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性


  摘要: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提问;科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问题本身的要求
  (一)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二)思维性
  教学就是要把学生越教越聪明,即让课堂充满智慧,让学生更有智慧。因此,问题的“思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里顺便强调一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不仅仅是“言语训练”,还应当包括“思维训练”,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很显然,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或测验中,过度地强调了前两个类别,即知识(记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涉及思维更为复杂的后四类的培育。我们教材上的问题经常就是“知识类问题”。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课文后第四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看似“分析性問题”,但却是一个“知识类问题”,因为学生只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就不难找到答案(这实际上是一个“事实性问题”,思维价值很小)。我们可以将其转化成“评价类问题”:你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哪一个在使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方面最为重要?虽然答案是多元的(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三)互动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竭的动力,即要具有“互动性”,要能引发学生的对话、研讨与合作。因此,能否引发学生的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以集体讨论、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就成为衡量问题是否具有互动性的主要标准。
  如笔者听过多节《乌鸦喝水》这一经典课文的教学,所有任教教师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思考或形式上的讨论,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是,如果学生能自由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乌鸦喝不着水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会如何处置?恐怕大多数教师都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
  二、提问的要求
  鉴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
  一是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有的甚至在阅读面前还没有学会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
  二是提问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的。除了问题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当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外,“提问词”也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像“识别课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所基于的主观假设”(针对某篇论述文所用的提问词)、“什么样的价值可能激发
  三、提问后候答处理
  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答案给予评价和总结。学生作出的正确回答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尤其是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表扬。适时的表扬可使学生有成就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课堂提问的参与性。教师的肯定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提问本身还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然而对回答不对或不全对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及时调整、给予适当的引导暗示、帮助,以达到改正学生错误的效果。如果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一种知而不敢答了。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在课前认真准备,课上灵活运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白金生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9

推荐访问:艺术性 提问 课堂 教师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