸,细节不得而知。),还有稻城亚丁等,许是风土人情没什么差异,这些地方也成了最后的香格里拉。好在中国高原美景的确多,从来不缺少香格里拉。
  于是香格里拉成了世界知名品牌,四川、云南、西藏三省一度争得火热,无奈之下,出现了“大香格里拉“概念,划定了“大香格里拉“的区域:“涵盖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9个地州市82个县(区),即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的40个县(区),云南省迪庆州、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的24个县(市、区),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的18个县。
  大香格里拉地跨东经94°~102°,北纬26°~34°核心区域。范围西至西藏林芝地区。东至四川泸定,北至巴颜喀拉山东段及岷江上游之间,还包括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的一部分,南至云南丽江一线,地貌为横断山系的主体部分。
  这样就很好了,跨了这么多的经度和纬度,五分之一的中国区域都属香格里拉了,在这个片区内有独特的康巴文化,茶马古道像一张网一样,铺遍整个大香格里拉,是中国最独特的民族演变的大走廊,也是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一个大通道。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高原上静谧流淌,在深谷中奔腾咆啸。
  香格里拉很大,香格里拉的精神意义也很庞大。如此美景,你应该生活在其间,而不仅仅是做一个观光客,你会被他们的生活和信仰震撼住。我没有走过大香格里拉路线,接下来要叙述的是在中甸——第一个被冠名为香格里拉县的局部生活。
  
  青春里不能打折的信仰
  (我要满怀诗情画意,还是尽量的减少修辞平铺直叙?和往常一样,我喜欢把码字时的环境叙述一翻,场景很重要:在地板上,在沙发上,在床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关于我的癖好,灯光一定要很暗,一定要戴着耳机,音乐的选择也很重要,这时的音乐是葛莎雀吉、马常胜的佛乐,还有代青塔娜、姬神系列空灵婉转的音乐。我始终认为一个写文字的人最好是喜好音乐、电影、美术、建筑美学等的人,文字其实是最简易写作工具和符号,文字表达的快感往往是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的。)
  片段一:
  2007的秋末,我想象着喇嘛,寺庙,酥油茶,转经筒什么的,发了一封邮件给香格里拉的影视工作室,彻底结束了在北京的茫然生活,也告别了一个曾经深爱的忧伤的脆弱的魂淡。
  导演很快就给我拨打了电话,我背上一个简易的背包便出发了。坐在长途车上很疲乏,到达香格里拉县城的时候,气温下降了许多,工作室的剪辑师来接的我,一群人在等着我吃早饭,而我礼貌的说完,“你们先去吃吧“便晕倒在了走廊上。我想这是悲伤+高反+生理期的原因。
  因为当时年龄小的缘故,他们都叫我丫头。我负责文字工作,纪录片文案和剧本创作,也提镜头箱,扛脚架,拍剧照,做统筹等,属于见活干活。
  主要拍摄内容涉及藏区文化,藏传佛教等,那时候的我很稚嫩很简单很安静。
  
  片段二:
  工作室在格咱路属都湖鱼庄3楼,投资人是个很厉害且低调的人。整个工作室的核心组成就5个人。而且每个人此后的经历都颇有意思。
  张导,甘肃出生,新疆成长。帅气有才。拍摄多部藏区题材的纪录片。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路》和《活佛》。《路》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格登的孩子曾经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打篮球、玩扑克、上网,一天他被认定为藏传佛教翁佳寺耿却丁真仁波切的转世灵童,他的命运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久,寺院将他接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庆典仪式。我在记录片里看到,他坐床仪式那天,头顶上的天空出现金环状,这是高原罕有的现象,当地的信众,排着长长的队等候着小活佛摸顶赐福。从此,他由一个普通的孩子变为万人敬仰、顶礼膜拜的活佛。在海拔4000米的寺院,他经常惦念着具有相同身份的活佛弟弟,担心着妈妈的身体,他希望人们用常人的眼光,他长得很帅气,如果不是活佛,我想他也将是个才子美男。
  《佛缘》则涉及活佛的转世认定,这是藏传佛教重要的特点之一,根据灵魂转世为线索,这更像是一种寄予在宗教上的神秘的指引,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对孪生兄弟,弟弟被认定为
  噶丹东竹林寺的小活佛,哥哥仍旧跟随着父母生活在村庄。据寻访者回忆,根据前世活佛的指引,他们到达村庄,当时弟弟对着寻访者微笑,后来,寺庙的人来带走了弟弟,这便是一种指引。
  08年夏天,我在东竹林寺见到了小活佛,他六岁左右,是个可爱的孩子,调皮,爱玩玩具枪,他喜欢和喇嘛们玩儿闹,几个喇嘛时时陪着他,他们都很尊敬小活佛。
  
  片段三:
  大地哥,当时工作室的副导演,他还有其它的身份,藏地民谣歌者,迪庆藏区各大活动的主持人,我从他口中听到许多藏地的故事,他是第一个给我开启了关于这片土地遐想的人。时常从大地哥口中听到“嘎嘎”“啊么么”“啊秋秋”“啊来来”“琼啊”等感叹词。他汉文的姓氏为李氏,藏族人的名字都是活佛取的,每个好听的名字都源于自然和信仰,扎西是吉祥,卓玛是度母,达瓦是月亮,梅朵是花儿,大地哥之所以有李姓,是因为当时教他汉文的老师姓李,所以全班都姓李。
  工作室还有一哥,也是新疆人,大胡子,我们叫他买买提库尔巴江刚,其实他叫刘刚,后来他离开了工作室,09年我看见了一个关于他的视频,他唱了首《织毛衣》,他被网友称为“毛衣哥”。如今他生活在北京,他好像进入十三月唱片做了名企宣,他还组了乐队,他还在演出,或者是其他一些生活的消息,我不得而知……
  剪辑师朱,有一个当牛逼摄影师的梦想,后来,他与朋友在深圳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拍摄许多广告片和微电影,最近一次联系是我过生日的时候。他说,丫头,给你寄盒巧克力,祝好。
  碎碎念……
  记忆里,从未骑过自行车的我,居然在纳帕海草原上学会了骑自行车,每次摔倒了居然都不疼。草原上有马有牦牛,有老阿妈,有青稞架,有酥油香,有红艳的狼毒花,还有的乌鸦,与汉人的认识不一样,乌鸦在藏区是神鸟,是吉祥鸟。
  通往松赞林寺的路途上,有个阿吾牵着一头白牦牛,白牦牛又弯又长的犄角上,缠绕着五彩哈达。
  松赞林寺涂金的庙宇上,有许多只乌鸦飞来飞去。使这座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藏传佛教寺院更显神秘。据说寺庙周围的高山上有好几个举行天葬的天葬台。
  吃牦牛火锅的时候,得知,藏区的神牛是要终老的,只有一部分饲养的牛可以屠杀。
  在独克宗古城上晃悠,和许多藏民一起转大经筒。
  独克宗生活着许多有意思的人们,后来我们拍摄了一纪录片《独克宗》。
  11月,下雨了,好大的一颗颗的雨,猛烈的拍打在窗台上,定睛一看,居然是冰雹。第一次看见这么密集的冰雹。接下来的几天便下了好几场大雪,整个冬天将持续很长。如果大雪封山,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
  拍摄蓝月山谷,爬上海拔4670米的石卡雪山,除了有点儿喘,还真没再次高原反应,皮肤黑黑的,脸蛋儿出现了高原红,我已经越来越适应在这里的生活。
  喜欢听大地哥唱《十八岁的达瓦卓玛》。中甸许多地方都能听见他的歌。
  独克宗与许多个夜晚不谋而合
  “独克宗”古城,又叫“月光古城”。当地藏民称它为建塘古镇,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岁月久远而深邃,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有种美丽的说法,那是当年的马帮给这座古城留下的信物。
  诗人默默和田勇呆在撒娇诗院,纪录片拍摄时,他们正与两个藏民策划纳怕村的原生态旅游。撒娇诗院的专修很别致,空间有些像教堂和书院,回廊上有许多诗人的画像,正中间还绘有有一朵硕大的火红的像莲一样的花(也许是佛教里面的某一种植物),记忆最深的倒是田勇所诉的那段话,“记得有一天吃完晚饭出去散步,从撒娇诗院往左走大概有60多米的距离,爬上百鸡寺背后的山坡,寻着牦牛的铜铃声,走至山顶,突然间被一道场景震颤了,太阳的余晖把新城和旧城完整的分割成两部分,新城的部分金碧辉煌,古城的部分古色古香。令人震撼的是,夕阳竟然会有那么整齐的一个弧度,将这座城市切割得如此自然,不可思议的是,古城军分区有几栋新的楼房,它们也被夕阳毫不留情的分割了出去,只能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解释。我当时认识几个重走长征路的英国朋友,他们不相信,我带他们去山顶上,当这道场景出现在他们眼前时,除了惊叹还是惊叹,他们当时真的就跪下了。“
  跟许多人去了拉萨,回去后都辞职的情形不一样的是,很多人都选择定居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在古城仓房街16号的圣地·艺术空间里生活着画家阿明;格格吧和玫瑰小筑里生活着东北美妞儿和她的藏族老公;牦牛客栈是一个叫牦牛的藏族人开的,阿若藏餐吧里有一名好玩儿的印度厨师,他唱家乡的一首童谣很好听;纳帕海的藏居里生活着语言学家艾伦,她会说英文,也会说流利的藏文,她和她的藏族邻居热情的交谈,一起去背水,一起在田间劳作……
  这便是我遇见的局部的香格里拉,我在那里生活了2年,离开他已经5年,许多细节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后来的我,去过其他的地方,但都没有香格里拉给我的震撼和惊喜多。从始至终,很庆幸,自己呆在云南的第一站便生活在香格里拉。
  后来,我更习惯而且必须去习惯随遇而安。只要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哪里都可以生活。

推荐访问:香格里拉 庞杂 昼夜 数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