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师生和谐关系_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师生和谐互动关系

  摘 要:新世纪之初,教育创新实践紧随时代的律动,以崭新的课程体系、创新的教育理念,导引着教学活动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因为它对一节课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氛围 情感交流 和谐互动。
  
  新课改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往、和谐发展的动态流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互动也就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教学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中,营造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与感悟,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激活创新潜能,形成师生知能共振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趋势,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善于自我协调发展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体系。这其实就是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不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拥有多向发展的创新潜能,但要真正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并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激活的中介――创新型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创新意识强的教师比创新意识差的教师 更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学生知能形成的最近发展区,以自己的创新意识、思维等带动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搭建向上攀登的“支架”,让学生在潜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能体系。
  正如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空气,处于创新机制中的师生,也需有所凭借才能同频共振形成师生知能共振的“学习共同体”,触发各自创新的灵感。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灵活创新的教学过程等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师生的主体意识,成为激活师生潜能,形成知能共振的重要手段。试想,师生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各种创新性教学因素都会被激活。师生的知识与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契合与共振,其创新性思维也会呼之欲出。如《羚羊木雕》这课,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向隐藏在文字中,让学生坠入似是而非的感情迷雾。而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有让他们在细心朗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去理解,才能体会出作者对家长粗暴做法的委婉批评。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有关语句,细心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然后针对学生对“感情倾向” 的不理解,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在这场矛盾中作者会更同情谁,我说:“如果作者的感情是一架天平,他会倒向那边呢?你们可以自由表述你们的看法。” 有的学生竟然会想到画出一架称量“情”与“利”的天平,并声情并茂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不同类型思维的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可见,师生在教学关键处的创新思维契合,往往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共振效果。
  二、激活动态情境,形成师生行为共振
  教学活动是师生主客体地位不断变换的动态情境。教学所涉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时刻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正如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变化多端的动态情境中为了保持教学的最佳状态以激活学生的行为,总是不停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师生双方的行为此起彼伏、相互牵制,才会形成教学的韵律之美,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新的基础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选择、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从自己的内在感受出发加以理解,表现出较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个性思维方式。教师若盲无目的、敷衍了事地教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激发者,应潜心钻研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找到师生行为的共振点,使师生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和谐之美。这就需要教师更大程度注意教学的“内在波动”,对教学情境进行艺术化的按排与调整,使学生在张弛交替的教学旋律中自始至终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最终达成师生行为上的和谐互动。在《社戏》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时,说:“请同学们谈谈课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学生经过思考,基本能说出,但课堂气氛却波澜不惊,平淡无奇。学生似乎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某种任务,丝毫感觉不到人物的性格之美。于是,在另一个班,我改变了提问的形式。我说:“阅读时,我们就应该进入文章,与里面的人物一起活动,并进入他们的心灵与之沟通。设想,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与哪一个少年交朋友?”很快,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适时的变通果然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活感情媒介,形成师生情感共振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纯认知性的活动,同时也是师生进行心灵接触、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隐藏着知识对流和情感对流两条主线,它们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与作用都很重大。的确,失去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便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动力源。而事实上,教学中总是流淌着感情的韵律,跳动着感情的音符。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优秀的教师总会在教学关键处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引起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文本情感的和谐共振,形成“真心换真心,真情激真情”的情感共振场。
  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三重身份决定了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固然可以以境育情、以理促情,近而在教学中实现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但是,教师情感的魅力对学生的作用同样也不容忽视,以情激情也很重要。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师生情感和谐互动,应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形式。其一、教师可深入教材,循着情感的流动,展现教学的魅力,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唤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积淀。其二、教师应以其内在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学生,以其亢奋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语言优美、诗意盎然的精彩童话。教学中,我通过教师配乐范读的形式,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励起学生朗读的情感。然后,我说:“优美的文章需要美读。请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出来,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学生们情绪高涨的进行着阅读交流。当我说要进行配乐分角色朗读时,学生们群情激奋,都跃跃欲试。学生情感的活跃使这堂课出奇地和谐。
  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是贯穿整个教学实践的重要活动,是师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高度一致。师生间的和谐互动,可使师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达到智能上的自然共振;可使师生在主客体地位的动态转换中发挥主体性,达到行为上的自然共振;可使师生在融洽自然的课堂氛围中情感水乳交融,达到情感上的自然共振。总之,形成师生间的和谐共振、同频互动,定会使教学活动焕发异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m)人事出版社 2003.1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师大版 2001.7
  3、《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任长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推荐访问:互动关系 浅谈 师生 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