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问题点燃课堂


  摘 要: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是一门学问。很多时候,课堂提问比较随意或繁多。提出的问题多是聚敛性问题,追求一个明确的答案。相比聚敛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更适合高中生发展要求。怎样设置有效的开放性问题是需要关注的。将十年来的教学中在课堂或文本有疑处、矛盾处、陌生处和需辩证处设置开放性问题的一些尝试进行总结和反思,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设置;开放性
  有时我们发现,课堂上如果问一些并不困难的问题,课堂反而会陷入令人尴尬的沉默。究其原因,这些问题要么繁杂细碎让学生觉得疲倦,要么没有什么距离感让学生不屑回答。按问题的类型来看,不少问题是考查记忆的问题,对高中生而言,这些问题难度较低,不能长久地引起兴趣。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考查思维能力,但是问题多是指向一个答案的聚敛性问题,学生要么摸不着门道,放弃思考,要么有学生回答了,其他学生同声附和,这都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所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十分重要。开放性问题里有争议的问题、值得多向探究的问题或者与学生有距离而使之产生兴趣的问题尤能点燃学生,以此实现生生对话,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多角度、多智慧的对话中得到充分发展。
  争议性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探讨和争辩。“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事越辩越明,辩论不仅能点燃语文课堂,而且能让学生在辩论中总结知识,提升能力。
  首先于有疑处设置争论性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个疑惑点有争议的话,就能用一个思维去点燃另一个思维。在杜甫诗歌《登高》的课堂上,学生对“渚清沙白鸟飞回”中“鸟”的含义产生了疑问。有人说是孤鸟,有人说是群鸟。课堂就顺势由此引发争论,让学生根据文本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认同“孤鸟”的学生分析意境孤清符合诗人漂泊孤苦的处境和身忧国忧的思想情感。而认同“群鸟”的学生则认为“渚清沙白”色彩淡雅,画面清新,契合群鸟意象,在全诗布局中以乐写哀未为不可。因为持之有据,双方的观点都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进而引导诗无达诂、多向解读的合理性。有疑而问进而争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于矛盾处设置争论性问题。一篇文章无论是语句还是叙述情感,有矛盾的地方总会特别引人注意,比如,学生总对鲁迅的一些“似乎确凿”“大约确乎”的语句深刻难忘。这些恰好是激起学生思考或争论的地方,此时设问也是捕捉课堂生成的极佳时机。在《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自白“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但就是打不败他”而后又说自己失败了,在这一矛盾处设问激发学生的争论:桑迪亚哥是不是失敗?这一做法值不值?在争论中逐渐让学生自己对文本主题有了深入的认识。
  当然对于争论性话题,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问题提出之后还要有适时的导引,让学生持之有据,辩中有获。
  吉特曼说:“靠探索学得知识的人与靠别人教授而学到知识的人相比,前者具有七倍的学习技巧。”高中生也正是探索求知欲很旺盛的时候,语文课堂更应该给予他们探究思考的空间。设问就要尽量提供他们深入探究的可能。
  我们可以于陌生处设置探究性问题。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东西有一定的距离感,同时也有新鲜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语文课堂中适时地拓展课外的东西来引起学生探究思考,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红楼梦》选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学生对课文版本鉴赏之余,我们可以把乾隆五十六年刊行的程甲本上“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以及列藏本上 “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等不同版本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展示出来,让学生探究哪一个版本的语言表达得更好。学生在探究中不仅提升了鉴赏能力,还促成了课外阅读和积累。
  我们还可以于需辩证处设置探究性问题。高中生因为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有限,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看待问题相对片面。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在值得辩证看待的对象上加以设问让学生深入探究下去,水到渠成地得出结果。比如在赏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先提问学生“喜不喜欢这个人物”,再在这一基础上提问:“以文本为例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充分研究文本来解析人物。学生会沿着自己的态度去解读,然后与同学产生思维碰撞,进而接受不同观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了解人物的多面性以及深层原因,理性看待人物。
  高效的课堂,提问是重要的环节。生动的课堂,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也是颇有意义的。当然问题类型多样,适合课堂的才是最好的。无论如何都要求教师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问题,一节课有一个有价值的或许就足够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进而学有所获。今天只是就平时的教学总结粗浅经验,语文课堂里多一点争议,多一些探索,对学生的素养提升和将来发展都有益,而我们也在这样的课堂上收获了快乐,得到了自由。
  参考文献:
  [1]常丽丽,丁相平.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教育学,2014(7).
  [2]段双全.冷观语文课堂的问与答[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3).
  [3]刘淑华.让语文课堂多一些“争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3).
  ?誗编辑 李琴芳

推荐访问:点燃 课堂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