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

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2篇

【篇1】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

学习《古田会议决议》心得体会

上杭县蛟洋中学 丘瑞清

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12月,其时正值红旗初举红军草创之际,故而其意义非比寻常,堪称中共建军史上开天辟地的一次会议。笔者通过对《古田会议决议》的学习,更加坚信了这一判断。

《古田会议决议》总的来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即是破;
第二部分则是对红军建设的构想,即是立。先破后立,这种体例非常的好。不对旧的东西加以破除,直接去谈新型军队如何建设,就会显得曲高而和寡,周边的同志也就难以理解。只有先破掉旧军队的习气以及过于理想化的东西,才有可能使当时来源于旧军队及普通民众的红军队伍脱胎换骨成为无往而不胜的钢铁洪流。所以下面笔者先谈谈学习《决议》中《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体会。

关于党内的错误思想,《决议》主要谈了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关于绝对平均主义、关于主观主义、关于个人主义、关于流寇思想、关于盲动主义残余这么八种思想。总的来看,这八种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来自旧军队思想的,来自空想化的革命激情的。

来自旧军队思想的特点就是注重军事,忽视政治,搞单纯军事观点,注重保存实力避难趋易眼前利益的取得,忽视迎难而上在艰苦地区扎根建立根据地的长远打算。这种思想的根源其实就是政治上认识的不清楚,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军阀思想,不晓得红军与白军的差别所在。这种观点危害甚大,若以这种观点,红军是断断不会建立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的,也断断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即使取得了一两次胜利,对于发展而言,也是起不到根本上的提高的。如张国焘军,可以说力量曾经盛极一时,这与当时其军内的徐向前等同志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但是,张国焘头脑中保存实力避难趋易的思想导致了其所率军队即使占领了大面积的土地,也无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部队实际力量的壮大。最终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路线,不免于失败。可以说,古田会议的召开,正是确保了这一脉红军不会犯此类错误,即使由于指挥上的失误依然割不断红军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最终锻造成为横扫中国的红色雄师。

还有一类错误思想实际上源于浪漫的革命主义激情,浪漫的革命主义激情往往期望能建立一支纯而又纯的队伍,并且不懂得这是需要分阶段的。所以往往会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幼稚,最终酿成革命的重大损失。如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客观地讲,红军与白军的区别就在于军队的性质不同。而性质不同的具体体现就是官兵一致、军队内部有民主。但是如果走了极端,凡事都讲民主,则会导致决策效率的低下,最终危及革命力量的生存。如果完全官兵一致,势必会导致革命骨干力量在革命初期快速丧失,最终失掉革命的火种,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大的官兵觉悟并没有达到按需分配的高度,实际上这是一种空想。美好的想法未必能导致实践的成功。就是指此类不切实际的错误思想。

两类错误思想在当时的红军当中都存在。脱胎于旧军队的同志往往会由于认识水平不够高犯前者的错误,而对理想有着热切追求的刚刚从知识分子角色转变为扛枪打仗角色的同志们往往会由于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犯后者的错误。

《决议》中首先对这两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批驳,为后文提出较为完整的红军建军思想做了很好的思想铺垫。《决议》中立的内容包括: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宣传工作问题、士兵政治训练问题、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废止肉刑问题、优待伤兵问题、军事系统与政工系统的协调问题八个部分。

从这八个部分我们依稀能看到今后红军的发展方向。即是一支党领导下的重视宣传教育反对旧式军队作风(打骂体罚等封建带兵方式)倡导新式军队作风(真正爱护士兵)政治军事双头领导的人民军队。

行文至此,笔者体会到《决议》最为光辉夺目之处在于它把鲜红似火的革命理想与革命实践的生动结合。面对当时红军的外部生态环境极度恶劣与自身建设的百废待兴,《决议》没有盲目悲观失望,更没有夜郎自大,而是努力从“实事”中把握“是”,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言归正传,当时的红军,真可谓亟待整顿,亟需脱胎换骨。党组织松懈,教育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宣传工作离要求差距很远,基层干部不晓得如何去教育提高士兵,打骂体罚此类行为盛行,伤病员缺乏照顾,军政关系不明晰。

《决议》逐项娓娓道来。

针对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明确了组织路线:清除不合格的党员,严把党员入党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质量;
要求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各级党组织要有相应的工作计划以加以实施;
要求确实向党员讲清开会的意义,反对封建式的会场秩序,以避免党员对会议失去兴趣的现象。

针对党内教育问题,《决议》首先讲清了党内教育的意义,接着就教育的材料、方法具体说明。

《决议》尤其重视红军宣传问题,正如《决议》中表述: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这样的表述,是很多人万万想不到的。殊不知,没有红军的宣传,就不会有群众的觉悟,群众的组织,乃至红军的壮大。因而确实如此,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

当时的红军宣传工作现状是:宣传内容不清、宣传力量不足、宣传方法单调。总的来说就是亟待改善。

《决议》就此对症下药,明确宣传内容,壮大宣传力量,丰富宣传方法。总的一点,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红军的宣传工作是多么有效。可以让广大群众义无反顾,拿起武器参加红军,可以让普通白军士兵毅然脱离当时强大但反动的白军投入弱小但正义的红军,最终宣传出来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关于如何加强士兵政治训练问题,《决议》从具体的材料、方法谈起,可以说是手把手的交红军干部如何搞好士兵训练工作。到今天来看,这些内容依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对此,笔者将有专文论述。“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一节实际上谈的是普通士兵的学习文化知识问题,以小见大,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红军队伍能够如此重视普通士兵的学习,不仅使得红军成为了一支学习型的部队,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扫盲运动做出了极大贡献。不知后来的共和国将军们又有多少是得益于此项政策才由睁眼瞎成长为能谋善断的一方将帅的?! 针对废止肉刑问题,所谓肉刑,其实就是指打骂体罚士兵。时至今日,在个别部队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从上级下发的通知中就可见到。当时的红军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对于今天来说或有启发。

《决议》首先指出了用肉刑的危害,即造成跑兵现象。在今天来说,在明知道服役期只有两年的情况下,个别单位仍需要担心怕兵跑了,不能不说这是部队内部关系不正常的表现。接着《决议》指出了肉刑的历史渊源及废止理由。其次《决议》提出了纠正的方法:一是坚决废止,二是加大说服精神和自觉遵守纪律精神的提倡。对于打骂士兵现象,目前仍有少数官兵不能正确对待,他们认为兵不打不成器。原因就在于文中所说废止肉刑后,不可避免短期内会带来不良现象的增加。但《决议》开出的方子是加大说服精神和自觉遵守纪律精神的提倡。对此,可能那些对打骂现象心有赞同的同志会嗤之以鼻。但后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废止了肉刑的红军,战斗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战越强。而没有废止肉刑的国军,则是内部关系紧张,在听到红军的大喇叭广播后,竟然就会有人曳枪而来,这两种现象,不能不发人深省。

针对红军当时伤兵问题,《决议》同样给出了足够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最后,《决议》明确了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捋顺了“古田会议”召开前的军政关系,从而实现了军政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最终使得这项制度一直贯彻至今依然行之有效。

综上所述,《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共建军史上的一次开天辟地的会议,正因为《古田会议》精神的贯彻执行,才使得当时的红军部队得以脱胎换骨于旧军队及乌合之众,成长为无往而不胜的人民军队。

【篇2】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

历史两次工业革命试题
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应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885年汽车发明,到20世纪初,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性能进一步完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利于洛杉矶居民向郊区搬迁,答案选A项。

2. 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数据史料的分析能力,考查的内容是工业革命。解题关键在于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大量增加,说明英国需要原棉原料,这一时间是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D两项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之一,B项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以排除。

3. 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助学美化自己

【答案】D
【解析】选D准确地揭示了石油巨头洛克菲勒公司鲸吞全球石油暴利,并用助学美化自己、欺骗世人的本质;
选A对这幅漫画本质的揭示不够完整;
选B突出了这幅漫画的主体,但主题(主旨)表述错误;
选C对这幅漫画的主体和主题的表述都错误。


4.
下图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的解读正确的是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A.该现象产生都离不开工业革命的推动
B.体现了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的演变 C.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D.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答案】C
【解析】机器工厂、跨国公司都是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
手工工场——机器工厂——跨国公司,反应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5. 下图为小马同学根据所学历史知识绘制的19世纪中期某国形象漫画。该国如此“自负”的理由不包括

A.号称“世界工厂” C.科技水平领先
B.掌握海上霸权 D.成为启蒙运动中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示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世纪中期和漫画图片可知是英国,此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在18世纪末就掌握了海上霸权并且利用工业革命科技成果领先世界,启蒙运动中心应该是法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本题选择D。

6.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
【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
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
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
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
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着重考查苏联、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与模式,对考生解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问原因的回答,依据材料一中“建立社会主义唯一的基础就是大工业”这句话和“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这句话,即可得出苏俄政权发展工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第(2)问“基础”的回答可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来回答。“措施”的回答,需要考生联系教材知识,从牺牲农业和收缴利润的角度来作答。第(3)问的回答,首先要联系到材料二(资金积累方式)和材料三(发展优先点)究竟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然后再组织答案。第(4)问设想的回答,依据材料中“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是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同点的回答,考生可结合书本知识,中国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注意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而苏联忽视了这一点。

【考点】中苏工业化道路

7.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解析】本题以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即是市场的扩大,根据题干,“需求趋于无限大”“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都是说明市场的扩大,B、C、D三项均与题目没有直接关联,排除,答案选A项。

8. (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 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8分)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答案】(1)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人投资公司提供了法律保障。(2分)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
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
引领管理制度变革;
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8分)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4分)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6分)
(3)相似原因及说明:
①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
第二次, 面对“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4分)
②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
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4分 )
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
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4分)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需要灵活运用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

(1)从材料一第左上文字框中的关键句“《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现代公司的出生证”、“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可以简要归纳其意义。关于现代公司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一的另外三个图文框可以寻找或归纳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要点。
(2)从轮船招商局(洋务派民用企业)创办的外来因素和直接目的两个角度回答其背景。关于招商局在中国早斯经济现代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从材料二中的关键句,如“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3)先弄清19世纪70年代招商局创建和1979年以来招商局新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及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分别从“困境”、“机遇”、“制度创新”等角度回答“两次辉煌”的原因。

9. (本题满分24分)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3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5分)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2至1890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3分)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3分)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棉花
1936





153.6

546.2
84.9万吨 52.4 44.5万吨 73.5 27.9亿米 67.7

棉纱

1933

147.4

734.8

棉布

1936

137.3

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8分)

时间
原因

30年代—1949年

1952年

1983年




10.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传统、西学与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答案】(1答案一:将工业革命的发生局限于英国自身因素来考虑。

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资本流动自由;
牛顿力学和热学的确立。
答案二:将工业革命发生局限于世界因素来考虑。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
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海外市场的扩张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答案三:将英国因素和世界因素综合考虑。既有英国因素又有世界因素,参见答案一和答案二。

(2原因:改革派: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维持了封建制度。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
(3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理也可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4中国的现代化要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但不得因循守旧,一成不变;
积极借鉴西学,但不可照搬照抄;
要会通中西,批判继承、创新(超越传统,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解析】本题以现代化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问题。第(1题是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归纳,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要从英国内部和世界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第(2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第一问要从分别为两者接受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改革者是为了宣传西学、保守者维护旧制度。第二问实际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结局。第(3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问题。根据所学找出切合材料中观点的史实进行归纳。第(4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实际是要求分析近代化中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

推荐访问:两次 心得体会 决议 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 两次历史决议心得体会 两个历史决议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