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心得

【摘 要】本文针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分析了Asp.net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多个方面探讨了Asp.net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对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课程基础 知识点必有应用 案例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03-02

教育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研究开发软硬件的基本能力。在软件开发的相关课程中,Asp.net具有重要的地位。Asp.net不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因此,课程各个方面的规划都会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Asp.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确定学生基础知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Asp.net程序设计课程是一个综合应用较强的课程,一般来说该课程应该放到先导课程结束后再开课,先导课程包括网页设计、C#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以及JavaScript等。那么在Asp.net开课之前,就要大概了解学生的先导课程基础掌握情况,如果大部分学生对于先导课程知识基本上能掌握,在讲课时进度就可以稍微快些,否则在讲课时就要针对可能用到的先导课程知识进行补充提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对讲课的进度、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以及理解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 确定所讲内容顺序

细节决定成败。Asp.ne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繁多,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不同的教材会有不同的内容安排顺序。那么,不同的讲课顺序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吗?正常情况下,讲课的顺序肯定是先易后难,遵循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诚然,这个顺序听起来应该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不同的讲课对象,顺序就要有所区别,才能达到各自的最好效果。例如,针对程度较好的本科生,就应该先讲Asp.net操作数据库,后讲数据源控件,这样做的效果是提高了学生对编程的重视,可以更好地利用先前所学的面向对象的内容来封装数据库访问类,而不会受到数据源控件带来的便捷操作的影响;对于程度较差的专科生,一般来说编程能力稍差一些,因此,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的易操作、易入门的特性,就需要先讲数据源控件访问数据库,后讲Asp.net访问数据库。再如验证控件,因为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对这些常用验证还是很熟悉的,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这些验证的原理,那么,对于验证控件的使用,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很感兴趣。因此,验证控件的讲解可以提前讲,对提高学生对Asp.net这门课程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地确定先后顺序,这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知识点必有应用的原则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教学知识点来说,我们仅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用还不够,还需要让学生知道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机教学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同样从书本教学的知识,其他科目可以直接用于社会实践,而计算机知识从书本来,需要经过反复动手操作,才能在实践中运用。我们在计算机教学环节中秉承“知识点必有应用”的原则,即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一定要结合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来讲,和学生一起分析解决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出知识点。例如,我们讲C语言或者java中的数组部分,可以以中国象棋为例:中国象棋游戏的设计中就会用到数组,棋盘信息就可以用一个9*10的二维数组来存储,这样,不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也会很有帮助。相比之下,这种方式比起只是介绍数组的遍历读写要好很多。也许有些人会质疑,难道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会有应用吗?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有些知识点的应用也许会比较偏,这就需要教师们相互交流和提炼。而且,这种方式长期积累下来,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设计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用。

四 案例驱动

事实胜于雄辩。在Asp.net教学中按照“案例驱动”机制组织,通过一个个典型的设计实例贯穿整个课程。通过这些实例,将编程资源介绍和编程方法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组织学习Asp.net程序设计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有体会:随着知识的增加,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产生变化。所以我们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以一种非常熟悉的状态在学习。以这种方式设计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重点研究如何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子案例,进而实现大的综合案例的开发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对案例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和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在基于教学案例的基础上,使用和教学案例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同时再给出一定的选题空间,让学生在特定范围内,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异于教学案例内容的设计案例,分小组实现各自的功能模块。例如,教学案例为课程申报管理网站,学生可选案例为项目申报网站、成绩管理网站等。这样既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发挥学生的创新作用;学生既能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2.自主学习

有了以上总体的布局结构后,可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前台用户模块设计的同学负责首页的设计、商品信息的浏览、搜索商品、添加到购物车、查看购物车、查看订单等页面的设计。后台管理员模块设计的学生负责商品分类、添加商品信息、商品信息管理、订单管理以及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及实现。当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复习了旧知识,也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

3.教师评价

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进行教学评价。教师一方面要表扬任务完成得比较好的同学,同时也要对完成得不好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所在和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如果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很普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并结合实际项目实例,说明知识点的具体使用。

4.师生小结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和方式因人、因内容而异,最主要的是谈谈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例如,在设计用户登录模块时,学生做了几个模式,有“用户直接登录”模式、“cookie存储用户名和密码”模式、“文件存储用户名和密码”模式、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保存在数据库等模式,学生通过总结讨论体会到无论哪种登录方式,其取得用户信息进行系统登录的原理是相同的。学生有了实际经验,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 实践环节,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实践出真知。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所讲的知识点,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动手才能彻底地领悟和掌握。实践环节采用“两人一机”的模式,而不是通常的“一人一机”模式,因为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发现,一人一机的模式会影响学生的练习效率,因为碰到一个问题时,需要一个人去解决,就会花去较长的时间;如果是两人一机,那么当碰到问题时,两个人解决问题肯定比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效率高。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

还有一句古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那么对于我们的程序或者项目实例,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网络的教学资源丰富,包括一些程序源码、项目实例,我们可以让学生下载一些源码进行阅读,包括源码的设计架构、设计思路、源程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查漏补缺,扩大知识面。

六 结束语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Asp.Net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总结和改革,通过对确定学生基础、确定讲课顺序、知识点必有应用的原则、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以及实践环节的分析和改革,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肖薇〕

推荐访问: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 探索 心得 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