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出错|记忆为什么会出错

  我们常做些不经心的糊涂事,例如把车钥匙留在车里,或把脏袜子丢进垃圾袋内。   有位朋友说起一件三代人的傻事。一天,一个年轻女人正准备下厨烧肉,肉下锅之前,她先切下一小块。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她母亲每次烧肉时都是这样的。人家这么一问,她也起了好奇心,于是拨电话向母亲问个究竟。
  她母亲的答案也是一样:“因为我母亲也是这样做的。”
  那年轻女人最后问她的外婆,为什么烧肉时总是先切下一小片。“因为只有这样,肉才能装得进我的锅里,”外婆答道。
  为人行事,如果我们像飞行员使用自动控制仪驾驶飞机一样,从不经心用脑,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可能只是微不足道,但也会肇成大祸的。以下就是一些我们不审度情况运用脑筋,而把所有消息都当作千真万确的例子。其实,我们只要头脑清醒,处处留心,便能胜券在握,生命中每个机会都不会错失了。
  心存成见我做过一项实验,看看一般人怎样应变。协助我的调查员站在熙来攘往的人行道上,告诉路人说她扭伤了膝,需要帮助,请他们到附近药房替她购买某个牌子的绷带。在此之前,我们已跟药剂师说好,请他说这牌子的绷带已经卖完。二十五个路人当中,没有一个想到请药剂师建议另一个牌子的绷带。不幸得很,人们一旦认定了一个解决方法,往往便不去想其他可能的方法。
  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你明白解决方法有许多,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答案,那么你便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困在思想框框之中我还在求学时,外婆曾往多个医生处求医,说她头痛得很,好像头里有条蛇在钻动。医生都认为外姿古怪的描述是胡说,诊断她只是衰老而已。
  一年后她死去,医生进行剖验,发现她脑部生了个肿瘤。母亲对此感到十分痛苦和内疚,而我也有同感。可是我们又怎能质疑医生的话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我们是怎样的让自己被各种思想框框套住。那些医生见到一个言辞离奇古怪的老妇人,就以为那必定是衰老所致。而我和母亲更理所当然地视医生为权威,以为他们所知的比我们多。
  每当你遇到一个新难题,应先质疑自己的一切臆测,然后才制定行动的步骤。
  习惯能出错我们一旦熟悉了某一事物,往往会掉以轻心。有一天我在一家商店里付钱时,递给收银员一张新的信用卡。她发现我没有在卡上签名,便把卡交回给我签名,然后把它放进机器,并递上付款单给我签名。我签了。那收银员然后拿着付款单跟信用卡比照签名是否相同。
  在这件事中,收银员所犯的错误当然可作趣事来看。但如果太耽于惯常的做事方式而不注意眼前的实际情况,可以造成悲惨的后果。
  1982年1月,一架佛罗里达航空公司客机在华盛顿撞毁。有七十八人丧生,这是从华盛顿飞往佛罗里达州的定期班机,机员都是老手。究竟出了什么错呢?调查归咎于机员的飞行前检查。正副驾驶员曾照常进行检查机件的程序。从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事事都留意到了。但后来发现的证据显示,他们并没有事事经心。其中一项他们批注检查过但却没有开动的,是引擎的防水系统。这次他们并不是在南方温暖的天气下飞行,当时天正下雪,雪积在机翼上。飞机起飞后随即撞毁,主要是驾驶员没有开动机上的防冰系统,应付积雪问题。
  
  以偏概全我们成年人大多喜用笼统言辞解释自己不喜欢的事和问题。比方有人说很讨厌冬天,要是他更仔细地想一想,就可能发现他讨厌的是穿厚衣服令他行动不便。如果他穿上一件羽绒风雪大衣,或在车里装上性能较佳的暖风系统,他可能就会改变他的想法。
  强迫自己分析一下真正对什么不错,你就更能够解决问题。
  钻牛角尖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是自己不能做到的事,而不是能够做到的事。一位年轻音乐家最近对我说,他常常不能把他谱的曲子写完。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直到有一天,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的问题。他不再以未能完成作品而自贬,反而认识到自己具有不断谱成新主题旋律的天赋。最后他与一个精于谱写音乐细节的人合作,撰出很多新乐曲。
  把问题放在另一个角度考虑,能为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大多数人都认为一旦住医院,痛楚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药物就无从抑制痛苦。
  我和一些同事进行实验,教那些要接受大手术的病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痛楚。我们请他们想象自己在踢足球或做晚餐。在足球场上与别的球员碰撞,即使擦伤了我们也不在意。同样的,在你忙碌地为十个人预备晚餐时,即使割伤了也不会在意。可是,如果你在阅读一份沉闷的商业文件时,给纸张割伤了,便会觉得真痛。我们举这些例子,让病人知道痛苦并非是无可避免的,主要是看他们怎样看待他们的处境。
  医院的人员(并不知道我们这项假设的)负责监察两组病人――曾接受辅导的实验组和未经辅导的控制组――的用药和留院时间。那些接受过辅导、以不害怕的态度来对待痛楚的病人,服用止痛药物较少,留院时间亦较短。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住医院这件事,而且态度积极一些,所以更能控制自己的康复情况。
  要是我们想自己事事如意,生活“随心所欲”,就得多动脑筋,做事经心,而且要经常吸收新资讯,接受新看法。
  (王筠摘自香港版《读者文摘》)

推荐访问: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