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魂彪炳千秋|彪炳千秋

  历史就像针线,细细密密的缝合着时代。每每触摸到那些线脚,心中就会溅起岁月长河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我怀着无限崇敬景仰,前往位于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缅怀拜谒那些闪耀在历史星空中,东征北伐,抗击日寇侵略的卫国军魂。
  从黄埔港的渔珠码头乘轮渡过江,船上游人如织,男女老少,南腔北调,熙熙攘攘,我站在甲板上,举目眺望对岸的长洲岛,南海舰队的两艘军舰停泊在岸边,八一军旗迎风招展。江面上桅杆林立,千帆竞发。浪花拍打着船弦,发出哗哗哗的声响,我的心不由得激荡起来,亦如这奔涌的江水,流向岁月的远方……
  遥想当年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保卫共和,反对复辟,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在各路军阀独霸一方,滇、桂军阀盘踞广州的险恶情况下,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毅然选取远离市区的长洲岛,创办军校。
  由于这个小岛环境幽静,四面环山,筑有炮台;与隔江相对的鱼珠炮台,侧面的沙路炮台,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把守控制江面,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地。同时,还便于学习和实战操练,成为办校的理想地点。
  此前,孙中山多次上岛视察,得知岛上前清陆军小学的校舍仍在,略加修缮,即可使用,节省财力人力。于是,孙中山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历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试图用武装斗争寻求革命新道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这所新型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担任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聂荣臻等人为教官。
  1924年,已是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廖仲恺,受孙中山之托,同时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军校的筹建工作。
  当时,广东财政全由滇桂军阀操纵,政府税收薄弱,给军校的费用入不敷出。滇军总司令杨希闵阴谋破坏国共合作,阻发经费,廖仲恺多次交涉,都遭到无礼拒绝。据史料记载,为解决军校经费问题,廖仲恺呕心沥血,常常夜里到杨希闵吸鸦片的床边,等他签字,然后才能领到经费,解决军校数百名学生的食宿、服装、书籍、文具等日常费用。因此,他被学生誉为“黄埔慈母”,军校的奠基者。为革命担当孙中山的“荷包”。学校正取学生350人,备取学生120人,共计470人。1924年5月5日学生编队入学。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廖仲恺参加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激情洋溢地演讲:“我们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作根本,为建立革命作准备,学生就是革命军将来的骨干。开办这所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难。”廖仲恺强调:革命青年参加军校的目的,是为了救国而不是当官。极大的鼓舞了全校师生的革命斗志。
  军校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爱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特别是那首刊登在1927年1月9日军校政治部主办的《黄埔日刊》上,由留法回国,早期共产党人陈祖康作词,林庆梧作曲,铿锵有力,豪迈奔放充满革命激情,弘扬黄埔军威的校歌:“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政治舞台上首次亮相,平定了商团变乱;1925年为东征、北伐,铲除军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军校学生是百里挑一,群英荟萃,所培养的军事政治人才在国共两党中名将辈出,共产党方面有十大元帅中的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林彪,被誉为中国将帅的摇篮。国民党方面有张治中、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等,是世界著名的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堪与美国西点军校相媲美。
  呜,一声汽笛的长鸣,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朝军校走去。真是百感交集,百年沧桑,天翻地覆。昔日长洲孤岛,今日高楼林立,机车飞驰,林荫夹道,木棉殷红。我们来到位于八卦山顶的中山公园,拾级而上,一座高40米,四周古木参天中,造型如一个“文”字,于1930年落成的汉白玉花岗石铸成的孙总理纪念碑耸立眼前,颇为壮观肃穆。纪念碑的顶端是由当年孙总理的日本挚友梅屋庄吉出资铸造,高2.6米,重1000公斤,气宇轩昂的孙总理铜像,牵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有凝重的历史在眼前展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山先生铿锵的声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纪念碑的下面刻有总理遗训:“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忠义,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周边刻有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宗,世界大同,众在吾搏,化假为真……”
  阅读总理遗训,心潮澎湃,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帮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泽及千秋。他那博大的胸怀中,涌动着激越的情怀。于是峥嵘岁月幻化成一支摧枯拉朽的壮歌。他百折不挠的革命历程,凝练成一部镇魂摄魄的史诗,鼓舞着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勇往直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年的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创立民主、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共和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我从中山公园纪念碑下来,来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是黄埔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于1985年题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在艳阳下显得特别耀眼。两株高大挺拔、形如华盖的古榕,茂密的枝干从军校的围墙内延伸到校门上空。门外两边是两个岗亭,显得庄严肃穆。现在的军校旧址,包括校本部(1938年被日军炸毁,1996年重建)、孙总理纪念堂、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陵园等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馆以来,已接待海内外观众达数百万人次,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黄埔同学的重要纽带。
  自2008年落实中央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当年观众达7l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纪念馆接待了贾庆林、尉建行、吴仪、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台湾黄埔校友等。连战参观后题字:“铁血军魂,义魄长存。”
  进入军校旧址,迎面是孙总理纪念馆,俗称中山故居,原为清末海关黄埔分关旧址,孙中山曾在此休息办公,是一座青砖黛瓦、淡黄粉墙的西式小洋楼。内有《小楼昨日――粤海关黄埔分关及其旧址变迁》、《孙中山、梅屋庄吉与黄埔军校》展览。
  后面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的主要场所。清一色的灰砖、黛瓦,砖木结构,两层高,四周连廊环绕,总建筑面积为10600平方米,北方四合院式的前后几进简洁朴素的建筑物。校本部设有《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馆》、《世界著名军校展》等展览,同时恢复了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政治部、教授部、管理处、军需处、军医处等办公室及饭堂、宿舍等;旁边的俱乐部是1926年11月建成的,是军校集会、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为活跃师生的生活和扩大社会影响,军校著名的学生文艺社团――“血花剧社”曾在这里演出过许多反帝反封建的剧目。为了激励黄埔师生的革命斗志,军校很多地方都张贴有充满浓烈的革命气息的标语、对联。这些对联标语也是大革命时期黄埔师生所崇尚的黄埔精神的主要内容。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 2 ]   此对联贴在当年黄埔军校的彩楼。对联通俗易懂,写出当时学生入校门的真实心愿,是师生们久久不能忘怀的一幅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传诵。
  “碧血千秋,精神不死。”
  碧血出自庄周《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黄埔军校创建于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军阀混战,整个中国是一盘散沙的局面。此标语革命思想鲜明,显示出黄埔师生英勇杀敌、决心战斗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
  “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
  此对联是大书法家于佑任题赠给蒋介石的,早期挂于校长会客室,后挂于长官饭厅,军校大门前是激流奔腾的黄埔江水,后面是岛上最高的扯旗山,这幅对联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深得师生们的钟爱。蒋介石也特别喜欢这幅对联,此对联的意境可折射出他寄希望军校教育的成功,依靠黄埔师生问鼎中原、统一全国的雄心。
  “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此对联挂于军校俱乐部血花剧社门口。由廖仲恺题写。此对联准确地揭示了剧社名称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其用意是希望军校师生打破国共两党的界限,同时也寓意军校的创建贡献,是两党革命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果,这先烈之血,既有共产党人先烈之血,也有国民党人先烈之血,是用鲜血浇灌成长的主义之花,是国共两党共同栽种的革命主义之花。
  在黄埔军校的历史记录里,浓墨重彩地记录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功绩和名望,他和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并驾齐驱,被师生们誉为“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后,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创办了教导队和一些随营学校。毛泽东说:“北伐时期有个黄埔,我们要办一个‘红埔’,搞个培训干部的基地。”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随即开办。1936年“抗日红军大学”成立,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要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要继承黄埔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量。”
  光阴飞逝,87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黄埔军校就是中国近代的一本史书,不仅记录展示了历史的原貌,还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存储了信息资料。我在群英馆的一隅的军校学生名册资料视屏上,手指轻轻一点,军校五期步科学生名册上,找到父亲黄明钦的名字。瞬间,仿佛时光凝固在那个遥远激情澎湃的年代。我轻抚着父亲的名字,泪水模糊了视屏。
  青春年少、激情飞扬的父亲,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大伯父黄贞元(字靖轩,国民党元老,同盟会会员。曾与蒋翊武秘谋反清,被湖南西路师院开除后,积极参与部署蒋翊武为总指挥的辛亥首义。1913年又随蒋翊武策划反袁被通缉,逃往日本,留学东京政法大学)的鼓励下,瞒着富商的祖父出逃,投笔从戎,千里迢迢来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父亲和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一样,为了中国的统一,共同的革命理想,聚集在这里,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而学习,尔后奔赴北伐战场,不怕流血牺牲。在抗日战争中,作为职业军人,国民党少将,为抵抗外来侵略,把鬼子赶出去,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用鲜血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发扬光大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就是爱国精神,就是革命精神,就是孙中山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它既是民族精神孕育的结果,也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体现。“天下黄埔是一家”,不论大陆台湾,不论海内海外,黄埔同学同出一门,黄埔精神是维系黄埔同学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台海人民的纽带,默默的牵扯着彼此。
  数十年间,一代代黄埔师生曾经一起闻鸡起舞,也曾一度反目成仇;曾经一度并肩作战,也曾屡屡剑拔弩张。在历史的浪潮中,他们合而又分,分而复合。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重叙同学之情、战友之情、骨肉之情如今成为黄埔人的心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黄埔同学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黄埔军校如同一条特殊的精神纽带,将中国人联系在一起。“爱国革命、团结合作”的黄埔精神,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黄埔军校成立87周年,抗战胜利66年,为缅怀先辈特赋诗一首:
  父亲,我把你追寻
  父亲,您可听见当年战场上/那嘹亮的军号 激烈的枪声/拼杀的呐喊/战马的嘶鸣/子弹洞穿战旗/猎猎的呼啸声。
  父亲,岁月匆匆――80多年过去/义勇军进行曲依旧在耳边回响/在历史的尘垢蒙盖坟茔/您长眠地下默默无语。
  曾经滔滔湘江一滴水/戎马倥偬的流年/满腔热血投身黄埔军校/英勇北伐武昌城下/淞沪抗战你和八百战士/坚守四行仓90天/枪林弹雨刀光剑影/血染黄埔滚滚东流水。
  千百次冲锋 风雪怒吼/千万里转战,北至长治潼关――南征滇缅/在边境莽莽丛山峻岭中/开辟抗日救国的战线。
  昆南关夹击日寇血战/作为团长的您横刀立马所向披靡/当您在担架上捷报传/喜悦的泪水浸透血染的衣衫。
  父亲啊/为感受你的青春岁月/我久久伫立黄埔军校前/梦幻中您英姿飒爽朝我走来。
  父亲啊/为寻觅您战斗的足迹/我曾经登上武昌城头/轻抚那一块块血染的青砖。
  父亲啊/为目睹您亮剑杀敌的风采/我手捧鲜花敬放八百壮士墓前/景仰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父亲啊/为找回您那血淋淋断指/我久久徘徊在上海苏州桥上/用身心去打捞永恒的纪念。
  父亲啊/为了追寻您远征的步履/我曾两次手捧红土高原的粘土/赤脚淌过瑞丽江水到达缅甸。
  父亲啊/我要用如潮的热泪/伴和一杯沃土/制作一枚闪光的军功章/放在全民抗战的烈火中冶炼/让记忆穿越历史的时空/涅磐成昨日一轮辉煌的落日/在那浴血的光环中/飞起雄魂同殇的火凤凰。
  虽然时光的洗礼/荡涤了昔日战争的痕迹/然而战争从不出来谢幕/但愿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


  作家简介:黄 萍,女,湖南漕县人,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风景这边独好》,曾被列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优秀图书;诗集《山情海韵》,另与夫君陈浩合著有《窗口星辰》、《特区晨曲》、《多彩的旋律》、《鹏程万里》A、B卷、《荔枝园抒情》。其创作成就已载入《中国文艺家大传》、《中国当代诗人传略》、《广东当代作家传略》、《湖南人在深圳》,手稿为广东作家资料馆、中山图书馆收藏。
  【责任编辑 苏惠真】
[ 1 ]

推荐访问:彪炳 千秋 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