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微美移置沧桑]沧桑之美

  展览名称:洞庭寻梦·赵溅球画展主办单位:中国工笔画学会、益阳市人民政府、浙江师范大学、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展览时间:2012年3月3日至3月14日展览展厅:中国美术术馆5号厅展品数量:52件赵溅球:1955年出生,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与赵溅球本不相识,经朋友介绍,得知原来还是湖南老乡。从湖南师大美术系毕业后,他作为人才被引进浙江师大美术学院,从美术小省进到美术大省,看来还是要有两下子的。这些年看画多了,阅画家无数,慢慢地对不同美术院校的路数也积累了虽不能说清却能明确感知的感觉。比如说八大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同于清华美院和各类艺术设计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这两类学院的美术生又不同于师范院校的美术生,在中国,似乎按照历史的惯性,已然形成了三大美术教育体系,而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明显会有自己的特点。赵溅球可能是较为典型的。
  赵溅球本是学油画的,还很积极地投入过“85美术新潮”,但从80年代末开始画中国画,这种专业畛域不很明确的搞法,或许正是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赵溅球的中国画,以写生创作为主,走的是西画写生的路子,观物取象的方法以水平透视为主,着力于微观取质,画面的长宽比基本上也是遵循黄金律,这些显然是油画训练的结果,他将其带入了中国画创作之中。写生、水平透视、微观取质、黄金比例,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景象的集中展现,并聚焦观众的视线,因而,赵溅球的作品主题异常突出,无论是画湘西的吊脚楼,抑或是画洞庭湖的苇花,无论是画陕北的黄土高坡,抑或是画泰山的崖壁,主体形象充塞画面,没有干扰视线或影响判断的东西参杂其中,更无故弄玄虚的模棱两可的玩艺儿。这使得他的绘画作品有一种一目了然的清爽劲儿,观众都知道他要说什么。他是那种惟恐别人看不清世界面目的画家,把自己化身为一部高倍的高清摄像机,恨不能纤毫毕露地呈现出大千世界的微观之美,因为这微观之美是如此迷人,又是如此容易被粗心的浮躁的走马观花的不求甚解的人们所忽视,所以,赵溅球认为,画家的责任就是既要表现自然的宏观之气,又要表现万物的微观之美。“一砖一瓦的形态、一草一木的仰揖、木屋的榫铆结构、小巷的斗拱残壁、山石土丘的纹理质感,细研觅察,去发现那里最美的细节元素,”赵溅球可不只是这么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沉心静气,以坐对忘我的造物精神,去描画湘西屋顶上小黑瓦一片一片既整齐有序又错落参差的排列秩序,去描画洞庭鱼棚上苇席编织纹理的纵横斜直,去描画凤凰古城吊脚楼梁架穿插的复杂结构,去描画江南收割过的稻秸一根根一把把的组织形态,去描画泰山岩石的肌理,去描画芦花的毛絮…一赵溅球为这种微观之美所震撼,他不仅没有被这些微观细节所淹没,反而在对微观细节的组织化过程中,获得像上帝造物那样的快感!繁繁密密、重重叠叠,看上去是简单的无穷重复,但就像原子排列那样,到T9子,到了大分子,结构出现了,组织出现了,秩序出现了,节奏出现了,和谐出现了,美也出现了。这使我想起欧美流行的极简主义音乐,几个音符组成一个乐句,不断重复,看上去主题毫无发展,然而,就在不知不觉间,某个和弦悄悄变了,接着主题跟着渐变,又不断重复向前推进,等到整部音乐的大结构呈现出来时,一种史诗般的庄严华美充塞天地。我认为,赵溅球的有些作品达到了这样一种单纯的大音希声之美。
  这种微观之美的发现与表达,在赵溅球的艺术观里,不仅是美学的需要,比如说,局部结构具有天生的“奇美”形态,纹理质感生动鲜活,而且是求真的需要,是哲学的需要。赵溅球所追求的真,不只是视知觉上的真像,比如说这块船板的纹理真像老木头,这堵残壁的砖头真像旧砖头,而是一种生命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之真。本来,他对表现对象的微观之美的细研觅察,只是为了画得更深入,然而,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修行的人,这个道上的朋友告诉他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理念,一样是逼真地描写事物的微观细节,自然主义的描写与超现实主义的描写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哲学理念,故而最终能超然物表,高蹈于对存在的深刻反思。赵溅球由此悟到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哲学概念“移置”。他认为天地之间的万物,也就是那些以个体方式独立于世的存在,是从不知何处的乌有之乡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移置”到现在这个时空位置的,在这个位置的存在时间很短暂,终究会消失殆尽,故不可执守,执守者迷而不慧。但因其仅被“移置”一回,故而珍罕,遭遇到了,当视其为天地逆旅难得的福缘,自当万倍珍惜,所以,当他行至昆仑山上,在月出东山,夕阳西垂之际不禁仰天长拜:“日月群峰,如此壮美,岂敢逸笔草草!”他不敢逸笔草草,是怕草率了“移置”的唯一性,所以他对微观之美的发现与表达,就具有了某种佛教所言的“无缘之慈”和“同体之悲”的菩萨心肠,也具有了儒家所言的“民胞物与”仁者之心,还隐约可见道家“以物观物…‘以天下观天下”的达观智慧。这样,他对微观之美的近乎自然主义们表现,也就有了一种超然物表的哲学观照,在这看似冷峻的哲学观照中,又不动声色地深潜着温情脉脉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结合这种微观之美的表现,赵溅球从油画技法中摸索出一整套新的笔法。从中国画的形态来看,赵溅球的画比工笔画要“写”,比写意画要“工”。线条虽然纤细,但方正如刀刻,骨力遒劲,无论是点是线,绝不飘浮,尤其是皴擦,全从写生观察物理而来,不肯蹈袭前人皴法,以平锋运笔,就像用油画刀在布质材料上刮出肯定有力的痕迹,他总结出一套刀笔皴法:斜砍、竖劈、横刮、乱剁、提挑、拖扫、干擦、叠刷、敲打、锤顿。听上去就像屠夫和铁匠,全然没有中国笔法温柔敦厚的味儿,但我要说的是,如果赵溅球在如此细腻地表现物象的微观之美时,假如没有从绘画语言技法上摸索出一套现有的笔法,那么,他在深入那些木材、土壤、岩石的微观肌理时,就会朦胧一片,迷糊一片,含混一片,混沌一片,那就成了泼墨大写意,舍形而悦影了。而赵溅球的于微观之美中求真的艺术诉求则非但不能舍形,还要取质,所以,必然地,他一定会有这套自给自足的笔法体系,来服务于他的艺术创作。
  以上,是我对赵溅球作品粗浅阅读的一点心得体会。最后我想说一句,即令是用心如镜,对自然万物洞察秋毫,并出之以纤毫毕现的表现,湖湘画家同江浙画家还是不一样的,对骨力的崇尚,以及对极端和极至效果的追求,湖湘画家不论身在何境,那种霸蛮的意志力是总要表现出来的。赵溅球的画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推荐访问:沧桑 移置 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