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中对人大宣传影像采集工作的思考】倒车影像多少钱

  “走转改”活动是2011年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组织发起的一项旨在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宣传报道活动。活动从开展之初就得到了全国各条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热切回应。作为一名在人大从事宣传工作的影像采集编辑来说,我感觉这一岗位在“走转改”活动中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大代表来源于人民,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同时也是各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懂业务,善思考,长期以来关注、关心各社会领域的进步、发展,谋划思考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思路。可以说把人大代表作为宣传采访的对象,无疑是为宣传报道工作找到了一座可供开发的“富矿”。而作为一名影像采集编辑,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用现在快捷、便利、科学的影像采集设备,为“走转改”活动提供更为翔实、生动的宣传报道对象,为我省人大工作留存鲜活、精彩的画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影像采集与编辑工作开展之前,要提前“预热”进入临战状态。这一“预热”工作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个人影像采集设备—“硬件”,进行检查核对。检查内容包括照相机、摄像机的电池电量剩余情况,照相机的存储卡空间、录像带是否有破损、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等多项内容,从而避免在采访现场出现设备故障,影响到影像采集工作;二是对采访人物、采访内容及相关政策、信息—“软件”,进行熟悉了解。新闻现场是不可逆的,是转瞬即逝的,新闻现场如战场。如何在瞬息间发现新闻亮点,捕捉到被采访人符合采访内容的表情特征,成为对影像采集工作者在新闻现场工作的最大的考验。而要成功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必须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影像采集编辑并不是简单的影像设备的使用者,单纯的理解为按一下快门或者按下录制键,按照远、全、中、近、特的景别要求,循规蹈矩拍摄完毕后就完结的工作。以上只是对影像采集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影像采集编辑要学会“等、抢、挑”,所谓“等”就是等待最为合理的时机,记录下人物最为精彩的表情和言语,“抢”就是要有新闻的自觉和对新闻现场的预判,抢占最为有利的地形,用最为合理的景别和表达方式,抓住最为精彩的瞬间,“挑”就是在新闻现场能够不做“无用功”,待时而动,有选择地对受访人物和新闻现场进行采集与录制。而要使这一切得以成功顺利完成的关键就是从事影像采集与编辑的工作者一定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影像采集技术功底,具有对人大工作情况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圆满地完成采编任务,从而为自己掌控现场的能力提供保障。
  二、影像采集过程中,要具有编辑思维,善于运用细节来展现新闻事件,打动观众。新闻要鲜活,细节是关键,尤其是在“走转改”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平民的视角,真实生动地反应来自基层百姓的声音。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突出受访者的主体地位,“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匈牙利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这样谈过他对影像采集工作的心得。为此作为一名影像采集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中,要第一时间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受访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现场当中,避免在办公室、会场、会客厅等“束缚性”较强的场所捕捉瞬间和视频画面。而是要把镜头直接对准受访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还原被采访者的真实生活状态。尤其是在人大宣传报道工作中,接收采访的对象多是各级人大代表,如何展现他们亲民、为民的形象是宣传报道成功的关键。以本届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活动中,我省获奖的摄影作品《为“吉林大姐”放歌》为例,创作者就是跳出了全国人代会会议的现场,把镜头对准了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歌舞团团长刘春梅在“三八妇女节”这天,为在京务工的吉林籍女性进行慰问演出的精彩瞬间。透过演出现场,作品不但有情有景,画面鲜活,同时还展现了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出,代表广大人民履行职责,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刻内涵。因此对待植根于人民、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广大人民代表的宣传报道工作,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环境中,来展现人物主体,突出人物性格,展现新闻事件的丰富内涵,从而让宣传作品可亲、可读、可信、可爱。第二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影像采集的工作是及其艰苦的,一张精彩的相片,一段几十秒的影像素材,背后凝结的可能是十倍甚至百倍的辛劳。仅以央视《走基层》报道为例,在其中我们看到影像采集编辑的工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受访者的生活,尤其是一些能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细节,几乎采用了不关机的拍摄方式,正因如此,一些精彩的现场,一些好的同期声,好的人物细节才能被捕捉到,人物的性格才会通过镜头、透过荧屏走进观众的心中。例如《走基层》系列报道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杨立学讨薪记》,播出后在广大观众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用“追看”这个词儿来表达了对这部新闻作品的喜爱。作品的主创人员在谈到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坦言为了讲好“讨薪记”这个故事,真实展现包括主人公杨立学在内的十多个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组织中选取了三十多个感动点、冲突点、转折点。节目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多个侧面真实还原了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和政府促进问题解决的积极作用。如此耐看、喜看的效果的形成不是朝夕之功,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摄影记者几乎是完整地记录了杨立学整个讨薪过程,无论是挤公交、上派出所、去劳动监察支队,一起找包工头,虽然地点在变化,时间在流逝,但是摄影记者手中的摄像机一直在记录着,正是有了这种不间断的拍摄,才有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各种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的立体展现,才有三十多个鲜活人物性格的整体呈现,才让走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通过镜头幻化成了现实,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尤其是老杨在屡次讨薪无路的情况下,忽然蹲坐在地上流下伤心的泪水,这一突发事件中摄像记者正是有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机器一直在运转过程中,镜头对准了新闻人物杨立学,才让这一突发场景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整个片子中的闪光点。第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拍摄方法,增强影像采集素材的真实性、鲜活性。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各地电视台影像采集工作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拍摄的方法多了,镜头丰富了,画面感染力、表现力也变得更强了。仅以央视《新闻联播》栏目里采访同期声的拍摄景别变化为例,以往我们看到采访对象往往是中近景别,中规中矩地站在镜头前接收记者的提问,这样虽然画面稳定、规矩,但是带来的弊端有两方面,一是容易让受访者进入提问者的思维模式,从而无法准确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二是容易造成受访者的紧张激动,无法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而在近两年来央视《新闻联播》中,尤其是在《走基层》栏目中,我们看到这样呆板的面对面的采访方式几乎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长镜头下采访双方真诚的交流沟通。影像采集工作者使用长镜头、曲线摇移等手法,对于放大事件细节,提升画面震撼力,突出新闻亮点,增强新闻真实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作为一名人大宣传工作者,在今后对人大工作的宣传报道过程中,要做到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而这一切落实在实践工作中,落实在镜头上的时候,就是用细腻的观察,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人民群众的生活。
  (作者单位: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中心)

推荐访问:中对 采集 影像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