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颖微博【张靓颖成功需要改变等】

  张靓颖   成功需要改变   12月6日,“第十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颁奖礼”在香港举行,张靓颖凭借加盟环球旗下后在全亚洲发行的首张专辑《我相信》,独揽最佳女歌手等六项大奖,成最大赢家。
  2010年,张靓颖异常忙碌:成立音乐公司、赴美参加格莱美颁奖典礼、发新专辑、办世界巡演,勇敢地迈向国际歌坛,可以说是张靓颖全面升级的一年。谈到现状,张靓颖笑着说:我的成功只是因为我是个需要改变的人。
  张靓颖无疑是“超女”中的幸运者。在华谊的栽培下,为多部大制作影片唱主题歌、开个唱,张靓颖很快摆脱了选秀歌手的限制,也以最快的速度成为内地一线女歌手。然而,这些进步并不能满足张靓颖对事业的追求。在和华谊合约到期后,张靓颖选择了改变,组成了自己的工作室――少城娱乐,当起了老板。不过,张靓颖也强调自己对商业运营不感兴趣,“我很少参与开会,基本不参与决策,我就是管我自己的音乐的事,我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专辑,想要找哪个制作人,我想要做什么曲风,我自己跟制作人商量。”之后,张靓颖正式签约国际知名的环球唱片,把自己的事业版图向海外扩张;而环球唱片公司表示要将张靓颖推向国际市场,打造成像王菲那样的新一代“华语天后”。
  “音乐就像是我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在任何情况下,随时随地都想唱歌。”张靓颖说,“我希望未来如果有人提起张靓颖的名字,不要模糊我的身份,请记住,我是一个歌手。”
  
  印度大厨
  专为穷人做饭
  29岁的印度男子纳雷亚南・克里施南放弃到瑞士豪华酒店当大厨的机会,持续8年为家乡街头的穷人做饭,被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为2010年“十大英雄”之一――这个奖项用以表彰“改变世界的平凡人士”。
  克里施南从小热爱烹饪,21岁时已是一家五星级饭店的大厨,并收到瑞士一家豪华酒店的邀约。去瑞士前,克里施南突然看到路边一名男子正吞咽着地上的垃圾,不禁心生怜悯,给他买来一盘米糕,男子眨眼间就吃得一点儿也不剩。克里施南深受触动,“我突然想到,为国外的陌生富人做饭有什么意义?在我的家乡,还有那么多人可能一整天都吃不上饭!”他当即决定,放弃到瑞士工作的机会,留下来帮助这些流落街头的穷人们。
  克里施南开始了自己新的工作――每天为30名无法照料自己的残障穷人供应一日两餐。最初,他从饭店购买食物分给他们。但他发现,饭店的伙食又贵又难吃,“还不如我自己下厨给他们做!”做饭容易,坚持每天为一群人免费做饭,却并不容易。克里施南辛苦工作几年攒下的积蓄很快被花光。幸好,他的义举感动了不少人,有好心人出资支援,也有不少志愿者开始自告奋勇和他一起工作。
  每天凌晨4点,克里施南就起床,和义工们准备好饭食,给躲在街角、桥底下的穷人送饭,还经常亲手喂那些病患老人。8年过去了,他已累计为这些贫弱者送出饭食超过150万次。
  为让这个慈善事业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2003年,克里施南创立了阿克沙亚基金会。在印度神话中,神仙有一只“阿克沙亚”碗,能给饥饿的人提供永远不会枯竭的、源源不断的粮食。
  获得CNN2010年“十大英雄”后在接受采访时,克里施南说:“我真的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我的工作在全世界获得了共鸣。”
  
  窦骁
  西方模子
  东方底子
  他时而一身军大衣,时而一袭白衬衫,偶尔还穿着海魂衫,清澈阳光的笑容秒杀了无数青年人――窦骁带着一股青春气息,完美诠释了《山楂树之恋》中的“情圣”老三。在银幕上窦骁是沉稳、含蓄的传统男孩,银幕下却是接受过中西两种教育的青年学子。
  12岁时窦骁就跟着父母移民加拿大。因为不会说英文,他总被同学排斥。母亲“强迫”他报了空手道班,热衷于传统文化的爸爸则带着他钻研孔孟,定期打坐。“现在想起来真的有用,无论是空手道的礼节气度,还是儒学的修身养性,都让我更加平和”。
  从此,窦骁的朋友圈子越来越广,“和外国人打交道语言并不是第一要素,最重要的是笑容。”笑容,成了窦骁最好的国际语言,后来,又征服了张艺谋和无数观众。
  窦骁的观念是纯东方的,但个人生存能力更像一个西方年轻人,高中三年他和所有加拿大同学一样热衷于打工。高三时,窦骁参加了加拿大中文电视台举办的类似快男的选秀活动并拿到了冠军,开始涉足演艺圈。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北京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全面学习表演。
  虽说精通外语,有海外学习的背景。但窦骁并没有碰到接踵而至的机遇,“好导演、好剧本总是很少,演员永远在等待,配角、龙套都要去演,并且努力保持好心情。”终于,大二时他等来了号称“史上最干净爱情”的《山楂树之恋》。面对先后十几轮、每轮七八个小时的面试、两个月枯燥乏味的重复培训和一周降了10多斤的摧残式减肥,窦骁没叫苦没叫累,终于拿到了张艺谋签发的“成绩单”。
  现在,越来越多的机遇涌向窦骁,他抱着“大胆尝试,谨慎挑选”的态度,甄别机会,“我相信目标明确、不为利益、浮名所干扰的人,自然能拥有判断机遇的能力。”
  
  80岁索罗斯
  我还是一条鳄鱼
  作为金融巨鳄,公众耳熟能详的是他的投资“森林法则”,创办“量子基金”,“搞垮英格兰银行”获利20多亿美元,1997年狙击泰铢、掀起“亚洲金融风暴”,最近进军香港、瞄上A股市场、引发国内股市大跌⋯⋯而与他在金融市场的无情杀伐相比,他又是一个慈善家,他的基金会遍布全球,32个分支机构每年支出7.5亿美元。他曾获得代顿和平奖,在2000年,他旗下的援助波黑基金会就投入了近5亿美元的资金。他还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用于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
  他就是乔治・索罗斯,一个不可思议的结合体――残忍的金融巨鳄与慷慨的慈善家。
  乔治・索罗斯,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前往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当时他的梦想是成为哲学家。毕业后,索罗斯第一份工作是卖手提袋,1953年进入金融业,拉开了他传奇人生的序幕。
  面对自己在市场的杀伐和大力投入慈善的矛盾诘问,索罗斯认为两者并不冲突。在他看来,市场不是以道德标准来衡量的,它讲究效率,个人的责任并不大;而社会是要讲道德的,管理社会的政府要讲道德。
  索罗斯说:“我很幸运,我做的是金融行业。如果我做实业,要面对员工,给他工资少一点,我自己就多赚一点,我活好一点,他就活得差一点,这样做决策就难多了。”他说,他一直都能把在市场上赚钱和在社会上花钱这两件事情彻底分开,残忍和慈善互不干涉。
  索罗斯开玩笑说:“我不是个圣人,如果你在市场上碰到我,还是得小心,尽管我老了,但还是一条鳄鱼,小心我吃了你。”

推荐访问:靓颖 改变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