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赛博空间与人类境遇


  [摘  要] 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探讨赛博空间的现状与异化及其对人类境遇可能带来的挑战,应当是人的本质规定赛博空间的未来发展,而不是由赛博空间的发展来规定人的本质并左右人类的未来走向。首先从西方思辨传统的角度探讨赛博空间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所面临的困境,并坚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然后根据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异化的理论对网络崇拜和宗教信仰进行比较,最后论证虚拟实践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赛博空间的发展理当以人的实践品格和鲜活生命为根本宗旨。
  [关键词] 赛博空间;虚拟性;真实性;宗教信仰;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9)02-0020-08
  所谓“赛博空间”(Cyberspace),主要是指通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创造的一种由图像、声音、文字、代码等构成的网络系统,俗称虚拟空间、电脑空间、网络空间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与作为‘机器生态’的网络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了拟社会化的‘网络社会’”[1]。如今,赛博空间已然成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娱乐等各类生活的重要平台,对人的存在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类器官的延伸,“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麦克卢汉又将人类器官的这种延伸称之为媒介,进而区分出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前者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后者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赛博空间作为电子媒介,对人类的智识展开了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极速延伸。然而,反观当下,思索未来,赛博空间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境遇?——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本文尝试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主要分成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仅从思辨哲学的认识论角度显得难以辨别赛博空间的真实性与虚拟性,相比之下,唯物史观的巨大优越性彰显无遗;二是从马克思的宗教与异化理论出发,对网络崇拜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三是指出虚拟实践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而如何给赛博空间的未来走向定位最终取决于我们对人类本质的规定。

一、赛博空间的亦真亦幻


  我们通常也将赛博空间称之为“虚拟空间”,然而时至今日,“虚拟”这一修饰语在多大程度上仍是合适的呢?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与实际广泛应用,我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赛博空间的真实性和必要性。同时,作为一种没有重量的空间,赛博空间的虚拟性似乎又是无可争议的,“它有物质,却没有重量;有图像和文字,却没有油彩和笔迹;它拥有实体却没有空间,拥有历史却没有时间”[3]。因此,从根本上探讨赛博空间的亦真亦幻显得十分迫切。
  尽管赛博空间是一个基于现实和想象的人造世界,而不是实际存在的现实世界,但它仍不失为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可操作的网络世界。概括地讲,赛博空间给我们创造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效用性的角度来看,赛博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要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它作为沟通主体与现实世界的一种新媒介和新工具,必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轻松实现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定位导航、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不仅如此,赛博空间还能够像现实世界一样,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另类场所。人们可以在虚拟社交平台上交朋结友、倾诉情感,在网络游戏中文韬武略、比武招亲、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现实生活中的平民身份并不妨碍一个人成为赛博空间里左右逢源并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达人和成功人士。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赛博空间能够凭借技术手段做到以假乱真,颠覆实物与影像之间的明确界限。如贝克莱所言,“存在即被感知”,当虚拟的实物像实物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产生同样的知觉时,虚拟的实物对我们而言就会获得实物的同样地位。贝克莱试图取消物与物的观念的区分,最终达到消解物而使人信仰上帝的目的。世易时移,他的学说在赛博空间的虚拟现实中再次得到了有效印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全息技术,以影像的方式高仿真地模拟出一个苹果,不仅使试验者在视觉上产生真实苹果的外观,而且通过技术手段干预他的神经官能使他产生对虚拟苹果的知觉体验,包括嗅觉、味觉、嚼咽、果腹等。通过这种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物与实物的界限被消除了。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形象地描述了未来人类将遭遇的场景,真实的人类被智能机器人囚禁在充满黏液的容器里,处于休眠状态,浑身插满管道,通过这些管道,智能机器人获取人类提供的生物能量,同时也向人类的大脑输送各种模拟信号,给他们创造出一个虚拟的赛博空间,使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赛博空间让人置身其中信以为真,难以摆脱它带给人的真实感。赛博空间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那个洞穴的墙壁上投射的影像,我们则是那群被捆缚在洞穴中置身于影像世界的囚徒。洞穴里的囚徒习惯了虚幻的影像而安之若素,赛博空间的芸芸众生也顺应了网络世界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念,以自身特有的虚拟、匿名的方式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生被缚于洞穴的囚徒如何知道一切皆是幻象?在洞穴喻中,一个囚徒挣脱枷锁逃出洞外隐喻的乃是苏格拉底通过灵魂的直观,摒弃众人所熟知的可见世界而达到本真的理念世界。众人已然沦为“常人”(das Mann),以熟知为真知,以雕像投射到洞壁的影像为实物而浑然不觉,缺乏灵魂转向的自觉与勇气,终生只能人云亦云,苟且偷安。洞穴喻中的苏格拉底立足于洞外的世界而彻底否定了洞内世界的真实性,但囚徒们仍执着于洞内的世界,不能看到也不愿相信洞外的世界。同样,置身于互联网之时代洪流中的一些人深陷赛博空间而难以抽身,不单是在科学技术的绑架下连真实与虚幻也分辨不清,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溺于网络世界,信以为真。既然赛博空间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分辨,既然有的人愿意相信赛博空间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和有意义,结果就使人们对待赛博空间的态度变得像心理学问题,单纯取决于个人的信念,信之为真则为真,信之为假则为假。

推荐访问:唯物史观 视域 境遇 赛博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