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洛才华正妙年”】洛妙诗

  陈寅恪(“恪”音“客”,多有读“确”者,实误),江西修水(义宁州)人,1890年7月2日(清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日)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湖南巡抚。父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清末著名诗人,有《散原精舍诗》行世。与谭嗣同、陶宝廉、吴保初齐名,曾为“新江西派”的首领,亦为“戊戌变法”时维新党人。
  1902年春,十二岁的陈寅恪随兄师曾东渡日本。1904年后返南京,与兄隆恪一起考取留日官费。冬初,同去日本。一年后因病回国。1907年,插班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是年秋赴欧,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并先后游挪威、瑞士等国。在瑞士,曾入苏黎世大学就读。1912年秋,自瑞士暂时返国,居上海。1913年春,再赴欧读于法国巴黎大学。冬又去伦敦,留十日回上海,旋又赴法。是年秋,应江西省教育司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但“连阅考卷三年”,其间又曾患恶性痢疾几死,故一直在国内留居了五年始再出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赴欧不成,赴美,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二年。1921年,离美再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其他东方古文字,凡四年。在国外留学期间,他读书不在取得文凭或学位,有如“天马行空”,时来时往,听到哪里有好大学,便去听课和研究,不仅读书而且留心观察风土人情。他在国外断续二十年,不曾听说他在哪里得过“博士”、“硕士”之类的学衔,甚至连哪个名大学的文凭也未听说他拿过。
  1925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当时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哈佛大学要求赵找人替他,并指名要陈寅恪,而且许以高薪,是时陈寅恪在柏林,赵元任写信征求陈的意见。陈回信说:“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多数纨绔作风很盛,但陈寅恪生活正派、简朴,有“贾府门前石狮子”的美誉。
  
  (选自《联大教授》/冯友兰 等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推荐访问:才华 正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