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驻村第一书记心得感想六篇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开乡村振兴局面提供干部人才支持作出了具体安排。基层是砥砺党性、锤炼本领的“大熔炉”,更是彰显担当、诠释初心的“大考场”,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做到“驻村”更“驻心”、“做事”更“做实”,用心书写时代答卷,用力奔赴时代征程。…小编为您整理了《选好驻村第一书记心得感想六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驻村干部 擦亮“深入一线”的底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下一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推进“三农”工作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干部的职责任务,聚焦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方面。驻村干部要明确目标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深入基层党组织,以爱国爱党的精神凝聚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农村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散”字,农民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缺少利益纽带和情感纽带,坚持党管农村、夯实基层组织是应对“散”的良方。驻村干部深入基层组织,要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引导农村党员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情感上信赖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与村“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深入田间地头,以求真务实的韧劲干事创业。《意见》指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主要从省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他们中,或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土专家”,或有在涉农方面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田秀才”。有人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那才叫真本事。”驻村干部要结合自身优势,牢牢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为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帮助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要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对优势劣势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不可简单粗暴地复制其他村的特色产业,要结合派驻村的优势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推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深入群众百姓,以雪中送炭的真情问需于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大到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小到违法建设、劳动纠纷、邻里矛盾,都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驻村干部要推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时常走访群众,了解群众之间产生矛盾的“症结”,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找到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痛点”,真正与群众“心连心”;
推动落实对困难人群的关爱服务,做好常态化监测和精准帮扶,经常嘘寒问暖,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驻村干部 收拾“行囊”再出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总体要求、范围、选人用人把关、职责任务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当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我国全面进入乡村振兴新的历史阶段,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每一名驻村干部的神圣职责,驻村干部要收拾好“行囊”继续出发,踏上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

  “行囊”里要放好“帮扶包”和“监测表”,既要保证“摘帽不摘帮扶”,又要常态化检测和精准帮扶。“帮扶包”是脱贫攻坚事业的最好见证,装着困难群众的“脱贫日记”,“帮扶包”里一条条帮扶记录勾勒出八年来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巨大投入和强力举措,记载着帮扶责任人对困难群众一点一滴最无私的爱。新派驻村干部要把“帮扶包”作为了解帮扶政策和困难群众基本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做到有效衔接,确保“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帮扶”。虽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胜利,但重点乡村情况复杂特殊,形势依然严峻,脱贫困难群众容易出现返贫。因此,驻村干部不仅要把困难群众“送上马”,扶一程,更要备好“检测表”,做好常态化检测,记载好易返贫的群众,理清楚返贫根源,与村、镇干部一道,切实把困难群众的问题解决好,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

  “行囊”里要有“三种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需要“能力”“魄力”,又需要“体力”。党中央在选派驻村干部方面经过了深思熟虑,做出了长远安排,《意见》中强调要严格人选把关,并且多次要求“党员”“优秀”作为优先选拔的条件。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驻村干部没有真才实学,手里没有“金刚钻”,就做不好群众工作,乡村振兴更无从谈起。因此,驻村干部选拔要综合考量、派优派强,确保选派力量发挥最大效能。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驻村干部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魄力。此外,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推进乡村振兴事业需要承前,更要启后,工作量、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事业,不仅考验工作能力和魄力,而且考验体力,驻村干部要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准备。

  “行囊”里要制定好“任务清单”,根据任务要求,既要保证从实际出发又要找准职责定位。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坚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果要经得起人民和实践的检验。同样,对于乡村振兴事业,检验标准还是要落实到广大群众身上,看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否显著提升,是否过上了美好生活。因此,广大驻村干部要制定好“任务清单”,规划好“时间表”“路线图”,既要目光长远,学习典型乡村振兴案例,又要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产业兴才能乡村兴”,要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人才、区位等优势,全力推进产业项目,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同村“两委”班子一道,解决好群众的后顾之忧,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尽己所能装满群众的“钱袋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基层这片广阔天地已俨然成为民族复兴事业的主战场,广大驻村干部要发扬好“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奋进血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立新功、务佳绩,创造属于这一代驻村人的“乡村振兴精神”,不辜负党和人民给予的厚望。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驻村干部 驻村要做到“三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驻村干部处于基层一线的关键位置,在工作中是否真正用心用力用情,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广大驻村干部要做到“驻身”“驻心”“驻责”,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村干部”。

  以村为家,驻村更“驻身”。驻村干部要将农村作为自己的家,将群众作为自己的亲人。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他吃住都与群众在一起,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锤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也涵养了为民谋福的信念和抱负。驻村干部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和克服基层环境的艰苦,切忌将驻村经历作为“镀金”捷径,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神龙见首不见尾”,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怀着对农村事业的无限热爱,主动融入农村、融入群众。

  以民为亲,驻村更“驻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驻村干部不仅要“身”入农村更要“心”入农村,要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工作守则和行为准则,常到群众家中唠唠嗑,多到田间挥挥锄,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学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切实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留下“影子”,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带领广大群众一起攻坚克难,振兴乡村。

  以号为令,驻村更“驻责”。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涉及面更广,标准、要求、质量都更高,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驻村干部要主动学习、吃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三农”政策,准确把握“三农形势”,持续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乡村善治、发展乡村产业上出思路、寻对策、觅良方。要主动担责、勇挑重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实实在在“甩开膀子”,为群众栽好“摇钱树”、养好“下蛋鸡”,筑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修好通向群众的“致富路”。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驻村干部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胸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就一定能与人民群众用汗水和奋斗浇灌出乡村振兴之花。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驻村干部:请用好这三件“作战法宝”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乡村振兴正当时,战鼓催征斗志昂。在此,为出征的驻村干部们精心备好三件“法宝”,助力作战取得胜利、再立新功。

  戴上思想的“紧箍咒”,提升认识担使命。思想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脱贫攻坚决战后,部分干部经过长时间奋战身心上感到有点疲惫,出现想“歇一歇脚”“松一松气”的麻痹思想;
部分新选派的干部担心到村开展驻村工作后,与单位沟通交流少,会被“边缘化”。因此,需加强驻村工作队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开展好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激励担当作为,增强思想斗志和行动自觉,打消思想顾虑,轻装上阵,带着热情和感情驻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根基层,主动担当,不辱使命。

  用好技能的“金箍棒”,带民致富展作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学习是最有效的成长途径,乡村振兴是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模型可复制的。面对新任务,需加强驻村干部的学习培训,让其在真学中提升政治能力,在乐学中提升服务本领,在善学中提升修养,在活学中提高带富能力,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练就甄别事非曲直的“火眼金睛”,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好专题业务和技能培训,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干部作战本领和技能,在乡村振兴展现新作为,用好技能的“金箍棒”,“点”出思路,“变”出新路,“施展”绝技,带领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驾好作风的“筋斗云”,有畏有为提质效。严管厚爱并重,激励约束结合,方能有畏又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
既要合乎民心民意,又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要确保驻村工作取得质效,当对驻村干部的“群众口碑、作风评价、政治规矩、驻村成效、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严格捆绑考核,砌好干部考核的“五指山”,筛选出敢为有为的优秀干部。对驻村干部自身而,当加强自我淬炼,驾好硬作风这朵“筋斗云”越过“五指山”,成为经得起考验、有畏有为的“好战士”。不仅要把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纪法、敬畏人民的规矩意识转化为忠诚于党、审慎用权、尽责履职和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还需警惕把严管当作不作为的“护身符”,以“敬畏”之名行“不为”之实,不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成就事业。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驻村工作队承担着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的使命,当接好“接力棒”,冲锋在前,接续谱写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篇。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驻村干部“真棒”

 

  一座座贫困堡垒的攻克、一道道发展难题的解决、一排排乡间小楼的拔起,无不凝聚着一群长期奋战在基层第一线、群众生活主战场,肩负使命、担起责任,只争朝夕、夙夜在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助力百姓共同迈向幸福美好生活的耕耘者——“驻村干部”。

  “驻村干部”是脱贫攻坚路上为民谋幸福的“斗士”。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传家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驻村干部“舍”小家,帮“大”家,告别妻儿、惜别父母,把“亏欠”埋心底,使命扛肩上。披星戴月、走村窜户是工作常态,灰头土脸、满身疲惫是生活写照。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兑现了不落“一村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驻村干部真的了不起,值得大家点个“赞”、拥个“抱”、敬个“礼”。

  “驻村干部”是接续乡村振兴帮民谋福祉的“战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驻村干部“5+2”“白+黑”,马不停蹄地把所有心思、所有努力、所有力量用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他们冲锋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奋战在群众生活第一线,为了不断增多的蓝天、不断延伸的绿道、不断向好的居住环境……心中只有一个念想,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利益出发,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发展之要,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把上级的部署要求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找准阻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逐一突破,强力推进,让乡村振兴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关键词:村干部,真棒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驻村干部当有“挑山工”精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要用心用情用力驻村干好工作,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驻村干部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种子选手”,使命如磐、重任在肩,犹须做好新时代的“挑山工”,顶烈日、攀险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走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程。

  “快活三里”不歇脚,挑起补短强弱的“苦担”。“创业难,守业更难。”历经八年披荆斩棘、八载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在眼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我们驻村干部的任务就轻了、责任就松了、担子就卸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留在“快活三里”赏风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反之,在“后脱贫时代”,驻村干部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既要补短板、强弱项,做好常态化监测和精准帮扶,巩固好脱贫战果;
又要添措施、想办法,建立促进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扶上马”更“送一程”。因此,驻村干部要发扬泰山“挑山工”吃苦耐劳的精神,沉下心、吃得了苦,扛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不在“快活三里”久留的清醒,做到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

  “十八盘”不退缩,挑起创新激活的“重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站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时代坐标上,战场形势已从单纯的脱贫攻坚转向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处于“后脱贫时代”与“前振兴征程”的过渡。在这个阶段,驻村干部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防止已脱贫户返贫和巩固脱贫成效,更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脱贫成效,如何借势脱贫攻坚打下的好基础、好环境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群众增收致富。这些都需要驻村干部扛起重担,创新探索发展振兴的有效路径,激活主动应变求变的内生动力。

  “悬崖峭壁”不惧怕,挑起攻坚破难的“险担”。“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在国际形势愈发波谲云诡、周边环境更加复杂敏感、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基层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也前所未有,目之所及尽是悬崖峭壁、高山险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非常时期需非常之力,作为驻村干部,大多身处艰苦环境、干在吃劲岗位,更要不畏披荆斩棘,不惧山高路陡,用“钉钉子”的精神、“一颗汗珠摔八瓣”的奋斗姿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作风,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善于攻坚,真真正正把脱贫成效巩固好、把产业经济发展好、把乡村振兴推进好,才能不负时代重任,攀上振兴高峰,领略无限风光。



快捷搜索:选好  管好  用好  驻村第一书记  工作队心得  

推荐访问:选好 感想 心得 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