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本与教育市场行为|什么是人力资本

  摘 要 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而形成的劳动者的高能素质,是一种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内生性要素。因此,增加人力资本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势必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教育产业,在优化教育生产结构,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上见成效。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教育产业 战略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探讨美国经济增长中总产出的增长比要素投入的增长更快的根源时,发现人们为提高技能和掌握知识广泛利用空闲时间,对教育、保健、在职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要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根据费希尔资本概念的内涵,将这些要素定义为“人力资本”,认为他们是一种可以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或投资结果。1962年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刊载“对人的投资”。接着1964年贝尔出版了《人力资本》一书,建立一套关于人力资本形成及分析教育与训练投资回报率的理论。自此以后,把人的知识、技能、健康及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人的精神能量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存量,即可以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增长的一个源泉的认识得到了普遍认同,并主导了教育经济学研究,对劳动力市场分析、工资决定及其他经济学分支产生重要影响。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征:
  (一)人力资本不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罗森认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个人”这和物质资本不同,物质资本的所有权,既可属于个人,也可属于家庭、社会或国家,但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并不能与其载体分割,因而其所有权也只能属于其载体。
  (二)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在进行这些投资时,会遇到重要的私人与公共选择问题。从人力资本中获得的私人回报是激励家庭与个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而社会回报则是激励公共投资的动力。
  (三)人力资本是不可见的,能够观察到的只是人力资本的效果。这种效果包括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类。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大多数是从学校正规教育、在职训练、工作经验、健康状态及其他各种有用的信息,对个体及其家庭的经济生产率、收入、福利等的内部影响中了解到的。如受教育多的工人生产率与收入较高,也能获得更多其他非经济性收益。但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内部效应,而且还具有外部效应,如受教育多的工人能提高其他人的生产能力。外部效应对经济增长也有相当的积极影响。洛克斯认为,在人力资本高度发展的环境中各个技能层次上的人的生产率会更高。人力资本不但会强化劳动力的生产率,它还强化物质资本的生产率。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种人类团体的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在物质资本过程中是不存在的”。
  二、教育市场行为需要遵循人力资本运营规律
  人力资本运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劳动者高能素质的投资经营和对劳动力素质的配置使用,而实现经济增长和收益增加,进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
  (一)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应成正比。
  根据2010年社会调查,每个家庭培养子女到大学毕业需要140081。其中,幼儿园阶段占总花费的19.7%;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总花费的20.9%;高中和大学阶段花费占总花费的59.4%。如果培养到中专技校毕业15年累计需要教育费用68640元。调查显示,有54.1%学生家长认为目前教育收费偏高,换句话说,是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太高。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当然希望将人力资本投入市场之后,能够获得回报。然而,现今众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寒窗苦读数十年,花去数万元学费,还得在家待业,投资回报遥遥无期甚至无法收回,致使部分投资者对教育产业丧失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体现出教育市场行为是一种低效率的、高风险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出现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如果单纯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讲,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角色没有明确转变,意识不到学生付出了教育经费就应该获得相应质量的教育服务或者说由于学生与学校力量对比的差异,学生无法争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学校作为“人才制造”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或者说不符合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广大投资者家长或学生本人,由于自身掌握的信息有限及自身决策能力的限制,可能并不清楚自身的条件是否适合攻读自己选择的学校或专业,也不可能准确的预测毕业以后自身可能的就业情况如何。因此,教育必须遵循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应成正比的规律,努力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困境,调整教育管理模式、发展模式、运行模式,取得更多人的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发挥良好效益。
  (二)人力资本运营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以确保教育产业在合乎教育规律与市场需求双重条件下健康发展。
  与大量投入巨额教育经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无法就业的现状相对比的是,近年以来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缺工荒”:既缺少技能要求不高的普通工人,更缺少制造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外务工人员收入水平低下及工作条件恶劣以及“三农”问题引起重视及改善,导致农民工的回乡回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80年代以后出生人口的减少;外资及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大了对用工的需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观念的限制,对投资培训熟练工人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招聘工人都希望招聘年轻工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就是大量适龄青年由于教育盲目扩招而进入了高等院校,致使高等院校学生难以就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减少,技术性工人缺乏。
  教育有多重功能,但就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而言,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需要转变观念,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支撑、服务于这一转变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真正发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三)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资需要投资者与需要者共同努力。劳动者通过对自身能力素质进行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便形成了。于是,劳动者便由人力资本生产的投资者转变成了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然而,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的所有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他必然要将这种能力素质转让给需要者,进入最终产品(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人力资本的需要者会选择所需人力资本投入生产经营,从劳动者身上赚取收益。于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需要者之间就会围绕人力资本的等价转让和有效运用而产生一系列经营性的关系。人力资本的开发、投资和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者想要获取更多收益,他必须配合、支持甚至投资劳动者,让其学习深造,产生更大的价值。这里既有双方在市场上的平等交易关系,也有生产中的指挥隶属关系。如何协调好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以取得双方最大效益,关键在于教育要遵循市场行为,因为人力资本的生产是人力资本使用并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三、围绕提高教育投资效果,选择教育市场行为战略
  教育市场行为是一种现代经济现象。因此,必须遵循人力资本运营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围绕提高教育投资效果来制定教育市场行为战略。
  (一)给予劳动者充分自由选择权是形成教育市场的制度条件。
  人力资本是凝固在人体内的,天然属于个人,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人控制这种资本的启动和利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就是劳动者本身。所以,必须确立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的产权,即劳动者以一个独立利益主体的资格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行使所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具体而言,这种产权包括劳动者具有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和地方流动就业的权力;具有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而自主定价转让某些特殊技能的权力;具有按照人力资本价值获得合法收益的权力;具有依法保护其拥有的人力资本不受侵犯的权力等。以上这些权力,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限制。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形成教育产业的市场需求。在现阶段,人力资本之所以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除了人力资本是“附属”在人体身上这个因素外,还因为人力资本是由劳动者自己的投资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遵循市场规律的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结构的合理化。
  合理的教育结构是取得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教育结构越合理,为社会经济部门培养和输送的人才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就越大。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教育结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即初等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要适当;二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要与经济的部门结构相适应。无论是对社会还对个人,初等教育的回报率都是最高的,因此,为了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需要加强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但是中国执行的“科教兴国”战略却是以发展高等型教育为基础,从而导致了初等教育投资严重偏低。仅从生均经费来看,中国每位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小学生的57倍和20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比例偏低,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普及义务教育的速度,另一方面现在地分散教育投资体制,造成了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教育投资的严重不足,解决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就第一方面而言,一是需要增加政府教育预算支出,从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二是国家应该将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在提高全民素质上下功夫。高等教育的发展则通过提高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和利用率来实现。
  (三)缩短培养周期,是提高教育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劳动者还是教育生产部门,对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都是一种预付资本。而预付资本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减少占用时间,加快周转循环,方能最大的增值。在这里,对于劳动者而言,获得同样的高能素质,如果所用的脱产学习时间缩短,那么所需费用就会相应减少,能够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收获。而对于教育生产部门来说,培养人力资本的周期缩短,那么在同一时期用同一规模的教育设施,就可培养出更多的高能素质劳动者,单位成本降低,净收入增多。所以,对于脱产连续性的教育,在保证质量标准即“知识与技能标准分”的前提下,通过全面的教育改革,缩短培养周期,这确实是提高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茂松.论人力资本与教育产业化战略[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2]孔祥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邱雅.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中国统计,2008.
  [4]李跃.徐小婷.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J].外企业家,2010.
  [5]朱红,朱敬,王素荣.教育产业化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问题,2007.

推荐访问:人力资本 市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