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黄止咳合剂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2
  普通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最常見的疾病,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当感冒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为感冒后咳嗽。除了呼吸道病毒外,其他病原体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导致此类迁延不愈的咳嗽,有文献统称为感染后咳嗽[1]. 祖国医学认为“咳嗽”是由于邪犯肺系,肺失宣肃,气机上逆所致。目前,临床上有很多止咳药水,但效果常不理想,本文作者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应用杏黄止咳合剂治疗感冒后咳嗽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有119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咳嗽的诊断与主料指南(草案)》中感冒后咳嗽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符合《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3]中风邪犯肺证的辨证标准。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2-70岁,平均45岁。全部病例病程均在17~32日,平均22日。两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予杏黄止咳合剂(湖州市中医院自制中成药)。药用:苦杏仁,黄芩(炒),半夏(生),前胡,紫苏子,荆芥。每日2次,一次25ml。
  1.2.2 对照组:强力枇杷露(江西三九药业生产)每日3次,一次15ml。
  两组疗程均为7日。
  1.3.1 观察指标:症状积分主要症状咳嗽症状积分变化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将三个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其中主症咳嗽积分分别为别为0、l、2、3分。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以评分的总和为准。评分标准见表(1)。
  1.3.2 疗效评定: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并记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镇咳平喘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症状及疗效判断[4].显效:咳嗽症状消失或咳嗽偶作,无连续性刺激性咳嗽;有效:咳嗽较前明显减轻,但仍有发作性连续性咳嗽;无效:咳嗽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
  1.3.3 安全性指标 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假设检验采用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双侧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咳嗽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资料经Wilcoxon秩和检验后P=0.03<0.05,有统计学差异。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大于对照组的81.16%,可知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感冒后咳嗽患者多有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减轻后,出现咽痒,久咳不愈,呈阵发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对于顽固性咳嗽,中医以“肺气上逆致咳”立论。祖国医学将感冒后咳嗽纳入”久咳”、”风咳”、”外感咳嗽”等范畴,认为感冒初期风邪经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系,肺宣降失司,肺气上逆而致咳嗽,治疗后虽感冒表证已除,但风邪未尽,蕴于肺内,肺失宣降,咳嗽迁延不愈。中医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做声,咳吐痰液而言,分别而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病因常分为外感和内因,外感一般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内因一般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日常病人中已外感咳嗽居多,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咳嗽,发热,头痛等肺卫表征,一般均为邪实;中医治疗宜宣肺祛风,化痰止咳。杏黄止咳合剂适用于一切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方中紫苏,荆芥祛风解表散寒,黄芩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前胡疏散风热,燥湿降气化痰,苦杏仁,紫苏子止咳平喘,全方公用起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本研究表明;杏黄止咳合剂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是值得推广的方法。另外本研究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表明杏黄止咳合剂用于感冒后咳嗽的治疗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况久龙,段凤英,范希兄。60例慢性持续性咳嗽诊治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02,35(5):29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段与治疗指南[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2005,28(11):738-744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J].中医杂志,2011;52(1O):896~899
  邵长周,翟介明,何礼贤,阿斯美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32(39):40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同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6~28

推荐访问:杏黄 合剂 止咳 疗效 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