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铸就半个世纪的“连心屋”] 玉连心顾承泽

  同一屋檐下,却一左一右挂着两个不同的门牌。这是一个独特的“连心屋”,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两家人用牙齿和舌头的关系比喻兄弟情谊。这一令人啧啧称奇的故事就发生在广西来宾市的象州、金秀两县交界处。
  这是一间十五平方米的农家客厅:青砖泥墙,干净整洁,门前贴着喜庆的春联,从外表看去与普通的农家堂屋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再仔细看看,左边门牌挂的是象州县中平乡上坪村四十四号,右边则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双化村上坪屯十一号。
  原来这是瑶、壮两族同胞在两县交界处合建的共用客厅、同一屋檐的住宅。今年初春的一天,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何廷宪笑盈盈地带领我参观这间独特的房屋:“你们看,这边是我们汉族的,对面是瑶族兄弟的。”据了解,房子的主人文金元的父辈本来住在金秀大瑶山上,下山赶圩时认识了文毅恒的父亲,两家合作养鱼、打谷,在共同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两家一合计,文毅恒家出地盘,文金元出木头,两家热热闹闹地合建起这一独特建筑。
  一个小山村有几个民族杂居着,这在广西还比较多。但一个小山村分别隶属两个县,一座房屋分别住着两县百姓、一所学校分别隶属两个县,由两个县共同来管理,这样奇特的小山村,在广西乃至全国不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是十分罕见的。
  上坪村是个移民村。开村人是邝氏先祖,汉族,据说是从广东迁移过来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此后,又陆续有文、谢、张、林、何等壮族汉族人氏迁来。经过五十多年的繁衍生息,渐成村落。而村里的瑶族同胞,则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后从金秀大瑶山上的瑶族村寨陆续迁移下来的。由于大瑶山路陡山高,交通闭塞,瑶民生产困难生活贫困,年轻力壮者便纷纷下山创业,他们来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或租种田地,或租塘养鱼,没有房屋,他们便在地头塘边搭棚暂栖。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日趋安定,生产形势日益好转,瑶胞们不断延长租期,暂栖也就变成了长住,长住便思居者有其屋。
  壮汉族村民想瑶胞之所想,急瑶胞之所急,以村北的一片土地与瑶胞的林地相易,换给瑶族同胞作宅基地,欢迎瑶族同胞落户上坪,比邻而居,共建家园,并把原属地主的田地换一部分让瑶族同胞耕种,帮助瑶族同胞过上稳定的农耕生活。随着瑶族同胞的不断迁入,瑶族人家迅速增至二十多户一百余人。为更好地维护瑶族同胞的民族利益,金秀瑶族自治县便在上坪设村。
  同一屋檐下的一座房屋,住着文毅恒和文金元两家,县界不但穿村而过,而且穿屋而过。不同县份的两个民族虽然同居一村,但不论是当地群众,还是周边群众;也不论先入为主的壮族汉族老大哥,还是后来客居的瑶族同胞,他们都把该村的民居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称上坪村。这个居住着一百来户四百六十多人的多民族小山村里白话、瑶话、壮话都通用,扳着指头粗略一数,村里住有三个民族,共有八个姓氏。
  过去互不通婚的族系有许多结成了亲家。我在村里见到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孩子在同一校园里读书、嬉戏。
  上坪小学是由象州、金秀两县共同投资,上坪村汉壮瑶三族群众共同捐资,群策群力共建而成的村级完小教学点。最高峰的时候该校曾有教师八名,学生一百二十五名,教师队伍中有五名是隶属象州县管理的壮族汉族教师,三名是隶属金秀瑶族自治县管理的瑶族教师。老师们为上坪小学一所学校做事,却吃象州、金秀“两家饭”。平时,两县的教师同舟共济,金秀教师的工资迟发了,如果难以为继,象州的教师就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部分借给金秀的教师解燃眉之急。偶尔,象州教师手头紧张,金秀的教师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借给象州的教师应急。遇到学生有什么困难,不论是瑶族学生还是壮族汉族学生,两县教师都千方百计,尽其所能帮助解决。两县的村民都十分爱戴为人师表的老师,逢年过节,常常让自己的孩子捎上腊肉、米饼、棕巴等风味小食送给老师;或亲自摘些新鲜水果、蔬菜送到学校,倘若老师没空,就顺手挂在宿舍门边;不时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小酌几杯自酿的米酒,拉拉家常。老师们也时常家访,加强家校联系共商教育良方;还常常利用周末假日帮助学生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作为回报。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一同生活在那座属于不同县份房屋里的汉民文毅恒和瑶胞文金元两家人,不仅没有闹什么矛盾,日常生产生活中还互通有无,互帮互助,逢年过节也常常一起吃团圆饭,其乐融融。
  居住在上坪村的两县三族人民也渐渐淡化了县份之分、民族之别,整个村寨处处洋溢着兄弟姐妹情谊。文姓的瑶胞家里一时短米缺盐,不用多问,尽管跨进谢姓张姓何姓的壮汉族人家里借就是了;象州这边的群众缺少什么劳动工具,这简单,只要走几步就可到邻县的“瑶老同”家里借用。如果村里要办什么公益事,不用多催,象州县这边的群众打个招呼,金秀那边的群众准会跟着这边的群众一起干。这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缩影。
  有一年,金秀上坪村瑶民队长文真眼看象州上坪村壮汉族群众种植杂交水稻喜获丰收,便登门向汉族队长何廷宪求教。何队长满腔热情,马上把种植杂交水稻的技术全盘托出。第二年开春,何队长又多方奔跑,为瑶胞购回稻种,并组织几名种植能手分头给瑶胞讲解、示范杂交稻种植要点,使杂交水稻很快在上坪瑶民中推广开来,为瑶民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投桃报李,饮水思源。壮汉族人民热诚相助,瑶族同胞亦真情回报。前几年,瑶胞见上坪群众饮水困难,想到瑶山水源丰富,便动了引水下山、造福上坪群众的念头。在尚无机械作业的当时要办好这事并不简单,除了投工投劳,还需炸药、水泥和一批劳动工具。经过瑶族队长上下奔波,多方努力,终于获得金秀方面拨下数吨水泥、一批炸药和钢钎铁锤等。于是由村里的瑶族同胞牵头,壮汉族群众齐上阵,前后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长约二公里的渠道,把清清山泉水引下山来,解决了二百二十多亩水田的灌溉问题和全村的人畜饮水困难。
  “过去连心屋早变成了连心村了。”何廷宪老人还向我介绍说,他们近几年还共同出资,修建了自来水塔,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把清甜的山泉水引入上坪村的家家户户,把清晰的电视信号送进上坪村的家家户户。上坪村壮汉瑶三个民族团结一家亲,演绎了一曲曲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动人乐章。

推荐访问:半个 铸就 同心 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