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道至宝带着重生_文涵大道千古传,感悟传承阅读间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39-01  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章千百年的流传其实是一个人为选择的过程,污泥沉底不见天日,砂石俱下渐被埋没,只有文质兼美的金玉之作才得天下人青睐,代代相传。就如词中皇帝李煜、南北朝文坛宗师庾信这样的大腕也逃不过这个道理,其前期作品文辞不可谓不佳,广为人知者有几?但等他俩一成囚徒,一为游子后,一切就变了。谁不知“剪不断,理还乱”,谁不知“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至于庾信,连老杜都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呢。其中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作品前期无“道”,后期有“道”。有道文章,乃芳草幽兰人皆喜爱;无道文章,犹馊馅儿的包子狗不理,坏了瓤的金橘烂垃圾,谁不避而远之?
  此“道”为何物?
  此“道” 与文血肉一体,与真善美水乳相容。它与时俱进,内容广博:自然、童真、母爱,友情、节操、道义、民族精神……皆包含其中。具体而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孟子“舍生而取义”的气概,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执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杜甫“大庇天下”的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志向,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义……都应是道。道还体现于《春》中的和谐美景,《背影》中的父子深情,《皇帝的新装》中的童言无忌,《苏州园林》中的文化意境,《端午日》中的健康民风……
  我们教材中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有道蕴涵才得以流传并被选入教材的。我们的阅读,其实就是通过文这个载体与道碰撞、取舍、融合的过程。收获浅的,受益于文辞,长些见识;收获深的,则可冶情修身养性齐家乃至治天下。因此在理解作品文辞内容之外,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寻觅、汲取文中之“道”。重文轻道是存椟弃珠之为,我们教学中至少要做到文道并重。古时有人渴望得“道”成仙,今天我们的追求是让学生得“道”成人。这是韩愈老先生千年前就派给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天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语文教师在阅读寻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浅识:
  1 深浅取舍要有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也是有所发展变化的。如读《出师表》,读出诸葛亮对扶不起的阿斗的愚忠,对兴复汉室不可为而强为之的不智,不能说是错。但在引领学生阅读时,我们还是要尽量远避或者舍弃此类观点,而将重点放在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举的探究上,放在品味诸葛亮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真情和对刘禅谆谆教诲“不知所言”的慈父心肠上。因此对文本所蕴之道,应从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或浅探,或深究,或慢品,或舍弃,取舍有度,不必面面俱到,慎要标新立异。
  2 大处搜寻小处求
  读屈原、杜甫,我们一定要读出家国大义,怎样让学生爱国呢?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作为老师,我们好好上课教育学生就是爱国;作为学生,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就是爱国。读《背影》、《散步》,一定要读出父子深情传统美德,怎样让学生孝敬父母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幼时儿歌所唱的给下班劳累的妈妈端上一杯水就是孝敬。所谓滴水藏海,小节蕴大德,万丈高楼要一砖一瓦砌起,学生的生命素养会在这一点一滴中丰厚起来。
  3 联系生活好内化
  我们都佩服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高洁情操,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误解。所以我们要联系生活帮学生分析:陶的时代是污浊乱世,他只有隐居田园方能保其清;我们欣逢盛世,乾坤清朗,理应积极入世,展我风采。
  4 熟读深悟自生发
  不断听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句话,有些好文章没教出语文味,上成了政治思想课、品德修养课,往往就是教师“传道”心切,忽视了“文”这个载体。所以阅读时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自主阅读后生发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再通过讨论甚至争辩来品悟探究。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得道。尤其是阅读一些有争议的作品时,更要让学生读出个性,允许质疑,允许有不同乃至相反理解。因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多元化解读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概念的、脸谱化的标准来品评,更不能先入为主,用一些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定论来束缚学生。百人百模样,千人千思想,要让孩子们都展示出来。
  当然,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教师还是要客观地辨别其公允、偏颇与否,给学生恰当引导。下附三例,供大家讨论:
  ①程翔先生授《雷雨》一课,深入文本,巧设情景,师生互动,水到渠成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罪过,但又满腹真情、深深忏悔、无比痛苦的周朴园,一扫虚伪、奸诈等定论。学生真正深入了文本,懂得了人情,是得了利于一生的大道。
  ②读《威尼斯商人》,学生读出夏洛克无比贪婪丑恶可鄙可笑,结局大快人心,我认为不是得道。夏洛克是犹太民族的代言人,我们至少要读出其境地遭遇和满腔悲愤,心中生出怜悯之情。还有对剧中错误的民族主义倾向,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不好理解。我们思考:当希特勒疯狂灭绝犹太民族时,大多数德国人面对没有人性的屠杀心安理得,莎翁这部广为流传的名著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导人向善,还是诱惑人拿起屠刀?)
  ③读《我的叔叔于勒》这部经典,我认为读出生活的艰难、人生的多变、梦想的破灭、小人物的辛酸,读出对菲利普夫妇的宽容,读出湿漉漉、沉甸甸的怜悯之心,读出要珍爱自己的亲友、珍惜自己的幸福,才算得道,诸君以为如何?
  古来圣贤,无论世道是乱是治,皆识真假,辨美丑,明善恶,利益众生。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文寻道,使得学生他日能翻动人生这部大书,不也是圣贤之作为嘛?

推荐访问:传承 千古 感悟 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