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与河北迁民]洪洞大槐树迁民的名单

  河北民间,广泛流传着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往河北迁民的传说。在石家庄一带,有许多村民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朝迁民到河北”。   明朝初期大规模向河北移民,历史上确有此事。
  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间,频繁的战乱和苛重的徭役,加上连年天灾,河北人口因死亡、充军、逃匿、流散而大幅度下降。据统计,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5年),河北仅有574944户、1355976人,户数仅为金代的27.55%,人数仅为金代的9.66%,户数和人口都下降到唐以后最低点。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河北再次成为主战场,各州人口进一步下降。许多城垣被焚为废墟,千里田野荒无人烟。
  朱元璋立国后,为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在实行卫所屯垦制度的同时,推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措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诏:“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今河南安阳市)、真定、临清、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市)、太康(今河南省太康)等处闲旷之地,令自耕种。”
  “燕王扫北”的内战又使河北一带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摧残,人口大减,冷落萧条,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
  燕赵之地,是朱棣起兵的根据地,后又立为北直隶。为了培植根本,恢复畿辅要地的经济,永乐年间,陆续从江南、山西、大漠(今内蒙古一带)、山东等地多次向河北迁民。永乐元年,从南直隶苏州等十八郡和浙江等九省选3000殷实大户迁河北。永乐二年又“迁大姓实畿辅”。
  当时真定府,是“靖难之变”中最残酷的战场,受害尤为严重。而太行以西的山西一带战争波及较小,加上数年风调雨顺,人烟较稠密。永乐十四年(1416年),成祖令迁山西民于真定、晋州、藁城等地屯田。永乐十五年,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地之民,迁于河北中部各县。这些迁民来到河北,除少数人到旧有村庄与当地人杂居外,多数是按县分村建屯设寨,另立新村。据调查,石家庄市市区属明初迁民建村的,就有东焦、西焦、马家店、孔寨、王村、槐底等十几处。并陉、获鹿两县这类村庄也有不少。其中一些村名就是由移民从山西带来的。至今,在一些农村,还能找到明初迁民后裔为始祖刻立的墓碑。如桃园村吕杰夏碑上就刻有“世传家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往东古城村”,“又迁至桃园村居住”的字样。民间珍藏的一些家谱、牒文、地契上,有的也记载了明初迁民之事。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山川秀美。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所以取名洪洞县。洪武、永乐两朝都曾在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设局驻员”,成立专门的迁民管理机构。凡被迁之民,均以县为单位集中到此,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然后编队遣送。
  俗话说,“穷家难舍”,老百姓是不愿迁移到外地的,所以当时迁民带有强制性。老百姓提心吊胆,只怕迁民轮到自己头上。第一次迁民时,政府衙门抓住老百姓的心理搞了一个骗局,让“留下来的”到老槐树底下集合,并说先到老槐树底下的不走,剩下的都得走。各村一敲锣,人们就赶快携儿带女地往老槐树底下跑。不一会儿,老槐树底下站满了人,而且多数是年轻人。官兵们上前一围,宣布说,就把你们迁走f怕这些人逃跑,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自此以后世代传说,迁民的后代小脚趾趾甲都是复形。谁的小趾甲上有几道竖纹,好像两个趾甲,谁就是古槐子孙。
  迁民上路的时候,把人们捆绑起来,像押解犯人一样。所以,现在不少人还有背手的习惯。大小便的时候必须请求官兵把手解开,时间一长,“解手”就成为大小便的意思。而洪洞县当地的人们,至今不习惯使用“解手”这个词。
  现在,在洪洞县城古槐北路贾村西侧,有一处西临汾河的公园式建筑,这就是亿万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根的所在”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多少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从神州各地及海内外前来寻根祭祖者绵绵不断。有的上香数炷祭奠祖先,有的留诗题词朝拜圣树,抒发饮水思源之情。他们仰望挺拔的大槐树,盘旋眷恋不忍匆匆离去,大槐树是识别家乡的标志,是亿万人心目中根的象征。
  大槐树祭祖园旧址就是明朝时的广济寺。当时,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贯通南北的古官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鹤在大槐树上构巢垒窝,老鹳窝大如车轮,引人注目。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悲伤哭啼,不忍离去,走了好远仍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和老鹳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世代相传,便形成了后来广泛流传的民谣:
  问我祖先采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
  问我老家有什么?山西洪洞老鹤窝。
  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将老鹳窝误传为“老鸹窝”了,实际上是老鹳窝。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幸而在大槐树的东边同根孳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槐树,它也有400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政府拨专款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树立起来。第二代槐树的北面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槐树,现在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也有了100年的历史。
  清末,贾村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散州官,交游甚广。在宦游中,上至官吏下至平民,当知其为洪洞人时,倍觉亲切,热情招待。都说洪洞是老家,“从大槐树老鹤窝迁来”,有的让其观看家谱记载。当时洪洞人刘子林也在山东长山县任官吏,两人相商,遂起筹建大槐树古迹之意,并在山东募得纹银390余两,寄回洪洞托人筹建。第二年洪洞人贺柏寿从河南杞县告老还乡,回洪洞后又募得钱300余吊,便积极筹建移民古迹。
  正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因大槐树庇护了洪洞人民的事,更加引起人们对大槐树的重视。太原辛亥革命时,赵城人张煌率军队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袁世凯派新巡抚张锡銮率三镇兵卢永祥部对山西革命军进行报复。卢率军顺古官道南下,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尤以赵城县(现已并入洪洞县)最为严重。但军中士卒到了洪洞大槐树处却停步不前,下马罗拜,不愿离去。原来卢军士卒多为冀、鲁、豫籍,相互传言,“回到洪洞故乡大槐树老家啦”,非但不抢掠,并将在别县抢得之钱供施于大槐树。凭着这棵大槐树洪洞人民才避免了这次浩劫,人们都说沾了大槐树的光,托了移民祖先的福,认为大槐树有“荫庇群生”之功。
  由于上述历史缘由,促进了大槐树移民古迹的修建,民国三年建成了碑亭、茶室和牌坊。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阴冠刻“永垂千古”。在碑亭前靠西一旁,建有荼室三间,以备槐乡子孙移民后裔落脚片刻,品啜乡味。茶室楣匾为“饮水思源”。
  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根据广大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意愿,决定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洪洞县首届“寻根祭祖节”是在1991年清明节前举行的。在节日的头天晚上,成千上万只小鸟从天而降,黑压压云集到大槐树祭祖园。第二代、第三代槐树和其他树木上,鸟儿落满枝头。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的离别意,畅谈今日在它处的思乡之情。人们都说:“移民的子孙要来祭祖,这些鸟儿也具有灵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孙孙,也回老家来看望亲人来了。”这些鸟儿的形状像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颜色是灰黑的,来时鸣音响亮,瞅啾欢啼,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洪洞人民称它为“思乡鸟”,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死后所变,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做鸟儿也要飞回故乡,看看家乡变化。
  除了明初官方组织的移民之外,一些陆续流寓真定的自由流民和商贾,也是明代移民的一部分。在明初政府组织向河北移民之时,“地狭民众,细民无田以耕”的东南地区连遭水灾,饥荒迭起,使一些雇家、佃户、自耕农和商人自发地从人口密集区迁往地旷人稀的河北,经商或垦种。在真定府一带也不乏这类移民。
  (责编:宁人)

推荐访问:洪洞 槐树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