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姹紫嫣红开遍_笑看姹紫嫣红开遍,独留

  本届评奖之初评,始于2011年9月14日紫蓬山堰湾山庄,终评于2011年12月13日省气象局华云宾馆。评奖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导向性、公正性、权威性,尊重文学创作规律,真正做到“作品面前人人平等”,严把政治关,经过五轮实名制投票,最终产生16部获奖作品。
  与往届相比,评委也有变化:更趋向年轻化,女性评委增多。针对文体的多元,评委也定向而生。从创作实践和理论研讨两端考虑,评委也就有了各种角色:官员、作家、教授、编审、研究员、记者……当然,他们首先得有一颗懂文学、爱作者、善评断的公正之心。
  申报89部作品,初评入选24部,终评为16部。其中因丛书号一事而起波折,致使多部作品未能参评,因而出现诗歌流评之现象。不少评委为之惋惜,因而建议日后修改评奖细则,以使更多年轻作者的优秀作品获得参评机会。
  评奖中,自有“宽严”之说。持“宽”者认为要用足政策,鼓励创作;持“严”者认为与强省和全国比,尚缺乏思想深度、文本独特的作品,应坚持文学性、高端性。众说纷纭实属正常,其为过程;九九归一,异中求同,方是结果。
  总之,规则在握,有依有据;领导严谨,亲劳胼胝;评委勤勉,追求大公;组织细致,舒人心怀。终使评奖顺风顺水,顺意顺心。
  从本届获奖作品来看,首先,作家创作的视野更加开阔独到。他们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和特长来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体裁,而尤重新题材领域的尝试与开发。本届长篇小说的创作可谓独领风骚、成绩斐然。就题材而言,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既有展现徽商百年来艰苦创业、经商济世壮丽画卷的;又有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沧桑巨变的。既有正面反映国民党将士抗击日军的;又有直面当前农村留守人群的生存状态的。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说:“长篇小说的灵活框子可以把全部知识的总和都包容进来。”选择写长篇的作家正是思想、艺术、知识、经验的积累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作家。长篇小说的创作成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标志着作家的成熟。29部长篇参评和其中的7部获奖,足可见我省文学矿藏之丰厚。
  其次,作家创作的手法更加自由丰富。从小说创作来看,现实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领略了西方文学思潮的西风东渐,经历了“文革”后文坛各种文学思潮流变的耳濡目染,许多作家照旧视现实主义创作为圭臬。他们看重故事的铺陈、情节的架构、人物的塑造、个性的刻画、细节的运用以及着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恩格斯语)。这是中国的文学土壤、文学传统、文学受众、文学审美使然。但改革开放毕竟30余年已过,创作的枷锁与束缚已力量渐弱,代之以作家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飞翔。而现代主义的布局与叙事手法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在作品中。对文本更加文学性的华丽追求,已令作家趋之若鹜。50、60后的作家刚刚“红了樱桃”,70、80后的作家又“绿了芭蕉”(蒋竹山词)。尤其是刚踏上作家园地的80后,似乎已不讲究章法,直把生命的体验化作内容,而将生命的激情凝成形式。
  而散文创作已不再着眼于宏大叙事抑或私密叙述,而重在情感的真实和感悟的睿智。对灵山秀水的彩绘,对历史事件的钩沉,对古代名人的臧否,对域外风情的采撷,对过往岁月的反顾……都写得一片斑斓、灵气飞动。让千山万水说话,让历史老人开腔,实乃作家之话语。
  另外,作家创作的积淀更加持久厚重。作家们越来越懂得创作积累的重要。有的足迹几乎跨越半个中国,有的则在一个地区反复盘桓,有的精心收存史料多少载恒心不渝……他们既是创作上的有心人,又是开垦处女地的拓荒者。有的处女作即获成功,看似偶然,实为苦心积蓄、妙手偶得之必然。
  还有,创作的阵容更加扩展年轻。文学创作无断代。“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便工。”(赵翼语)是指国乱年代,而今时逢国昌,更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0、70后的作家已成我省创作的中坚,更有80后的才男俊女们踊跃进入文学创作的各个行当。“泥龙竹马,儿童之乐也;翠羽珠宝,妇人之乐也;激流勇退,后来有人,士大夫之乐也。”(袁枚语)我们将为后来者的壮丽起飞而喜悦。
  总之,我省文学创作的前景更加令人期待。尽管大家盼望能有震古铄今的作品出现,尽管大家期许能有一个典型人物或者一篇美文得以留传,尽管大家为诗歌的空白而遗憾……但诚如一位评委所言“作品有亮点,创作有新人”。有亮点就会有收获的希望,有新人就会有星汉灿烂的明天。
  获奖的16部作品中,包含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传记文学、儿童文学多种文体。计有一等奖2部;二等奖5部;三等奖9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让我们走近我省获奖作家及其获奖作品,你会看到:这里正姹紫嫣红开遍。
  
  一等奖:《沈小品的幸福憧憬》(长篇小说)
  作者:何世华
  这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农村青少年成长史的较成功的作品。以沈小品为代表的一群从小学升至初中的孩子们,他们是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儿,所以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的气息。他们是闭塞落后的山区孩子,和条件较优越的城市青少年比,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苦难而不公的。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又都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畸形的成长是人类对于他们爱的多重缺失的必然结果。如若“三农”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如果社会文明的脚步还不能震响这块古老而愚昧的土地,那么繁衍不止的一代代人,就永远会像那放羊的孩子:放羊、娶妻、生子,子又放羊、娶妻、生子……
  作者善于组织情节,尤擅长细节的刻画,于是笔下的人物便有了灵动,沈小品一家三口都写得栩栩如生。而对沈小品的塑造之成功,更在于写出了他的内质及其变化。对语言的驾驭似乎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境地。而以气球贯穿全文,具有强烈的象征寓意:气球的脱手飞走似乎象征着希望的破灭;而抓住了气球也就抓住了生活和人生的希望。遗憾的是气球作为从始至终的意象与道具,却忽略了口吹的气球不能飘飞的事实,成为硬伤。
  
  一等奖:《新安家族》(长篇小说)
  作者:季 宇
  作品以清末民初徽州地区汪、许、鲍三大家族为代表,努力从历史的尘埃中再现当年徽商滥觞、发展、壮大的过程。全书架构庞大,线条繁复。作者善于编织故事,精心组织情节,匠心独运,将50余位有名有姓、有言有行的角色,用一张结构之网笼罩,使其相互纠葛、往来穿梭、各占其位、各得其所。人物众多,进退有序,情节错综,从容开阖。叙事舒缓有致,尤注意节奏,不少段落都写得较为精彩。主人公程天送是作者努力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苦难身世,多舛人生,从山区走出,到外界磨练,终变小我为大我。经过苦心打磨和多重塑造,显得更为饱满与厚重。关于徽商方面的知识散见书中,一览无遗,给人以知识和趣味的品赏与愉悦。
  如此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在我省作家中,是继熊尚志先生的《南唐后主》之后的又一硕果。作者为创作过程和前期积累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已非他人所能体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笔墨过多地集中在三家的情仇恩怨上,客观地影响和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向度。
  
  二等奖:《王洛宾》(传记文学)
  作者:言行一、王海成
  王洛宾是一个值得好好一写的人。他是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西部民歌收集、整理、创作、开发的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歌者,一个饱受国共两党政治折磨、历尽人生大苦大难虽九死而不悔的人,一个视音乐为宗教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
  作品以王洛宾一生主要音乐作品的诞生为主线,而以事牵人,以人推事,写出了王洛宾的一生,不少地方都写得颇为感人。由于作者之一是王洛宾的小儿子,所以照片、手稿的真实丰富为全书锦上添花。
  但是读后感到,王洛宾的形象却未能像他的歌声、他的作品一样飞扬传播开来,也许因为:未能充分展现王洛宾的个性。虽用尽曲笔,但仍有讳笔。国共两党使其饱受牢狱之苦,背后的文章却做“真事隐”。和三毛其实是真心相爱,三毛更是神经兮兮,不顾一切。但作品却以传统之笔作传统诠释,使得两个天才之人的神圣之爱跌入世俗和平庸的尘埃。
  
  二等奖:《陌上桑》(中篇小说)
  作者:孔 阳
  小说的背景放在上世纪60年代初,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实为人祸)后,在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作品以细腻、递进、对比的叙事,描写了“责任田”推行初始、之中、收回三个阶段中,广大农民的疑惑、喜悦、愤懑之情。
  以寡妇陈九苫为中心,精心设置了她与三个男人的关系:1、与上级派任的张建设(时任大队书记),心灵之爱却永难抵达,却成为世俗绯闻及构陷张之罪的因素之一。2、与生产队长陈益发,无爱无欲,却遭强奸,作为小猎物,终难逃卑劣猎手魔掌,并从此连遭诬陷。3、与淮北流落男人李中保,无爱可言,为诚所感。当人生厄运到来之际,方完成一次肉欲的结合。生理上是完善的,心灵上却是残缺的,因为现实给这个女人的选择和机会都微乎其微。沿着这三条隐形的男女线索的展开,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逐渐凸现:张建设的一心为农民、大是大非面前永不迷失,正直、机敏、清白、内敛。陈益发的小人心机、走狗面目、自私、卑琐、罪犯的心理与举止。李中保的厚道、容忍、平凡等等。而女主人公陈九苫的出贫寒而自尊,遭不测而从容,遇险境而倔强,被暗算而坚挺,已非古代“陌上桑”所能比拟。
  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在那个年代尚未出生,但从容写来,再现历史,重温一段逐渐遗忘了的“中国经验”,画面真实,人物可信。可见作者虚构、概括、再造的天才。
  
  二等奖:《萍踪浪迹几度秋》(散文集)
  作者:黄新德
  交往中的黄新德先生是一位喜谈、健谈、爽谈、趣谈的人,但变语言为文字可谓一变;从表演艺术家到作家又是一变。
  谈个人从艺踪迹,叙黄梅发展历史,忆老师(王少舫为主)艺术形象,描搭档(马兰为主)黄金岁月,写黄梅代代佳人才子。说真话,抒真情,一清见底,无丝毫浑浊龌龊之气。
  探讨黄梅艺术,独吐一家心声,人从中来,理从行来,宛若清言在耳,倩影身环。无人替代,无法替代,这是唯一。这是黄新德的真正的黄之“心得”。具有独到的文献价值。
  
  二等奖:《老板娘》(长篇小说)
  作者:郭明辉
  作者可以说把老板娘(后来又称老板的娘)李玉芝写活了。写得真实、写得丰满,写得厚重,写得善良。写得既善解人意,又善解风情;写得既鹤立鸡群,又无可奈何……
  作品将女主人公放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时代大背景下,从一个20几岁年轻漂亮的守寡女人写到心宽体胖、阅透人生的半老徐娘。作品耍尽笔墨来写李玉芝的成长、成熟、渐老渐悟的人生过程,努力写出她在务农、养猪、经商、家庭、婚姻、性爱、生儿、育女诸多方面的平凡之中的不同寻常,大众之中的与众不同。作者在笔墨流动中写出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人物的变化,而这一切皆归因于时代的巨变给人带来的观念的变化。所以人们对老板娘身上所展现的一切都给予了时代的理解和宽容。
  作品以老板娘李玉芝为中心,设置人物,组织情节。由于小说叙事语言的成功运用,常常于家长里短的叙述中将读者引入一个又一个迷阵里。作者善于选取和运用细节,在完成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同时、罗永刚、冯家安、范三友、李玉兰乃至小燕子等也都呼之欲出。罗永刚的下场和冯家安的结局自有行文的逻辑使然,也是作者收尾的技巧及书生的宣判。而李玉芝最终回到冯家安身边,李玉芝善是善了,但离生活的真实却远了,这当然也是作者满含人性的理解馈赠。
  作家熊尚志曾经说过,写男欢女悦,道男女做爱,是小说中的味精,没有是不行的,多了也是不行的。如此看来,老板娘身上的味精是不是多了点呢?
  郭明辉是我省近年来出现的颇有灵气与悟性的小说家,先前创作以中篇为主。这部长篇的完成,可以看出作者近期创作的勤奋、刻苦与进步,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切的关注。
  
  二等奖:《留守》(长篇小说)
  作者:姚 岚
  “留守”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新的汉语词汇。它是处于大变革年代,中国农村多年板结的土壤发生了松动,青壮年男女(主要是男性)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寻求新的谋生之路,而在农村产生遗留的一种现象。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里的社会问题,关注的视野不仅仅在儿童,更注意到女人和老人。
  作品较集中地描写了代课女教师常翠萍及其好同学腊香两个家庭,他们原本平静的农村生活,因为外出和留守而发生了一系列非常的变化。留守在这里只是肉体躯壳的留存,而情感、道德的底线早已冲破,但有谁又能责难他们?因为少女总会怀春,青春的肉体岂能久久沉睡。结尾处作者让这群经历苦难和挫折的人立志办私学以自救,很显然开放的仅是理想之花而已。
  作者在题材的大筹划上似乎仍有欠缺。人物的刻画不少尚停在表象和浅层次上。大火虽能增加悲剧色彩,消除随行文而产生的矛盾,但就作品提供的铺垫和氛围,仍然有失真实。而作为男孩晓峰似乎也是作者让其早熟罢了。
  
  三等奖:《杀人有理》(长篇小说)
  作者:李国彬
  按照小说的分类,这就该叫侦探小说,全书共12章,也即12个侦探故事。分开来看,独立成篇,每一个又相当于一个中篇。但作者显然受外国侦探小说的影响与启迪,仿佛福尔摩斯和助手华生,仿佛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里的探长波罗,在《杀人有理》中就设计了3个贯穿全书、活动于每个章节中的人物,这就是探长欧阳席克、助手杜子尚以及作家身份出现的“我”。由于这3个人物的存在,作品在结构上就前后统一、连成一气。杀人者与被杀者虽每章不同,但这3个人物似乎都要面对。细心的读者更会注意到:作品的开篇“水竹草”中17岁的杀人犯瓜纽巧妙地逃脱,而在结尾的第12章“命犯桃花”中,瓜纽却以冉尔的名字和面貌出现,同样,她再一次有预感性地提前出逃。这个人物的前后出现,完成了作品的起承转合,同时增强了作品结构的严密性,同样也预示着作者下一部作品的埋伏与诞生。
  犯罪是社会矛盾以及人性自我堕落和毁灭的集中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品通过12个案例,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有官场风光的年子豪、蒲沅沅;这里有艰辛打工的农民工旱河、石榴、水响、陆文锦、韵韵;这里有年轻迷惘的知识分子许度、阿了、安培、乔莎、花语;这里有靠年龄、色相、吃着青春饭的周小雪、瓜纽;这里有在天堂和地狱间徘徊的私企业主邢国公等;这里还有生活在城市最底层但仍涉入命案的王皮匠、范长生、齐德武……这些芸芸众生构成了当代社会生活的群生图,他们的行为和活动乃至罪恶无不折射出社会的矛盾和焦点。
  作者并不仅仅在叙述一个个犯罪杀人侦破结案的故事,而是更着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对杀人者和被杀者的言论、行为,尤其是心理活动常常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描摹,直到连读者都认为杀人者该杀了,被杀者该被杀了,杀人真的有理了。因为在作者看来,被杀者往往更像魔鬼。作者是运用悬念、模拟、猜测、反复、颠覆、假设的巧手。
  作者特别关注小说语言的文学性,在形象性语言流畅优美的表达中,同时可见作者对当代信息的采撷、归纳、消化与运用。在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筹上也都独赋心机、时见精彩。
  总之,作品题材在我省尚属首例,拥有较广的读者群,值得充分肯定。而作为年轻的作者各方面当给以关注和扶持。
  
  三等奖:《流年错》(长篇小说)
  作者:张 静
  这是一部青春激情小说,已非老派作家能够写得出,并千方百计也完成不了的一部作品。作者是80后,表现的也是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80后一群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大学毕业以后一段象征性的短暂生活。
  作品使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这里的第一人称不但起到结构全文、助推情节的贯穿作用;更具有丰盈、明晰的形象性,是小说中活跃始终、一刻也不可或缺的一号角色。这是以张尘舞“我”为代表的一代80后的成长史,充满了天真烂漫、快乐无涯,又浸润着青涩、烦恼、痛苦、无奈。这是时代使然,是人物自身个性使然,它是触手可摸的、回首可视的,是小说中年轻人的青春记忆和回眸,也是他们对刚刚逝去的青春的哀挽、告别与祭奠。
  小说中的三女三男(小舞、阿千、小牛及王浩、马龙、宋从限)个性独特,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众星摇散,或亡或离,或走或留,或杳无音讯,或去国离乡,爱情终以大悲剧或小凄凉收场,都给人留下合情合理、难以忘怀的印象。
  但作品直线叙述、瓶颈过长。从孩提时代写起,让人读来困乏,只是越写越精彩,多少有点“亡羊补牢”之功效。总感剪裁上尚有问题,诸如,过多雷同式地无情节进展地写聚会,倒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好。而“小舞”、“阿千”的女性形象让人感到还是有些“过”、有些“同”,只不过作者的聪明在于:在文笔的流动中写变化,于是充满烦恼的“少年维特”到后来都变成温顺如猫的温柔女子。
  总之,作品向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文学世界,传统的成人世界里的道德观、是非观、爱情观、价值观……在这里都会受到挑战,遭遇改写,这就是现实的状态,也是未来生活的流向。作者是一位充满才情、悟性、思辨的青年,如若执笔不辍,定会让未来的文坛红尘飞舞。
  
  三等奖:《冷枪》(长篇小说)
  作者:吴 超
  这是一部严肃的大气的从正面描写国民党将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长篇佳作。时间浓缩在南京沦陷至徐州会战的两次大战之间的四十余天。战场则放置在江淮分水岭的定远、滁县一带。作品并没有去写中日双方军队大兵团于主战场上的对垒、厮杀,而是选择了两支小规模的特种部队的生死较量,即中国军队的白虹突击队和日本军队的挺进队之间的斗智斗勇、命在旦夕、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对决。但是透过这种侧面的、隐形的,以突袭、奔袭、夜袭、偷袭为主要战斗手段的精彩展现,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国破山河在”的切齿之痛,聆听到铁马冰河、鼙鼓动地的战争啸声,预测到亲日派企图建立日伪政权的春梦破灭……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军人硬汉形象。白虹突击队队长林杰森其实是军队里可怕的狙击手,但是他正直、正义、冷峻、智勇、宽爱、克己,这些做人的优秀品质和作为指挥员的天生潜质,使得他成为战友的凝聚核心和崇敬对象,所以他才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运用极端的军事力量和智慧,保存自我力量,化险为夷,克敌制胜,以一个生命去战胜一个或更多对手的生命,一步步积小胜为大胜,为大部队的运动战、阻击战、阵地战、遭遇战建立了鲜为人知的卓越功勋。他和他的在腥风血雨中生死与共、先后牺牲的战友:彭守信、陈德财、伊家仁、陈卓、何山、侯玉彰、朱亦君、刘刚、伍毅、孙枫、黄锦津一个个也都呼啸而来,迎面挺立,虽死犹荣,纵死若生,他们都永远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中。
  而对日军的优秀军人,作者的描写也绝不脸谱化。以日军中原挺进队队长浅野正二为代表的侵华日军绝不是什么纸老虎,他们为征服和侵略而来,为“大东亚共荣圈”而战,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为武士道精神所蛊惑,一个个血脉贲张。他们不可谓不勇敢,不可谓不多谋,但又不可能不失败,他们作为强者的失败,恰恰反衬出英雄中的大英雄。
  作者不愧是军人,虽在和平时期未能经历过战争,但却在书中布局战争、指挥战争。他纸上谈兵式的精心地诠释战争的作用,设计战争的场景、战争的双方对阵、战争的酷烈程度,每一次对决和拼杀绝不重复。作者由于对作为历史战场的地形较熟,所以地利的优势更增加了战争的既历史化又真实化。他让林杰森和他的每一个战友都投入战斗,他们既可以整体团结作战,又可以分组组合作战,同时更可以一个个单兵作战。他们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显尽了丰采,逞尽了风流,绽开出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使全书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悲壮气氛。
  作者为这部长篇做了长期的艰苦的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一位擅长写大题材的创作好手,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年轻作家。
  
  三等奖:《铁木社》(中篇小说)
  作者:陈斌先
  随着社会矛盾的深化与多元,上访成为人民群众自发的行动和诉求的方式,但随之而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令当局者头疼。作品通过县轻纺协会会长何建正确引导和处理铁木社退休职工上访事件的描述,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当今现状和官场事态,人物也在这一事件中一个个粉墨登场。何建的为民办实事的精神以及在个人婚事上的忍辱负重。段副县长的官场奸滑老到、两面三刀。二兰的多疑猜测、自甘堕落。洪敏的精神与物质的分裂。吕爽的自重自律、自信自醒。杨二锤和洪拐子的仗义、直率、通情达理……
  作者是叙事高手,针线缜密,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于波澜不惊中完成行文之宏旨。
  
  三等奖:《工头儿》(中篇小说)
  作者:杨小凡
  作品的叙事运用杨老四的视角来透视房地产行业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这里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沙盘,也是黑幕生活的一个黑点。
  杨老四是建筑工地上的最低一个级别的工头,但由于这个独特的角色,他下联最基层的农民工,上达大工头栾正杰乃至更大的胡总、江影、胥总一类人。作品通过杨老四和栾正杰上下级两个工头的联手合作,共同活动,跌宕起伏地写出了国营(胡总)和私营(胥总)两种不同类型房地产商的不同动作规律以及相同的以黑吃黑的状况,让读者乃至普通百姓想到但未能看到的高楼后面的故事得以展现。
  作品较成功地塑造了杨老四这样一个外憨内精、宽容隐忍、参透人事的人物形象。
  
  三等奖:《一个人的冷暖》(中篇小说)
  作者:张殿权
  作品讲究章法结构:从主人公冯良娘(王满英)出场靠着院内一棵泡桐树(吃完干炒面)始直到死于树下止。采用正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写出一户普通农民之家几十年的沧桑贫寒多色调的生活,这也是广大农村农民生活的一个版本和缩影。看似散淡而又精心地塑造了一位伟大的农民母亲的形象:吃大苦,耐大劳;识大体,顾大局,担大担,存大度……她是千千万万农村女性、农民母亲的典范。
  作者擅长描写生活底层的凡人凡事,地域色彩丰富,民俗风味浓烈。
  
  三等奖:《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散文集)
  作者:赵 焰
  走笔淮河,以淮河为主干,将淮河流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山水土地几欲一览无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容展陈,如板如歌。将远去的历史人物再次置于眼前,用当代眼光进行重新审视,自我拷问,臧否之间,观点自现。而哲学的思考穿行在智慧的叙述中,使得一个个逝去的或曰早有定论的圣哲、贤人、英雄们又穿上时尚的服饰,说着现代的语言,注入当代的思想,又活跃隐现在当下的人群和生活中。作者将阅读之得与行走之见任意灵巧糅合,文采斑斓、文风典雅,才情在文学流淌中掬手可见。作者可谓真才子,篇篇可谓真佳作。
  
  三等奖:《人生就是一种经历》(散文集)
  作者:张武扬
  这是一本以游记为主的散文集。作者读书虽难逾万卷,而行路却早超万里。无情趣的人,兴致所至,足迹到处顺手刻下“到此一游”,也算一种创作。而作者作为有心人,却边游边观又思又记,终成一篇篇佳作,也可谓记游文化散文。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将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糅合,将历史的纵向和联想的横向交叉为坐标,而将自己的着笔点在虚空的坐标上自由移动与驰骋,将自己对人生的空灵感悟和睿智思考化为历史和山水的话语。给人以域内外风土人情的纸上浏览,历史地理知识的间接收获,哲理禅意的另类思辨。是我省不可多得的散文家。
  
  三等奖:《中国心童话美绘版》(儿童文学)
  作者:王 玲
  透过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去想象和感悟世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以及又不常见的,有生命抑或无生命的动物、植物等等加以连缀、嫁接,编织出一个个优美迷人的小故事(当然就故事性而言,并未能超越传统的优秀少儿故事),塑造出一个个可爱的童话形象,创造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整体意象和意境。将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得活灵活现、无处不在。
  而每一篇故事之后的“心灵树下”,既是对正文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阅读的延伸,想象和继续。朴实无华而又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孩子心灵的启迪和智慧的灌输,既是一种普及;又是一种提高。
  
  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曾说,评奖就是一种游戏。也许那是看待评奖的极佳心态。每一次评奖,我们总是以追求完美开卷,而以留存淡淡的遗憾闭卷。过去的就是历史的,未来总在我们的期待中:等待下届。
  
  2011年岁末

推荐访问:姹紫嫣红 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