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现实主义_软现实主义的缘起

     谭天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任《美术学报》副主编、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油画学会副主席。
  
  软现实主义首先是受“软实力”这个词的启发,“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的,指的是一种文化与文明,如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文化,主要是指一种精神观念。与此相对应的是“硬实力”,主要指经济、军事等,是物质的东西。美国为什么会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就是因为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软实力。说明“软”是非常有力量的。
  一直关注和研究近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我的态度是认可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家对中国艺术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但我们还需要在认可的基础上做一些事情。在做“毛思想美术”研究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毛思想美术”和“当代艺术”?于是把“软”字借用过来,把宏大叙事的那种革命现实主义艺术都称之为硬现实主义,那么软现实主义就可能是对革命现实主义的超越。2007年广东省文联主办一次大型文艺理论研讨会,我在会上做了《从革命现实主义到软现实主义》的发言,对新中国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主流视觉艺术形态做了整体比较。(详见《从革命现实主义到软现实主义》)
  软现实主义的提出,不仅仅是针对革命现实主义的。我们做的是很当下、很边缘的事情,这个是我们的基点,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如果我们是站在否定的基础上,可能就没有前瞻性了。不否定当代艺术,只是觉得我们可能做得更好,新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大概六十年,当代艺术家的绝大部分作品或多或少都遵循批判现实主义的理念。只有去针对它才可能得到另外一个高度。
  不想回到主流艺术,又不愿意尾随当代艺术,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极力寻找新的道路。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判断,其实每一个人都想寻找新的道路,但是实际上走下去时,由于缺乏坐标判断,结果要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绝对的中间是没有的,有的话可能只是在哲学上存在,细分到具体的点上时,就会有偏差。
  谈到新的道路的问题,不禁要问,在这个所谓多元的世界,他是否真的存在?求新的道路是对的,每一个想创新的人,实际上都想离开这个或那个的原点, 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对比的状态,很多时候,人们至今没有摆脱国家意识形态造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一种文化大革命的思维模式。包括理论家也是如此,许多就是从文化大革命走过来的,开口闭口都是批判,而这种话语的来源其实就是文化大革命的话语方式,是“造反有理”精神的传承。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观点,都是不停地批判,而我们不批判又会怎么样呢?过去的理论认为要大破才能大立,而我的观点是不大破也同样可以大立。为什么要去破你呢?为什么非要去批判呢?立起来就行了。这就是后来软现实主义觉得可以超越的地方,由于现实很黑暗,所以一些批评家都认为艺术是需要批判的,都需要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成为所有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都必须具备的。现在的情况就是,“不批判”成了软现实主义的最开始的理论基点。软现实主义有两种超越,一种是软现实主义对前三十年革命现实主义的超越,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近三十年来当代艺术的超越。像政治波普这些艺术对过去的革命现实主义现实采取的是一种反批判的态度,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所以软现实主义也是对当代艺术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超越。
  到此时,可以明确一些东西了。第一:软现实主义是当下的,而不是当代的;第二:软现实主义是不批判的,也不是反批判,因为反批判也是一种批判。我们要坚持这一点:我们连反批判都不想,批判和反批判都跟我们没关系。
  从事美术史的研究也要研究社会心态转变在美术上的反应。对于所要研究的,要首先明确一种心态,我们的国家是处于一种上升壮大的趋势之中,我们自己对于所从事的东西就必须要有充分的底气和自信,对于过去整个弱势的心态来一个大的反转。
  这样就引发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下的这种语境之中,在我们中国的各种实力已经在明显的伸展,我们的软实力正在急待赶上去的时候,我们的软现实主义的提出,依靠的不是中国文化的侵略性,而是建立在软实力的建设性基础上的。要在软实力方面走向世界,从而在文化意义上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文化本身就是我们的基础,在文字上和艺术的语言方面都是如此。我们出于天性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是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哲学思想背景之下的一种艺术的转换,是软现实主义这样一座新建筑的深厚坚实的基础。
  这种态度,实质上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道家的“无为”、是儒家的“仁”、和佛家的“善”这些中国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使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了一个起点。在真善美这三个品质里面,我们既不讲究真,也不讲究美,但讲究的是处于中间的这个善。软现实主义的绘画的倾向:在写实的边缘,在抽象的边缘,在表现的边缘。我们选择了“无为”作为我们观念中的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善意的去对待一切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去批判,也不去争高低,也不去想那种方法好与不好,抽象的、写实的、表现的都没问题,也就是处在当代的边缘。
  当下的一些艺术现象,再用过去的术语来阐释总觉得不到位。概念和术语很重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很多现象是被遮蔽的,如果没有好的概念、术语和命名,有些现象没办法得到有效阐释。当理论思考与绘画实践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出现灵感的火花,具体的一个契机是,我在看赵峥嵘的画时,想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形容他的画,他的画不是写实的、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表现的,突然想到“软现实”这个词,豁然开朗,觉得很符合他的状态。后来再看到罗奇的画,也有相同的艺术理念,印证了我对当下艺术的思考和判断。至此,我觉得软现实主义的艺术理论可以落实和催生成为一个绘画艺术流派。任何一种艺术理论一旦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并且能产生艺术实践的成果,说明有它的必然性。提出软现实主义只不过是发现、概括并命名,我不能创造思潮,思潮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软现实主义的产生也是符合这种规律的。
  
  相关链接:软现实主义绘画
  狭义的软现实主义是一种绘画艺术流派,可单独称之为软现实主义绘画。
  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不是写实的,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表现的,而是这三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程度混合。其绘画艺术表现的主题主要是不具备批判意识,来自社会底层各类现实现象。通过艺术家虚拟的情景,创造出艺术的虚像,追求艺术的虚境。
  软现实主义绘画的倡导者为青年艺术家赵峥嵘和罗奇。参与活动的还有8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年艺术家。他们以广义的软现实主义的艺术理论为基础,结合艺术家个人艺术兴趣,自由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创造。
  
  “软”的当代性
  □谭天
  “软”字自古有之,繁体字为“�”。“软”与“硬”相对,都归于形容词一类,有时可作动词用,例如“软化”。
  古时用“软”字,多表现为风花雪月,柔婉软弱的情与事,软语、软风、软缎、软和、软绵绵之类即是。
  进入当代,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有关电子数字的信息和产品越来越多,以“软”命名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软盘、软件、软片、软驱、软包装等等。“软”字所形容的东西通过电子数字,由物质形象转化为精神象征,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的新组合词不断出现。例如:软实力、软环境、软资源、软武器、软着陆、软广告、软契约、软计算、软移动、软毒品、软刀子、软暴力、软幽默、软国家机器等等。从这些用“软”字所形容的东西来考察。当代“软”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娱乐、消遣、轻松、孱弱,并不是弱不禁风,软得淫糜,软得下贱、弱得庸俗。细细品味,读者反而会从这些“软”的组词中,感受到一种隐藏的,抽象的力量,这种软力量无声、无息、无形、潜移默化具有极强的精神冲击力。事物变“软”了,但对人的影响并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
  感受到时代精神生命的呼吸,艺术理论家提出“软现实主义”,这是第一次用“软”来定名一种艺术理论。具有鲜明的当代性。
  软现实主义是一种解读现实世界的艺术学说,是关于“软现实”的主义,而不是软的“现实主义”。是对主流艺术中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当代艺术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超越。软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艺术流派的总称,软现实主义绘画是其代表。软现实主义有独特的精神实质,其核心理念是“不批判的建构”。而“不妥协”、“不逃避”、“不代表”是支撑软现实主义的精神品格。软现实主义有独特的实践路线,其核心方式是“软化后的融合”。以个性软化共性、以物本软化人本、以公德软化私德,以精神软化物质、以文化软化科技、以东方软化西方,是软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纲领。软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形态,其理想是以艺术代意识形态。超越政治、宗教、国家、民族等意识形态,成为全人类认同的、和平的、平等的交往方式和生态。

推荐访问:现实主义 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