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学生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当重视和善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证明,心理健康程度对人的作用并不亚于身体素质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处于良好的理想状态”。这表明:只有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壮的身体之中,才能称为健康者。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关于体育运动对于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随着对体育运动功能的重新认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亦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身体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学生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福音,也带来灾难。现代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修改了人际关系的准则;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从而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而观念的多元和多变,使人失去了稳定感,变得难以认同,无所适从------据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报告: “上海市1300万人口中患有各类型的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就超过75万人,其中大学生的发病率高达25%以上。”这些严峻的事实表明: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2 提高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调整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它对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承受快节奏、高效率、超负荷、激烈竞争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而且要具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应付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当今各大企业在择人、聘人、用人时不仅仅考虑文凭的有无,专业知识的多少,智商的高低,也同样注意心理健康的水平。笔者曾对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地理学院、文学院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问:当你受到挫折与委屈,心理非常难受时,你采用什么方式调整?答:(1)睡觉占10%;(2)看电影、看电视占30%;(3)看书占2%;(4)参加体育运动占45%;(5)其它方式占13%。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的确是调整心理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3 体育运动对人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3.1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受现实的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正确的面对,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或在短期内不容易改变的,如容貌、生理缺陷、身高、体重等。同样是学习一个动作如“鱼跃前滚翻”技术,有些同学在练习中表现得很兴奋,而有的同学则对掌握动作表现出信心不足,不敢做动作,对这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分析他们的表现,并善于用丰富真挚的情感、循循善诱的语言做好他们的心理教育工作,加强保护与帮助等,让学生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下尽快掌握动作要领。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动作时,对他而言,克服了畏惧感等心理上的障碍,培养了自信心,这远比掌握动作技术重要得多。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中得到这些成功体验,使他们懂得了自信心的重要,并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将能够始终以乐观、自信的心态面对现实,能欣然、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敢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3.2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

生活中人人都会有渴望实现的希望和梦想,但目标则与这些长期的、一般性的希望和梦想不同,它是相对较短时期的行动目的。富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现实目标,对于激发动机更有效。也就是说,应该为自己设立难度适当的目标,因为超过现实可能性的过高目标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怀疑自己,放弃努力;过易的目标又不可能充分动员、激发人的活动,挖掘人的潜力。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条件为他们制定出合适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脚踏实地的学习和训练,实现掌握动作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在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的培养,使他们明白:人生如同体育锻炼一样,都需要根据现实的可能,不断进步,不能急功近利,求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

3.3 体育运动可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能使人经受风吹雨打、日晒、酷暑、严寒和吃苦耐劳的考验,对自然环境、气候环境、器材设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样可以增强人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还可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的心理,可调节心理状态,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对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可以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快乐、超我、坚韧、自信、合群和从容不迫的心理调节能力。

3.4 体育运动可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友谊

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成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故人类心理病态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失调而来”。这就是说,人际间能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往,就能给人带来一种现实的安全感,就会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专家们研究认为,经常体育运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紧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亦更强,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空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的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逞强、肤浅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利用一些集体项目的活动,如游戏、球类比赛;在学习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如跳马、双杠等项目时,广泛运用同学间进行保护与帮助等教学手段,提倡互敬互让,互相帮助的精神,使学生始终在融洽、和睦的气氛中进行身体锻炼,并在练习中提高互相帮助、协作配合、融洽相处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运用正确的心态,合理的方式与人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论

总之,体育运动是融知识、技能、趣味、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体的运动,它除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认真搞好体育教学工作,使学生们人人都能身体健康,人人都能心理健康,人人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3]张楚廷,母庚才.体育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0

[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5]刘国权,隋云翔,张燕.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

推荐访问: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学生