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摘要】 目的 评价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的基础上,替罗非班联合急诊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人选标准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泵入普通肝素。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疗程均为2~3 d。观察两组心电图改变、血小板聚集率、PCI术后血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CI术后血流情况和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有明显好转(P[1],但对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并没有显著改善[2]。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可以有效的对Ⅱb/Ⅲa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受体的结合进行抑制,并影响血小板聚集,实现抗血栓目的[3],同时急诊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和冠状动脉血流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4]。自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我院共对3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辅助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我院共收治STEMI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63.5±13.2)岁,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STEMI患者入选标准:①患者心电图肢导联≥0.1 mV或胸导联≥0.2 mV,最少两个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②心肌酶CK-MB在发病时间6 h后高于正常高限的2倍以上。③患者持续时间大于30 min缺血性胸痛,口服硝酸甘油后疼痛无缓解。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相比,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比例、年龄、病变血管数及梗死血管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人选标准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在3 min内按10 g/kg剂量推注完毕,然后微量泵入按0.1 g/(kg·min)持续泵入24~36 h;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泵入低分子肝素钙1000 μ/h,持续24~36 h。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入导管室行PCI术。疗程均为2~3 d。观察两组心电图改变、血小板聚集率、PCI术后血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我们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结果,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5]。②校正的TIMI计帕数(CTFC):对患者梗死相关动脉造影剂到达冠状动脉远端所需要的电影帕数进行观察记录[6]。③心肌组织水平灌注(Blush):对患者相关梗死动脉心肌造影剂染色及清除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见表1。
  2.2 ST段回落 术后24 h后,两组相比患者CR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R及NR率无差异(P>0.05),术后一周治疗组CR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心肌微循环灌注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2.3 血小板凝集率 见表2。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盐酸 临床研究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