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思维导图

  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就是教得好。”的确,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教师提问技巧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的提出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紧扣教材知识点而进行,不然,满堂问只能让学生陷于问题的沼泽中而泥足难进。
  一、立足学情,以学生和书本为出发点,精心设问。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问题设计时,就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在综合分析学生知识基础和教材编排特点上来进行问题设计。同时,通过预设学生的答案来保证问题的有效性。要使问题调动学生参与,通过探究活动来构建知识,教师就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生活和教材特点,抓住关键词来进行提问。
  以“苯酚”的教学为例,其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了解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对苯酚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是重点;由于对苯酚的学习是建立在醇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问题来对两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苯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鉴于化学学科的实验性和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师需在探究实验中来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中,教师首先准备了实验样品苯酚,提供蒸馏水、氢氧化钠溶剂、乙醇、碳酸钠溶剂、紫色石蕊溶液、溴水、三氯化铁溶液试剂,引导学生通过对样品的色、味、态进行观察,然后做水中和乙醇中的溶解性实验,并完成下列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液、毒性表格。当完成了对苯酚物理性质的探究后,鉴于结构决定性质,教师可用练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回顾醇和酚的概念及结构特点,同时指出酚和芳香醇、芳香醚互为同分异构体。再引导学生写出苯酚的结构式时预测苯酚的性质并以实验来验证,此时提出问题:“(1)下列两种化合物属于哪一类化合物?(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对苯酚的酸性实验可用实验方案表进行。接着以问题“苯酚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可否生成碳酸钠?如何用实验进行验证?”来引导学生对苯酚和碳酸的酸性做比较,从而得到苯酚的酸性性质。
  从上述的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在实验中以问题来引导,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进程,而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探究中逐渐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逐层提问,以问题的层次性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简而难,循序上升的过程,这就给教师以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时需按照由浅而深、由难而易,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
  同样是在“苯酚”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苯酚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容易发生”,教师首先让学生以探究实验来了解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把苯酚溶液逐滴加入到溴水中直到过量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结合苯酚酸性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很容易得到“开始看不到白色沉淀,而当溴水过量时就产生了白色沉淀”的结论。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苯酚发生苯环的取代反应,羟基邻位和对位的氢原子较容易被取代,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写出上述实验的反应方程式,将其与苯与溴的反应相对比,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在问题的层次性设计上,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紧扣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打断,从而无法实现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从难易程度上看,如果问题太简单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太难则容易让学生受挫,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为此,教师就需以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学生认知规律来逐层展开问题,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解决中豁然开朗。
  三、注重过程,以解决问题来带动知识体系的构建。
  很多教师喜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而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则不太注重引导。实质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从而在探究中不断形成知识链,促进技能的提高。
  如在“电解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电解原理,并培养学生电解实验能力,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某同学想以电解法根据电极上的析出物质来验证阿伏伽德罗常数值而设计了实验,实验中用直流电电解氯化铜溶液,电流强度为IA,通电时间为ts后,精确测得某电极上析出的铜的质量为mg。(实验如图一)问:
  图一
  1.如何根据实验目的来进行正确的仪器连接?试验中的电路电流方向如何?
  2.B极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怎么书写?G试管中淀粉KI溶液变化的现象怎样?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3.要准确地测定电极上析出铜的质量,实验步骤如何安排?
  4.如果电子的电量为1.6×10■C,那么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表达式如何?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很容易将电解CuCl■(aq)的反应误写为:Cu■+2Cl■=Cu+Cl■↑,此时教师就应用问题来进行引导。如提问:Cl■具有什么特点?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进而得到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路中以“Cl■有毒”来考虑在装置G中进行处理,并注意相应的干扰条件。于是,根据B极上的电极反应2Cl■-2e■=Cl■↑来推导出B极上流出电子,电子进入直流电源的正极(F极),从而得到正确的仪器连接方法。同样在问题4中,可先求得电量(Q=IA×ts=ItC),再由此来求出通过的电子数(N(e■)=■=■),找到物质的量(n(e■)=■÷N■=■),根据电子个数和Cu的关系(Cu■+2e■====Cu)来求得Cu的质量(■=■×■)。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并不缺乏探究的兴趣,往往是在探究中遇到困难后无法获得引导而停止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提出问题的技巧,还要善于通过问题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方法的指引来带动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推荐访问:带领 走进 化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