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超人怎么辅助吃鸡 自居作用,超人要有超人样

  咨询案例一:  琪琪越来越喜欢穿大人的鞋,看到大人的鞋子就忍不住把小脚套进去。这天姑姑穿了一双拖鞋,上面有蝴蝶结和亮片,琪琪看了说好看,便穿着小姑姑的鞋子到处走,走了一中午。下午妈妈下班回来,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很不舍得地换回自己的鞋子。可她觉得不过瘾,又穿着奶奶的拖鞋走了好几趟,后来还要求妈妈也将鞋子脱下来给她穿,妈妈告诉她,妈妈的是运动鞋,太大了,她不依,仍坚持要穿……妈妈很苦恼,琪琪这是怎么了?
  咨询案例二:
  妈妈说,桐桐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变成了“过家家控”。家里买了一大群布娃娃,说那是自己的宝宝,还给每个宝宝起了好听的名字,有空就悉心照顾他们。还很有创意地把玩沙的沙具给布娃娃当小床。周末带她去社区公园的时候,小家伙也坚持要带布娃娃米妮,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阿姨,小家伙对阿姨说:“今天我去了社区公园,米妮一起去了,我们在那里玩呀玩,玩得很开心,我让米妮睡在她的小床上,还用伞给米妮遮住了太阳,一直在那里照顾她,累得我不得了。”
  咨询案例三:
  骏骏喜欢看动画片《奥特曼》,对奥特曼极其崇拜,能叫出每个奥特曼的名字,穿衣服也要穿带奥特曼图案的,经常对别人说“我是奥特曼”,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缠着妈妈和爸爸扮演怪兽或者是假奥特曼,他自己扮演真奥特曼,在床上蹦呀跳呀不睡觉……妈妈很纳闷,骏骏为何如此迷恋奥特曼?
  咨询案例解析:
  孩子喜欢穿成人的衣装、过家家或者以某个形象自居之类的行为,心理学家谓之“自居作用”。“自居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又称认同作用,原指处于俄狄浦斯时期(一般出现在3-6岁,其主要表现在男孩容易恋母,女孩容易恋父)的孩子为了博得异性父母的好感,将自己置身于同性父母的地位,通过模仿同性父母的表情与行为而逐渐吸收其处世特征,使自己逐步成为像同性父母那样的人,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过程。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自居作用的范围也扩大到道德观等方面,成为儿童“超我”形成的重要机制。自居作用的对象也从父母扩大到亲属、师长、同伴、榜样形象等,其机制是认同、接受、暗示和模仿。简言之,自居作用让一个人按照理想的范型来塑造自我。即孩子试图通过模仿,把自己变成和自居对象一样的人,比如,漂亮的阿姨、慈爱的妈妈、勇敢的奥特曼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在汲取此人物的某些性格特质,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自居作用常常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背后的意义,却超越了游戏本身,隐藏着孩子对自居对象的认同感,关系到他今后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居作用的结果是儿童形成了以周围的榜样来进行学习的倾向,儿童的成长就是通过自居作用发生的。
  建议:
  1、提供正面的言行榜样
  对于低幼儿来说,父母往往是他们最乐于自居的对象,出于对父母的崇拜,来自父母的言行信息都能引起他们的兴奋,都会诱发他们“偷学”的欲望,但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模仿。鉴于这一点,父母要注意示范正面的言行,不给孩子习得负性言行的机会,并注意减少那些能产生风险的模仿机会。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穿妈妈的鞋,妈妈就要注意尽量少当着孩子的面穿高跟鞋,以免孩子模仿的时候崴了小脚。
  2、注重性别角色示范
  孩子初具性别意识特别是进入俄狄浦斯时期之后,以同性父母自居的结果之一,就是逐步实现性别角色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同性父母要分外注意自己的性别角色示范,用符合性别规范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并适时对孩子符合同性别角色的行为进行正强化。
  3、艺术地发挥引导作用
  孩子由于少不更事,难免在选择自居角色时,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比如,受动画片的影响去模仿一些打打杀杀的形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了,但不宜采取直接否定的做法,否则孩子很可能因为逆反而更加频繁地模仿该形象,灵活处理方为上策。比如,当孩子扮演着超人横冲直撞的时候,不妨用他喜欢的另一个角色牵制他,“嘟嘟熊会不会这个样子呀?”“蓝精灵会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哦”;也可以利用超人勇敢正义的一面,引导孩子合理释放自己的旺盛精力,比如,去拯救生病的小白兔、帮过河的小蜗牛搭一座独木桥等。
  4、善用榜样角色提供的教育契机
  自居作用可以给家长提供教育契机,因为喜欢以某个形象自居的孩子,出于对榜样角色的崇拜,往往十分愿意扮演符合榜样角色的形象,家长就不妨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做出期待的行为。比如,我女儿桐桐一度喜欢以白雪公主自居,每次她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时,我就会借机对她说:“白雪公主可是会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哦!”有时候小家伙听了,果真就马上去收拾东西了,比讲道理管用得多。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从“零”开始做父母——教育学博士妈妈解读童心》等。)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推荐访问:人样 要有 自居 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