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朝文化领袖


  王兰生(1679-1737),字振生,一字信芳,号坦斋,直隶交河(今沧县大褚村乡王芦庄)人,清音韵、乐律学家,官至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兼礼部侍郎。一生在学问著作和隶绩上颇多建树。康熙和雍正年间,他编修《律吕正义》《音韵阐微》,重修《子史精华》《骈字类编》《陕西通志》;分校《周易折中》《性理精义》《朱子全书》《数理精蕴》;著作有《国学讲义》《交河集六卷》,其中《音韵阐微》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汉语音韵学研究达到顶峰。
  一、成才阶段:天资聪颖、幸得名师、刻苦成才
  王兰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曾祖父王宫桂官至山西汾州府同知,祖父王伯实,庠生,在家乡做私塾老师,性格耿直,担当起王兰生的启蒙老师。
  王兰生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他不仅有天份,而且与其它孩子不同的是定力强,小小年纪对读书深感兴趣,一坐就几个小时,勤奋刻苦,读起书来往往忘了吃饭。家庭贫寒的时候,也经常读书到很晚,为了省钱,常以香火代烛。进入小学的时候就知书达理,老师考问《易经》等书,兰生背诵起来,一字不差,应对自如。他的祖父对他非常器重,曾对人们说:“此子芝颖茁,必为当代为人,非凡品也”。除了老师布置的课业外,王兰生自己还主动看些古代大家写的书籍,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不久参加童子试,名列全县第一,顺利考入县学。
  当时任顺天府学政的李光地(李光地博古览今,是当时的性理学家,有较深的乐律和音韵学理论知识,王兰生这一方面知识多来自李光地的授业)正有心选拔青年人才以备朝廷选用,具备才智和沉稳性格的王兰生被李光地慧眼选中,为二人一生浓厚的师生情谊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王兰生在县学期间,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不仅李光地视他为奇才,就是后来的学政继任者杨大鹤(明朝最后一位科考状元杨廷鉴次子)也非常认可王兰生,有一天杨大鹤与王兰生谈论经学义理知识,不知不觉天都黑了,最后深为王兰生的学识折服,轻抚王兰生后背说:“君学十富于余,不当在弟子列。”当时的北京正值《明史》撰修,学者名流云集京师,王兰生时常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他更渴望以后能成为这人群中的一员,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1698年,李光地被提拔为直隶巡抚,李光地来到保定,特地把王兰生招来在抚衙旁的保阳书院深造。在这里又遇到了当时的名士孙峨山(后官至侍读学士,通政司右通。一代才子郑板桥曾赞誉孙峨山“文章满天下,子孙科甲无算”)等大儒新授学业,而李光地也常亲临授课,与王兰生等学子探讨程、朱性理学说等知识,1702年,梅文鼎(清初著名的数学家,曾做过李光地的家庭老师,也曾与康熙有过历算方面的交流,深得康熙的认可)来到保定教授历算学方面的知识。王兰生在这一时期幸得全国名师教导,如鱼得水,更加刻苦,除经书性理知识外,如乐律、音韵及中西历学,都精心探讨钻研。在这一段时期,知识理论素养得到极大提升,颇得李光地、孙峨山的欣赏和同期学子们的钦佩。据说有一次江南名士何岂瞻到巡抚府拜访,只向王兰生一人敬礼以表赞佩之心。当时和王兰生一起求学的还有魏廷珍、梅彀成、徐用锡、李锺伦、陈万策(大部分人以后被安排到康熙后来建成的蒙养斋里编修各种官书。魏廷珍与王兰生一起分校《律吕渊源》等书,官至工部尚书,2000年5月,鄂州大学教授童力群经考证认为,魏廷珍即为红楼梦中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的原型。梅彀成,梅文鼎之孙,主要编修《数理精蕴》)等人,可以说李光地为康熙后来的官修大型系列丛书储备了人才库。一时间,群贤毕至,就疑难问题互相探讨。当时80余岁的老人梅文鼎欣然在诗中描写道:“问辨集群彦,欢然洽主宾。”
  王兰生深学求真,前后共14年,为以后治学奠定了牢固基础。
  二、成果阶段: 呕心沥血、修书成果、影响深远
  当时清朝处于平定战乱、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百姓民心稳定的大好政治局面,康熙皇帝由武攻转向文治,再加上本人好学不倦,受西方传教士和科学文化的影响,他内心一直存在着出版大型系列丛书的博大愿望,目的一是便于百姓教化,提高整個社会文化素质,二是出于政治目的考量,更好地传承汉族文化,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计划一度搁浅。
  1712年的一天,康熙与大臣们探讨起修书的计划,仍令臣子留意年轻人才,选拔精通易理的人。时间留给有准备的人,李光地(自1706年,李光地开始担任内阁大学士一职,即宰相)向康熙推荐了王兰生等一干学生,康熙马上提出接见。当时康熙与臣子间政事交流经常采用问对的形式,康熙经常将一些问题甚至难题向臣子们提出,要大臣们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答案,这时考验的是大臣们的才识、经验、临场应对能力,再加上当时的康熙好学不倦,知识广博,而且他的科学观也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绝大部分人,所以大臣们时常为难于与康熙的问对应答,包括李光地也曾遭到康熙的斥责甚至被贬,有相当的原因是问对时回应失当,从而给康熙造成不好的印象。
  这种情形下,康熙在武英殿接见了王兰生,命王兰生讲乾坤义理,并提出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问题,王兰生没有迟疑,对答如流,一下子获得康熙帝的高度认可,连续两天竟被三次接见,康熙非常高兴,即任命王兰生南书房行走,享受翰林待遇。王兰生初入宫廷,言行得体,康熙日益看重王兰生,出驾随行,伴驾夜读,秘书颁行天下,都少不了王兰生的身影。一次王兰生伴读到深夜打了盹,康熙过去把王兰生碰醒,还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年轻人精力还不如我这老人呢”,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密切程度。1713年,康熙六十大寿特恩科取士,钦点王兰生为举人,自此王兰生充满学术研究的仕途生涯正式开始。1722年,康熙又钦赐王兰生为进士并参加殿试,最终以二甲第一名被录取。在这期间王兰生曾参加几次会试都未通过,康熙也拿不准什么原因,但他对王兰生有个公允客观的评价:
  康熙六十年三月庚午(初九),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此番应试之人,有学问优长,不得中式,以致抱屈者,朕亦无从而知。即有人奏闻,亦难深信。如举人王兰生学问,南人中或有胜彼者,若直隶人则未能及之。前《周易折中》、《性理精义》、《朱子全书》,魏廷珍、王兰生等,在朕前昼夜校对五年,不遗一字。读书人少全读性理者,王兰生甚为精熟,学问亦优。屡试未中,或文章不佳,抑别有故耶?再满洲举人留保,学问好。满洲、蒙古、汉军中,罕有及者。即翰林中谅如彼者亦少。今番满洲内,巡抚苏克济之亲属二人俱中,张伯行幕中修书之人,数年来皆相继中式。惟王兰生、留保,俱未得中。此在朕前行走之人,朕深知其学问,非属偏向也。王兰生、留保俱赐进士,著一体殿试。”

推荐访问:领袖 雍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