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范文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范文(2)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二:
论文题目:谈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摘
要: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通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保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应该包含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既要保证土地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含义为: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通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保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
1、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标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决定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
1.1、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绝对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
急剧增长,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的供给有限,造成供不应求的相对稀缺。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就必须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尽量做到地尽其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1.2、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越雄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就越完备,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其用地结构、比重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有所不同。
1.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的手段,可以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标,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也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扩展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
1.4、地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土地的经济产出就越多。对于某些特定的用地类型,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就要在进行用地布局时给予充分的考虑,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金,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1.5、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强度、类型等。要保护区域良
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协调一致;其次,如果现有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用地布局中就要避免污染类用地,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以适应生态环境的要求。
2、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2.1、评价的原则。根据以往的研究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镇的发展是否符合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特别是城镇规模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与土地的资源条件相适应;2)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3)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是否符合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4)城镇的布局与用地的功能组合是否协调和符合级差地租分布的规律,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完善;5)投入土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6)城镇的土地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7)城镇土地利用是否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8)城镇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为了实施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战略,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评价问题。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研究评价指标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义。
2.2、评价的总体思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我们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标,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说,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步骤:
1)土地合理利用结构评价。对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甩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状况,一个小城镇土地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变化。2)土地合理利用强度评价。土地利用的强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强度太低,则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载范围。3)土地合理利用的产出效率评价。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充分发掘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产出效率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涉及土地承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土地自身的价值状况以及土地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做这部分评价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现实的经济价值和效率,并且要考虑土地价值增值的潜力大小。
3、评价方法和步骤
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性评价,从步骤上来说,首先应该研究确定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构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接着选择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判定登记、划分评价类型区,提出不同类型区土地挖潜的途径和措施。
3.1、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国小城镇的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复杂,城市增长的途径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们不能采取统一不
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但是在作对比研究时,我们应该保证对不同城市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这样才具有可比较性。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在选择用多因子进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借鉴:1)加权累计赋值评判法;2)极限条件法;3)灰色关联度法;4)聚类分析法。
3.2、选择评价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有国家标准的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整幅度范围;2)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3)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和同类小城镇的一般水平,加上一定调整幅度;4)以上资料都缺乏的,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标准。
3.3、确定因素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因素权重。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量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
在建立不同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请专家、学者、管理者根据各自对客观现象的判断,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评价,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众人的意见确定出同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再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上一页123下一页
篇二: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通用4篇)
摘要:结合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壤污染分析的特点,总结了该类环评项目中开展土壤污染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区内企业土壤污染的排查方式,归纳不同行业土壤特征污染物的分类,指出土壤污染现状评价的标准,汇总各类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措施,并结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方的职责加以明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小城镇正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特征。随着对小城镇问题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然而,目前,小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的电力、交通、供水、住宅、餐饮以及商业服务、社区服务等的发展不充分,再加之农民居住较分散,不集中,使得小城镇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集中度较低,发展缓慢;小城镇重复建设严重,各地都只从小局部考虑,视野不宽眼光不远,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浪费了耕地;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来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实际职业与户口身份登—记脱节,严重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等等问题。
1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开放以来,我国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示范小城镇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1建筑生态文化,行政化严重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主体是政府,具有明显的超经济性。长期以来政府行为左右城镇化。这种政府发动型的城镇化使得城镇的数量和发展行政化严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可以说,每级政权都将非农产业集中于自己的周围。这种城镇网络的主要优点是各级政权可以集中有限的生产要素重点发展政权所在地的非农产业,其缺陷就在于容易造成政府利用权力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由于政府是确立城镇化过程的主体,政府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盲目转移。同时,政府也可以根据其中一种目标进行爆发式的城镇化。行政化手段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镇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这种积累方式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进行隐性积累。
1.2小城镇设置过多,规模过小
目前全国有小城镇有19000多个.由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有200多个。首先从镇区规模看,这些中心镇镇区规模只有2平方公里,驻区人口平均仅为1万多人。一般建制镇的规模就更小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镇区的平均人口不足4000人。许多所谓的镇其实名不符实,再从镇域规模看,根据国内外的资料,从
城镇的人口分布、资源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城镇镇域人口应在5至10万人左右比较合适。尚达不到适宜人口下限的要求。然而这些小城镇都各自为政,进行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1.3规划缺乏科学性,特色不明显。
虽然每个示范小城镇都有一个总体规划,但有些总体规划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同时,除总体规划外,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与之配套,缺乏规划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示范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缺乏充分的规划依据。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布局不尽合理;二是发展规划滞后;三是示范小城镇建筑规划缺乏民俗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忽视了自身特色,不顾客观条件和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忽视民俗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现象非常突出。
1.4管理滞后,政策体系不配套。
示范小城镇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城镇对周边的扩散效应。二是管理手段落后,尚未形成有效的示范小城镇管理运行系统。三是人员膨胀,机构臃肿。据有关方面调查,现在好多的乡镇入不敷出,经济拮据,因此没有正常、稳定的财政收入做支撑,维护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行使公正的政府职能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乡镇政府在示范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四是促进示范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不够完善。
2加强示范小城镇建设建议
2.1转变示范小城镇政府职能,加强政策透明度。
作为基层的行政组织,示范小城镇政府的政府职能涉及到所辖区域内农业、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政府行为方式的优劣、管理水平的高低、职能结构是否合理等直接影响着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果的优劣,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必须逐步和完善示范小城镇政府职能,从单纯的官僚式管理转变成平等的服务型管理,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还应完善示范小城镇建设体系,制定出相对合理即符合地域和民俗特点的小城镇建设策略,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大政策透明度。
2.2做好规划是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前提
做好规划是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第一要务。严格按照住建部“规划起点高,建设标准高,具有超前性”的要求,本着“科学规划,正确引导,群策群力,加快发展”的原则,在充分挖掘和分析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既要具备前瞻性,又要具备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达到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示范小城镇的总体目标。执行规划过程也是法律实施的过程。它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一些地方因受权
力的制约,规划的法律效力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建设资源的浪费。对此,需要国家赋予规划更高的法律地位,让它的法律严肃性雷打不动,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减少行政干预。
2.3处理好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示范小城镇建设无一例外地包括道路、水电、通讯、市场、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共性。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共性,就弱化个性,搞成千镇一面。我们从各地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城镇建设的面貌大体相同,一味模仿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在建筑模式上,建筑风格单调、呆板;在产业上,样样都有,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一个有吸引力的城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种特色是其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野,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任何一座城镇,不论它发达还是不发达,总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这类人文资源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人类的。凡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就是构成一个地方特色的要素。对于这种资源,要在保护其完好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和聚集,以形成一座城镇的特色。
篇三: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范文
城市园林绿化论?范?3篇城市园林绿化论??、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明建设和改善?民?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态和社会效益。从功效上看可以防??壤侵蚀,滞尘、涵养?源并保持地下?不受污染,调节温度,减少声、光、视觉污染等,园林绿化可以使环境更加优美,更有吸引?,能促使?们??健康,提??作效率,缓解精神压?,充分体现城市活?和城市风貌。所以要在城市开展?标准园林绿化带,在近郊建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公益林,以此提?城市森林覆盖率。合理布置稳定的??植物群落,是提?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措施。要以??的落叶乔?或常绿乔?为上?,以半耐阴的?乔?或常绿灌?为中?,以耐阴的?灌?作下?,由下?过渡到地被植物,这样就可以最?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态效益了。?、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致使?些绿化?程不达标,如住宅?区内绿化,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同时?为了迎合?们现今“择绿?居”的时尚要求,必须要绿化,但为了节约资?,降低成本,就请?些个体户,胡乱种上?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2.绿化施?队伍参差不齐,难以充分体现?程的设计思想。绿化?程不同于建筑?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误认为绿化施?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已,再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的个体队伍纷纷涌?绿化施??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个良好的景观?程需要设计者与施?者共同完成,?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3.“重建设,轻管理”是园林绿化?作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林建设环节加?投?,对后期管护投?微乎其微,致使?些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区开发商重建设的?的是提?房价,增加企业效益。4.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绿化施?监理多由建筑?程施?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程施?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壤好不好,能栽就?;基肥施不施,不死就?;树坑不要?,栽下就?。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些树??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三、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1.提?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资。城市园林绿化是?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五?精神的需要,也是进?步深化改?,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创建国家卫?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事,提?城市绿化?平和环境质量,?先应加强对园林绿化?作领导,为绿化建设提供?定的政策扶持和资?投?,正确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的关系,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挂钩,在保证环境与绿化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长期绿化的思想,常抓不懈,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平、上档次、出精品。2.园林绿化应纳?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体现在地?特?城市建设规划中。城市规划往往只注重建筑物,很多城市未将园林绿化纳?其中,2001年总理在《全国城市绿化?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直接的作?。近年来各地对园林绿化投?增多,绿化?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平有了很?提?。很多城市变绿变美了,但形成??园林特?的少,?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绿化?区?同?异,过于单调。应?励各地设计建造有特?的园林景观,不能只顾绿地占有率,好的绿化可提升城市档次。?个优美、整洁、绿意盎然的现代城镇不但可以??改善居民的?活质量,?且体现了?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明程度,从?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连市的经验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另外,云南?溪突出?乐这个主题,?常有特?。现代城市建设应请专家对园林绿化作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园林?区,充分利?地?树种,突出特点,提?城市品位。努?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具有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3.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进程。要在编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环境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郊区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绿线范围,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绿线控制管理;全?贯彻国务院颁发《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规划设计、施?以及养护管理的招标投标、质量监督制度。4.注重和加强?城镇和城郊绿化。因地制宜地抓好?城镇、县城、村镇的绿化,提?覆盖率,让?质量的绿??活惠及更多?。?度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建成?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果园、茶园、草场以及河塘、?池等??,纳?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统?实施规划与管理,切实保护?然?态。开展节?、节地型绿化,??发展?体绿化。多培育和种植?些耐旱的节?型植物。【摘要】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常重要的作?,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中也存在?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主要在城市绿化管理、?程招投标、施?、绿化养护、园林育种等??进?了进?步探讨,并提出了有效建议。【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参考?献:[1]张秋艳.发展城市园林绿化[J].国?绿化,2004,(3):8.[2]张志东.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施?和管理[J].现代农业,2007,(4):10.[3]王斌.当前园林绿化存在的?个问题[J].2004,(10):192.[4]卢谊.“??五”期间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5.城市园林绿化问题研究策略分析论?编者按:本论?对园林绿化分析,总结出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可以调节?候,监测、改善环境,?常作好绿化养护的保障?作,抓好绿化施?质量的同时,抓好养护的质量也同样重要。【摘要】本?概述了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分析了?前城市规划中在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办法,为实现园林绿化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具有?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同时它还是城市?态系统的?部分,在保持整个城市的?态平衡??有着积极作?,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态措施。随着城市园林体制改?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平虽然得到不断提?,但是,综合全国?些城市分析,我国的?些城市园林绿化还未达到?些理想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亟待对园林绿化?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1.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居环境的主要?式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们?活的空间,是?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然的愿望,?且可以满??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们?活?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绿?的环境可以使?们产?安宁、祥和的感觉,进?促进??健康。2.园林绿化可以调节?候,监测、改善环境空?是?类赖以?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吸收?量?氧化碳并放出氧?,其??构成的绿?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另外许多??植物和沼?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有明显的作?。园林绿化还可以通过植物地下根系吸收?量有害物质?起到净化?壤的作?。城市的绿?通风?廊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然?流引?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的作?。还可利?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3.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追求?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标,作为?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业,园林绿化在营造?态环境的同时,也致?于建??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化特?。如穿?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体验到南?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徜佯在?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感受到北?城市的风格。?、?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绿化?业规范缺失?前城市园林绿化?业尚缺乏统?的《园林?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业规范,尚缺乏统?的《园林绿化?程施?合同》。?且除了北京等少数?个省市了地?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此??的地?规范,因此造成?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作带来?定难度。2.?城区绿地率不?,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貌有了很?改观,但城市绿化?临的任务仍?分艰巨,特别是?城区中的中?城区,绿地率低下。?这?区域?是??集聚的中?,因此提?和完善这?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前城市绿化最?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地,?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3.绿化养护资?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绿化养护资?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前出现?部分?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部分居住区?物业管理造成绿化??养护,?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出现了?年
绿、?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作要有?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个前瞻?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标,按照?态学原理和“城市与?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业区与?活区之间,建设?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性。利?城市?地、??、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态环境绿廊、?效农?林?,充分利?郊区?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然保护区,拓展?与?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型苗圃、花卉?产基地、花卉市场,?励和?持郊区农民发展苗?、花卉产业,城乡?体,共同发展。2.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发展途径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也?于平地绿化;因此?先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计?绿地率的?励性条?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若?政府开发建设?范项?。3.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化底蕴和内涵。集中?量在城市主要路?和繁华街头,营造?批??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的城市雕塑、建筑?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积的绿化种植为主;??城区由于绿地?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提倡使?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鲜明的乡?树种,优先选?抗旱、节?、易养护的植物。4.作好绿化养护的保障?作现?的养护操作模式还很简易原始,主要是拔拔草、浇浇?、喷喷药,忽视了修剪的艺术性、施肥、病?害的预防等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造成乔?长势不佳、灌?整形单?,因此在抓好绿化施?质量的同时,抓好养护的质量也同样重要。参考?献:[1]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2]夏??等.浅析我国城市园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民营科技,2009,(5).[3]李琳.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之我见[J].探索,理念,2009,(5).城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发展研究论?论?关键词:园林绿化;现状;可持续发展;庐城镇论?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投?、绿化思路、建管?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平的提?提供参考。庐城镇系安徽省庐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积163km2,其中城区?积8.7km2,总??14.36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化中?。长期以来,庐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园林绿化?针,不断加?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度,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区、学校层出不穷,使全县园林绿化?作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在?定程度上改善了庐城?态和?居环境,提升了??市民的?活质量,促进了庐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庐江县于2006年荣获安徽省省级“园林县城”的称号。为进?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态城市建设的?针政策,巩固和深化省级?明县城创建成果,笔者结合??多年来的?作实践,就庐城镇的园林绿化?作谈?点认识。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1.1园林绿化现状?2003年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度,截??前,已累计投?资?800多万元,城区绿化?积达356hm2,树?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道树?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积增加到88.37hm2,?均公共绿地?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1.2园林绿化特点(1)规划标准?。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标,规定绿地占建设?地?积要达到9%以上,?均公共绿地?积达到10m2以上。(2)地?特?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纵横、?湖(黄陂湖)背?(冶??)的特点,即以?然环境为背景,以?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3)园林景观全?。园林景观建设有??特?的?然景观风貌区,如冶??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河、黄陂湖沿岸、移湖?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游园、??场、园林?品,以及城市??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态景观节点。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2.1加?投??度,转变绿化思路?2006年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树种5695株、花灌?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游园1590m2,投?绿化资?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规格偏?,绿化项?少,绿化部位?,?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态安全和?态平衡、改善?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乔?为主、灌?花草为辅”的路?。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态效益,改善城市??候,为?们提供?量可进?的休闲空间,?可节省?批的管护费?。2.2强化建管?度,丰富园林景观2007年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度不到位,导致?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景观美化等;改造军?西路和?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且病?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且还为病?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2.3开拓绿化空间,提?绿化?平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的?积。下?步要搞好单位专?绿地和住宅?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体绿化?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区”活动为抓?,提?庐城绿化率和绿化?平。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然协调园林绿化?少要突出绿量、?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然化不仅可以节省?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2.5合理选择?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道树主要栽培在??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体污染重,受??碰撞损坏?,受建筑物庇荫、?泥路?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度讲,应该择“春华秋?、冬姿夏荫、?挺枝秀、花艳果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为主;郊区及?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3建议(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态环境为基础,遵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2)?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便路???和车辆?驶为第?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植物为主、以乔?为主,选择出?批优良乡?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种群规模,应?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参考?献[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河科技,2003(4):53-54.[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河科技,2003(2):12.[3]李铮?.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6.[4]李波,**栋,刘军.齐齐哈尔市乡?树种与?道树选择[J].?龙江环境通报,2006(1):42-44.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篇四: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范文
电大作业论文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5篇范文)
第一篇:电大作业论文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
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市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市情,既要增加城镇的数量,但更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变官位设市为按经济规模设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经济规模而言,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沿海乡镇已超过了西部不少地级市,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格局,也超过了西部的不少县和市。城镇化进程起步晚,即使是县城,与沿海一些乡级小镇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上的差别都很大,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尽管国家还沿用按行政级别设市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但打破这一传统的桎梏,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们应遵循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样一条客观规律,按经济规模来安排城镇资源的分配,收紧拳头,突出重点,把握规律,有选择、有特色地走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否则,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变人为构市为产业兴市
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产业作为依托。我市多数小城镇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城镇服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甚至是没有经济内涵的“空壳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规划和架构小城镇,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
撑。一个城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镇特点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优势产业,而不是面面俱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城镇,如温州、绵阳、诸城等等都是以特色产业立市。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据各自的优势,推准主攻方向,大力培植工业主导产业,走依靠产业支撑辐射功能的路子。我市小城镇应当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资源加工工业,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增加城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
3、变全能镇为特色镇
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市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城镇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边贸口子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鄂、渝、陕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药材、黄姜、茶叶、绿松石等山区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五是建设移民镇。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用好用活移民政策,推动移民小城镇的建设。
4、积极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解决如下问题:
(1)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考虑长远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还应考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布局,科教兴镇,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2)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
制”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3)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
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要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邓启明范维培黄跃东
《
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以福建省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李怡
左娜
王焕丽《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河北小城镇建设》[J]地方经济
2008年
第11期
[3]王书利《推进城镇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N]《河北日报》2009-5-11第二篇: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在提高速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确
保质量,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并在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进而使得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问题。
1.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逐渐统一了对小城镇联结城市与乡村功能及带动农村经济飞跃潜能的认识,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心。加速小城镇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或建制镇,推进了小城镇的加速发展。[3]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一般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并带动附近若干村落,成为幅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由于其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散地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在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许多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二者难以兼顾时,必然产生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小城镇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等,对小城镇的形成与分布、性质与规模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多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这种人为的改造、损毁,事实上就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毁灭。
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
境现状有几种情况:
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存在着道路毁坏、河流污染、湖泊干涸、土地荒芜、绿化率低、资源浪费、古迹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是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普遍存在着空间分布分散、规模小、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毁损严重、经济实力弱、竞争意识落后与发展环境差等情况,导致小城镇建设滞后。
三是配套设施差,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
2.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2.1小城镇建设活动本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对各种矿藏资源(如铁矿、煤矿、石矿和粘土矿等)的开采和重新组合,必然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同时,在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得大量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等,又会造成超越自然环境容量的各种污染,其污染的治理还将耗费大量投资;并且,生产过程如果管理不好,将会使生态环境产生恶性循环;此外,各种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及桥涵的建设,电力、信息、油气等各种管网的埋(架)设,同样会造成大量的土方搬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4]。
2.2布局和规划上的盲目性,忽视特色,破坏文化底蕴。
以20世纪
50年代的北京为例,它曾为修地铁而拆除了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北京城墙,城市的框架被大幅度更改,古都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与此相类似的问题,许多地方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催生行为,对原有的资源缺乏有效配置,强调政府行为,习惯于闻风而动、一哄而上,大搞形式主义,或一味追求高楼大厦,或到处仿古建筑,或大搞微缩景观,甚至不惜破坏名胜风景和历史文化遗产,无法实现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延续利用,使城镇环境变得单调、冷峻、枯燥,造成生态失衡的“特色”危机,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丧失殆尽,让人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中感到紧张和
郁闷。
2.3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立起来。
在小城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而把人的物质需要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例如,许多村办或乡办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自然排放大量的废气和污水,没有考虑到被污染的环境会以怎样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也没有考虑到生态效益所带来的长期作用。诚然,在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毋庸置疑的,但切不可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不顾。这种将阶段性与根本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立起来的做法,只会使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严重失衡。
2.4因投资不足而带来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在其它的融投资渠道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投资主体,其基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预算外的资金收入,诸如出租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但这些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报率低,因而,政府担保的社会集资往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有些地方还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资金不足,必将导致基础设施规划缺乏前瞻性,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频频出现,如此一来,小城镇建设要谈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更难了。
3.典型国外城市小城镇建设经验
3.1日本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日本的小城镇己走过了数量增长的高峰期,正在向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战后日本建制镇的数量,已从1945年的1797个,发展到1965年的2005个,经过20年达到了高峰期,此后1995年减为2001个,2000年又减为1991个,从发展来看,日本小城镇逐渐从资源分散、结构趋同的单一模式,向个性化、园林化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小城镇的质量和个性。政府宏观角度上制定了城镇发展计划,分为全国计划、大城市圈整备计划和地方城镇开发促进计划等三大类,同时还颁布《新城镇村建设促进法》(1956年),《关于市合并特例的法律》(1962年),《关于市镇村合并特例的法律》(1965年),在这些计划和法律中明确地提出了城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通过扩大公共
投资,为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配
套建设提供保障,这些设施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的企业迁入、人口增加和商业繁荣,加速了城镇经济集聚的进程。目前在日本国内有多个花园式小城镇的旅游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观光地。
3.2美国小城镇管理和环境保护
美国小城镇的管理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小城镇政府拥有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独立自主地决定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居民明确自身参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并有直接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手段;美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吸纳个人资本投入是建设资金的主渠道,主要项目是开发房地产和投资经营第三产业,小城镇在投资金融方面指向明确,手续简洁,更重要的是在规划、环保、公共服务设施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小城镇建设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和习俗,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最后,塑造城市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市。美国在小城镇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这一方面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住区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则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美国小城镇建设也十分注意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
3.3德国小城镇规划与保护
小城镇在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国有8500多个小城镇,吸纳了约60%的人口,聚集了80%的中小企业。各个小城镇组建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政府管理机构和地方组织体系。科学的城镇规划和系统的环境保护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城市和舒适的环境。德国对城镇规划进行了严格的立法,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被考虑进去。德国小城镇的财政体制实行区域自治管理和区域财政平衡的体制。小城镇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由于各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采取集中部分税收上缴国家和留成部分税收给小城镇,以鼓励小城镇引入资金发展经济,改善区域环境。同时通过建立纵向和横向的财政平衡机制,对于增加小城镇之间的均衡
发展和增强其财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上述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理论和做法各具特色,但是大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
(3)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4)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
相比国外,我国小城镇环境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立、完整的环境政策体系还正在完善中[4][5]。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小城镇的环境规划第一次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它从制度上逐渐规范了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区域环境和布局做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目前国内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国内我们既能看到周庄、丽江那样建筑有序、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的风情小镇,也能看到污水横溢、街面混乱的破旧不堪的农村集镇。因此,国内小城镇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4.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实践证明,坚持“生态优先、四态同步”理念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态同步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态(小镇的历史文化)、生态(小镇的环境)、业态(小镇的产业)和形态(小镇的城市格局)应该同步,而四态中,又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就是无论在产业引进或城镇改造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小镇的环境承载力。实现“四态同步、生态优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4.1土地是根本
在小城镇土地利用方面,应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资源和空间。要协调各业用地布局,通过用途管制,杜绝乱占滥用耕地,使地尽其用。通过农村居民点缩并,集中居住,退宅还耕,以城市化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于小城镇的土
地利用,应建立统一协调规划体系。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的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把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区域规划体系中,避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避免搞“圈地运动”和“开发区”、搞重复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大量浪费土地资源的开发建设方式。对于目前比较盛行的“飞地工业”策略,也应该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实施,确保区域环境的生态安全。
4.2规划是龙头
小城镇的规划应是一种绿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从现有的关注大气、水体、噪音、环境的污染程度转向把小城镇环境、生态作为系统工程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的一种规划,规划应该从经济发展中去把握,从自然环境中去发现,从区位交通中去判断,用建筑实体来表现,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性。在规划中应重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统商业街区延续等文章,充分挖掘和体现人文、自然景观,塑造特小城镇特色;在规划中应避免产业趋同现象,同时,在修改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制定小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规划,并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地设置工业生产环境功能区和居民生活环境功能区,使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环境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区域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地系统,水利整治与环境治理综合规划,使其通过综合治理创造综合效益,满足新一轮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3资金是保障
从我国多年来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公共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乡镇企业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三个焦点问题,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利用市场机制是在小城镇财政大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一条有效出路。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方面,投资、融资体制需要改革和创新。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大财政支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多渠道、全方位地筹集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资金吸纳能力。
4.4公众参与是核心
居民的参与是城镇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人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城镇在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传统社会形态中农民演变为现代社会形态中的市民[6]。小城镇居民对环境状况感受的反映、对政府环保措施的评价在加强,但是小城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存在差异较大,对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做的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认识,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不高,也缺乏身体力行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为此,政府应加强公民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居民的可持续行为,提高居民的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秀淼.日本小城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0,(3).[2]沈贵平.从国外经验谈我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09年3月
[3]刘丽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福州新闻网.[4]刘莉莉.谈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城镇[J].当代建设,2001,(5).[5]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金鉴明.城市的明天—构建生态城市的探讨.台州园林网.第三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
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尽快出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制度,可借鉴美国使用绿色税收和绿色收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验,包括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以各种税收奖励制度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征收天然产品发展税,制定交通优惠政策等。
4、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落实企业的生态责任和监督,强调重在生产线始端的污染控制和污染减少,而不是在传统的终端治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发展。
5、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的现代意识,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让推进“生态文明”尽快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以及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
6、加快环保的信息化建设,以推进环境民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众的参与、监督和管理作用;同时,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民间参与环保)的先进经验,以建设城乡环境保护示范区的形式,形成全民促进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7、重视把环保与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紧密结合。以高校和环保科研机构为平台,加快对环保科学、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其发展专业的环保咨询、设计、工程、服务和保险等的新兴产业。
8、尽快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广大城市社区和农村民众的环保教育和示范基地建设,落实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尽快让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青少年和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的培养,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社会环境。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大量事实
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越来越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
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
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
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
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
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1〕大气环境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m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m3。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1和图2)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
成了很大的危害。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占全国
527个统计市(县)56.5%。全国的降水年均
pH值小于
5.6(酸雨)的城市达218个,占统计城市的41.4%。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1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上升了4个百
分点,其中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个百分点;酸雨频率超过80%的城市比例上升了1.6个百分点。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下图为酸雨危害:
2〕水资源和水环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文件公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所以,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水资源具体现状如下: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见下图;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逐年递增,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生活污水加上化肥和农药中氮、磷的流失,促使了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
*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地下水因过量开采,形成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
我国四大海域(东海、渤海、黄海和南海〕的近岸海域污染加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污染普遍超标。3〕固体废弃物
*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全国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
4〕环境噪声
*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
*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
*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惊人
*我国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污染排放总量30%,局部地区占50%以上;*全国已有2/3的河流和1千多万公顷土地受乡镇企业污染;
*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农药、小制革、小酿酒、小化肥、食品等使农林地区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小冶炼,如土炼硫、土炼砷、汞等导致周围区域植被死光,成为生态死区;*小土焦、小水泥、石棉等行业造成大气污染。
6〕土地资源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
*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上升;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大量耕地。目前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有1亿亩,受沙漠化威胁的农田近6千万亩,见下图:
*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cm厚地表土,所流失的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氮磷钾含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不合理耕作和植被破坏造成的;
*我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达1亿多亩。被重金属镉污染的耕地有20余万亩,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被汞污染的耕地有48万亩,涉及15个省21个地区;
*大量使用农药使土壤有毒物质含量加大,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害虫天敌和有益动物;
*由于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用后不加回收,废膜
已成为我国新的土壤污染物7〕草原资源
*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致使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退化面积达9千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
*预计到2000年,草原牧草产量可能比目前下降30%。8〕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1位;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四十年中由1300多万亩减至36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26%降至7.2%。由于大量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雨林被砍伐面积达500多万亩,其中利用292亩,200万亩被沦为不毛之地;
*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5千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酸雨带来的酸沉降正在导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9〕近海环境
*我国的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80%以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普遍严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和底质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1990年,在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赤潮34起,为1961-1980年平均值的30倍;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沿岸、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滩涂大片荒废,海水养殖污染损害
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几亿元;*近岸海域以有机物污染和石油类污染为主要类型的污染有加重趋势,沿海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加速海洋环境污染由沿海城市毗连海域向沿海农村近岸海域扩散;
*中国近海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致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休养生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其再生增殖能力;
*南海的珊瑚礁和红树林近年来被开采砍伐,不仅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而且使红树林和珊瑚礁鱼类失去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种群也在消退;
*若对江豚、海豹、海龟及玳瑁等珍稀动物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们有在中国近海逐渐消退的危险。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36种,苔藓植物约20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植物药材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种。我国特有的植物约有200个属(万余种〕。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松、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中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水稻、大豆、谷子、黄麻等20余种作物起源于中国。中国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野苹果等,是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万余个;
*中国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脊椎动物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种、鱼类2200余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13%、5%、7%、10%。昆虫约10万种;
*中国有鹤类9种、雁鸭类46种、食肉类54种、雉类276种、灵长类190种;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6个种;*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重要药材如野人参、野天麻等濒临灭绝。《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确定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03种;中国近百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暨豚等20余种珍稀动物又面临绝灭的危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5种,其中一级96种,二级161种。丹顶鹤、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属于我国100多种珍稀动物之列;
*全国自然保护区763多处,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殖场106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7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618.4万ha,占国土面积的6.8%。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80年代的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
*气温增高可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中国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的危害;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高温季风气候的影响,可能导致台风侵袭沿海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风洪涝灾害;
*气候变暖可能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
*气候变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这对三角洲地带和平原沿岸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
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办求
不产生或少
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
展。
3、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
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
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
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改善水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
根据我国政策,针对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进行重点的论述: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
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规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全国水资源规划体系。组织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工作;做好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审定江河湖库等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及时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维护江河湖库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使水的资源属性与环境属性相统一。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与管理,控制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适度调水,改善湖泊水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当前应加强流域水资源保
护机构的作用,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加强地下水的保护、抑制超采区地面沉降。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近期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3、要大力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
当前,国用水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
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l03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
国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因此,要下最大的决心,做好节约用水工作,要把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进行灌区建设。节水工作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讲求实效、农民欢迎的原则。要把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要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目前可将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作为低质水源,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炼铁高炉冷却水、石油化工企业中一些敞开式循环水等,在石油开采中回用水还可用作油井注入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低,可用于农田灌溉;处理后的污水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用于养殖水生生物,用作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源、旅游水和景观水等。
4、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
依法治水,是改善
国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取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
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还要对退水水质进行严格管理。对新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取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手续。对逾期仍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要尽快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理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内外关系,制定流域及区域各种配套法规,如:《供水水源地管理办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和《保护水资源经济补偿办法》的起草工作,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另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对治污的投资比例提出明确规定。
5、团结协作,科学治理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资源保护是目的,水污染防治是手段。两者均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存在着区域管理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各部门团结协作是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组织保证,应各司其职,各用所长,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调度。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自然、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提高治理措施的科技含量和理论水平是当务之急,应逐年安排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指导治理工作。
第五篇:浅析我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就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管理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应运而生的,是为了巩固城市发展成果、完善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品味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这一方面对城市
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现象也影响了市容市貌,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城市管理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很多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一些新建的城区也不断出现,成为了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城市发展的新方向,由于新城区经过了新的规划布局,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合理,城市管理相对完善。但是,一些老旧城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政设施不完善,再加上以前城市规划不合理,造成了城市管理的难点。比如很多旧城区的道路狭窄,公共绿地较少,垃圾处理站不多,公共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老城区很多商店设置不合理,占道经营,有些老旧小区没有停车位或者地下停车库,导致居民乱停乱放,影响交通,也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城市的市容秩序混乱。目前很多城市都存在流动摊贩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垃圾污水随意倾倒排放,机动车乱停乱靠,占用人行横道,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乱穿马路等现象,有些城市广告牌随意悬挂,或者干脆放到店铺门口,有些小广告乱贴乱画,“办证”等喷涂非法小广告随处可见。
三、市民的环境意识不强。部分市民特别是沿街的居民随意丢弃垃圾,将污水倒入街道,沿街门市随意堆放垃圾,建筑车辆在城市主干道行驶,灰尘泥土撒漏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偏僻小巷里没有清洁工人打扫,导致出现卫生死角等现象。一些居民私搭乱建,只顾自己方便,不仅破坏了城市规划,而且也影响环境美观,带来安全隐患。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城市管理的观念陈旧,没有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对城市管理的理解不深刻,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特别是现在由于城市扩张,为了政绩工程只是强调建设效率,忽视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水平。其次,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也是城市管理困难的原因。很多城市务工人员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比较低层次的方式谋生,比如摆地摊、卖小吃等,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城市管理的重点,一方面城市要照顾这一部分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的稳定,造成了
城市管理的矛盾,每年新闻报道中都会有关于城管执法人员与小商贩之间冲突的内容,这也说明目前城市管理中这一现象是十分突出的。再次就是城市管理的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政、民政、环保、交通、卫生、建设、公安等各个部门,长期以来由于这些部门各自为政,权责不明,很容易出现过度管理或者管理的真空地带,导致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久治不愈,很多部门甚至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城管该管的事情,这都是对城市管理的狭隘理解。最后是城市管理法规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管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出台,只是地方的一些规章,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而没有处罚规定,导致了很多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由于没有处罚依据得不到有效的查处,影响了城市管理的工作进程。有些城市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意识不够,没有让市民认识到城市是我家,从根本上树立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因此当城市利益和市民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市民往往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城市公共利益。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认清城市管理的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长远,实现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城市管理的服务意识,一切?奈?护市民利益出发,加强监督职能,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加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规划为根本,要把新旧城区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当中,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垃圾处理站的建设与配套步伐,提高环卫水平。要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合理规划停车布局,新城区要预留足够的停车位,老旧城区要适度开辟停车位,合理布局,缓解城市停车压力。为了弥补城市管理中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管理中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将城市资源商品化,拓宽城市管理融资渠道,比如城市广告经营、公共设施经营实行商品化,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运营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也降低了城市管理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服务效率。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整合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发挥各方的主动性,要建立责权利一致、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在出现问题时不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一些小商贩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的问题,一定要文明执法,加强疏导,齐抓共管,集中整治。可以按区片划分责任区,各个区有专门的党政领导干部负责,明确责任,制定奖惩措施,建立考评体系,确保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公正性。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的手段,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加强责任意识,重大决策主动听取公众意见,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与市民间的沟通。
总之,城市管理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家都是参与者,不是旁观者,只有个人真正的从我做起,严格自律,才能管理好城市,我们的城市家园才会更加美好。
推荐访问: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 思考 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